来源:日期:2016-05-17
文 物
【张掖市博物馆】 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初创于1958年,1987年正式建馆。位于张掖市大佛寺,占地23 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 700平方米,拥有古建筑10座,仿古建筑2座。设考古、陈展等业务部门,馆藏文物6 600多件,其中出土和传世文物2700余件,经卷3 600多卷,字画400多件,还有大量的古钱币藏品。珍贵文物有:战国青铜麋鹿、汉绿釉彩、陶器、东汉铜马、六朝铜佛、宋冰裂纹瓷盘、西夏黑釉瓷罐、波斯萨珊银币和明敕赐北藏官版《大藏经》等。利用三座雕梁画栋的大殿举办历史文物、古代字画、佛经文献展览。历史文物展览陈列各类文物200多件,以充分的内容展现了历史文化名城张掖的历史发展概貌。古代书画展展出明清以来全国及甘肃著名书画家的作品,佛经文献展览陈列木版佛经一部,是明英宗朱祁镇敕赐张掖大佛寺的北藏官版佛经,共356种、3 584卷,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佛经之一。其中600多卷系一人用金粉书写,集书法、绘画为一体,精妙绝伦,更是宝中之宝。
【大佛寺】位于张掖市区西南大佛寺巷。创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初名迦叶如来寺,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赐名宝觉寺,清康熙时敕改宏仁寺。因寺中供奉一尊泥塑大卧佛,民间俗称大佛寺。原规模宏大,是一座由牌坊、山门、过殿、天王
殿、大佛殿、万圣殿、藏经殿、配殿、僧舍及佛塔组成的完整的建筑群,殿宇巍峨,佛像庄严,其影响远及亚欧。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和明初古哈列国沙哈鲁王使臣,皆于观后撰文赞叹其规模和胜景。惜寺内大部分建筑已毁于新中国成立前,仅存大
佛殿、藏经殿和土塔3处。1983年以来全面维修,迁建山门、牌坊、钟楼、二郎庙殿及大成殿于此,形成以大佛殿为中心的建筑群。寺内存泥塑大卧佛一身和明英宗颁赐藏经一部。出土有舍利石函、铜佛、铜镜、波斯银币等珍贵文物。现辟作张掖市博物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寺卧佛】 位于张掖市大佛寺大佛殿内。大佛殿为全寺主体建筑,清乾隆年间重建。坐东向西,平面呈长方形。两层楼重檐歇山顶,木构廊绕四周,殿高20.2米,顶覆青筒瓦。南北宽9间、48.3米;东西进深7间、24.5米;总面积1 370平方米:。檐下额枋上雕有龙、狮、虎、象等走兽,生动逼真。.正门两侧各嵌砖雕一幅,每幅4.6米见方,用50块方砖拼对而成,左为“祗园演法”,右为“西方圣境”,雕刻精细。殿内现存彩绘泥塑像31身。在正中高1.17
米、长35米、宽5.4米的佛坛上塑有释迦牟尼涅像,身长;4.5米,肩宽7.5米,木胎泥塑,金装彩绘。丰满端秀,神态自若,比例匀称,线条流畅,是国内现存最大的室内卧佛。1966年,于卧佛腹内发现石碑、铜佛、铜镜、佛经及铅牌一面,碑记卧佛始
创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卧佛背后有十大弟子举哀群像,两侧塑十八罗汉,俱形态各异,生活气息浓厚。大殿四壁绘壁画530多平方米,内容为佛传、佛经、《西游记》故事等。
【大佛寺土塔】原名弥陀千佛塔。俗称土塔,为古张掖五行塔之一。位于张掖市大佛寺中轴线东端。约建于明代。砖混结构。主塔高33.37米,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下部为四方形台基,基上有两
层须弥座,基间有双层木构回廊环绕塔身。两层须弥座四角各筑小塔一座。塔身覆钵粗大。塔身之上又为须弥座,每面开龛五,内置佛像。座顶为圆锥形三天”相轮,再上为刹盘,盘径4米许,盘上宝顶高一3米多。1927年地震,顶部损毁,1986年修复。属
密宗覆钵式金刚宝座塔,在国内亦不多见。
【万寿寺木塔】位于张掖市县府街张掖中学院内。佛籍记载是中华震旦的释迦舍利十六塔之一。寺与塔均创建于北周,隋、唐、明、清各代重修。据碑文记载,元明时所建塔为15层,木构而设机芙,可使塔身转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有古啥列国沙哈鲁王使者叹为世界之奇。寺已不存,塔在清末毁于大风。现存塔为1926年重修,属木石结构九层楼阁式。立于边长20.3米的方台基上,高32.8米,底层每边15.1米。一至七层为砖壁,木构外檐。八、九两层全是木构,且叠架斗拱。一层东西辟门,东门横额为“登极乐天”,西门横额为“入三摩地”。二至七层交互变换门窗。每层有回廊,可扶拦远眺。全塔无 一钉一铆,全靠斗拱、大梁、立柱纵横交错而拉结。 塔顶原悬钟一口,“木塔疏钟”昔为甘州八景之一。塔前立清代“重修万寿寺石碑”一块。塔后有清末所建黑楼,面阔5间,2层,重檐歇山顶,1983年以来,迁老寺庙之山门、过殿、配殿于此,与塔、楼形成一组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为省级保护文物。
【山西会馆】 位于张掖市南街,据碑记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后屡有修葺。建筑从山门到大殿门为东西向中轴对称式。最前是山门5间,两边砌八字墙。山门后为戏楼,重檐歇山顶,雕梁画柱,装饰精美。戏楼南北两侧各有看楼7间,东西长21米,架天桥与戏楼相通。看楼之间为花圃,其后钟鼓楼如双峰对峙,边宽5米,两层正方形,四面坡攒尖顶。钟鼓楼之间竖有3间牌坊,宽8.3米,高约10米,歇山顶,紧挨牌坊两侧各为5间厢房。最后居中是大殿,面宽3问,13米宽,进深15米,卷棚顶,前檐下额枋上雕有奇花异草,殿角为砖砌方柱。殿上建后楼3间,歇山顶。整个建筑气势雄伟,结构严谨,风格独特,建造奇巧,素有“三不见”之说,即站在山门上看不见牌坊、大殿和后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来寺】 位于张掖市西来寺巷。刨于明代。相传有星石落寺中,寺僧谓西来之石,故名西来寺。清康熙年间甘州番僧郎法扩建,功未竣而圆寂,其徒续建,至雍正十年(1。732年)始成。计有大楼10楹,塑有佛像,并贮藏经。现存观音殿及藏经楼。观音殿为明代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3间12米,进深3间8.6米。殿内顶部有圆藻井,由3层斗拱衬托而成,一层小似一层,精巧优美,为国内罕见。天花板满绘图案,色彩斑斓。殿前庑殿顶前殿,为清雍正时加建。藏经楼为清代建筑,单檐硬山顶,两边加卷棚顶,面阔5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掖鼓楼】又名镇远楼、靖远楼或钟鼓楼。位于 张掖市区中心。初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毁于兵乱。康熙七年(1668年)重建。楼属砖基外三内两层木砖结构,重檐四面坡,攒尖顶。面阔3间,进深3间。砖基方形,底宽16米,
建于楼台之上。台底边长32米,高9米。四中轴辟门,贯通四衢。东门额题“旭升”、西“贾城”、南“迎熏”,北额字迹不清。楼四面原各悬一匾,匾文东“金城春雨”、西“玉关晓月”、南“祁连积雪”、北“居延古牧”,今均不存。楼东南角悬唐钟一口,北有清光绪二十四年(1698年)立“重修甘州吊桥及靖远楼碑”。全楼结构严谨,造型雄伟壮观,是河西地区现存鼓楼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掖唐钟】位于张掖钟鼓楼东南角。用以铜为主的合金铸成。高1.3米,口外径1.15米,重约600公斤。纽高0.15米,孔高O.1米。下口6耳,弧度较小。钟身纹饰3层,每层各有物像3图,图像间以“*”形纹错综隔开。上层3图为飞天,头戴花冠,上身袒露,下着裙赤足,手持花束,轻盈飘逸。中层二朱雀曲颈翘尾展翅欲飞,一玄武伸腿作奔走状。下层二白虎一青龙,龙腾虎跃。钟身无铭文。整体保存完好,宏音远闻。为省级保护文物。
【黑水国故址】位于张掖市西南明永乡北部。黑水国之名不见史籍,相传先秦时小月氏即建都于此,因当地人称匈奴为“黑奴”,故有黑水国之名。霍去病西击匈奴时曾屯兵于此。现存南、北二城,相距2公里。南城东西248米,南北222米。残垣仍存,基宽4.6米,顶宽1.5米,残高1.5~5米。四角筑墩,长、宽各7米。东西开门,有瓮城,瓮垣以子母断砖砌成。城东北角有大型土台,上有雉堞残迹。城堡内地表散布碎砖及黑、灰陶片。城周围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天下郡国利病书》认为此即汉张掖郡治所觫得县城。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于此盗走大量文物资料。1908年俄国人柯智洛夫也从此盗走宋金时创作的《刘智远诸宫调》及其他西夏文物。1956年,中央地质勘查队认定遗址下有古城一座,或疑此即为古黑水国故城。北城东西245米,南北220米。门开南垣,门上筑有汉子母砖。发现小五铢钱,小铜扁针,绳纹陶片、青瓷片等。西南角有正方形土台,边长7.5米,台上发现过西汉五铢、王莽货泉、唐开元通宝等古钱币。城外西南有残存墙壁遗址4处,《抚新纪程》载:“隋朝韩世龙守黑水国驻此,有古垒四,去后,一夕为风沙所掩”。韩所驻处即北城,古垒四当为此4处断壁遗址。唐巩笔驿、元西城驿、明小沙河驿也置于北城。南北城周围分散大量汉代墓群,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0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征集到汉铜镜、子母砖、陶壶、兵器等文物。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甲子墩汉墓群】 位于张掖市碱滩乡甲子墩村南的戈壁滩上。范围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2公里,墓葬密集。现存封土堆20余,最大者高约12米,底径21米。有的封土为方形夯筑土墩,夯土坚实。从一塌陷的墓中曾出土陶罐、壶、釜、甑、案、耳杯及木马、木盂、五铢钱等。从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分析,应属汉代墓群。墓群内有建筑物遗迹多处,俗称“营盘地”、“五里营”、“皮袋口”,当属古代用兵时的军事设施。墓群北有一汉代砖窑遗址,体径16米,残
高2米。窑壁内侧有明显的烟火痕迹,及火烧后形成的绿色结块。窑周地面散布大量灰色子母砖,附近还有许多红色烧结土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固城遗址】及汉墓群位于民乐县永固乡。东西环山,南临扁都口,北有大草滩,为中原通往西域古道上的要镇。据传秦汉间为月氏城,后为匈奴城。汉所设删丹县,十六国时前凉所设汉阳县,皆治此。清于此设协台,扼守扁都口。康熙年间在原古城内筑
一新墙,城隔为南北二部,定城名为永固。民间以其形状称“算盘城”。南北通长1 600米,东西通长1 320米,夯筑,基厚8米。南城周长约4 600米,墙垣大部完好,残高最高10米。三面开门:东二门,名永安门;南二门,名永康门;西三门,名永乐门。北城周长1 600米,大部已圮,仅余北面断续残垣。城东西各200米处有东湖和西湖,以供城中用水。城四周原有4个马场,战时即为军营,以拱卫城池。城外偏南不远,有一高台,俗称紫英台,传为霍去病点将台,台上散落汉代砖瓦残片。台附近有汉代墓群,出土陶罐、壶、杯及铜箭头、弩机、五铢钱等。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灰山遗址】位于民乐县六坝乡六坝滩。东西600米、南北400米。文化层厚O.5~5米。地表裸露大量石器、陶器、炭化种籽、木炭碎屑、兽骨等。石器多用当地河卵石打制而成,少量磨制,有盘状器、尖状器和砍砸器,还发现石祖一件。陶器有彩陶、细泥红陶、夹砂红陶、灰陶等,器形有单耳罐、双耳罐、尖底瓶、壶、盆、纺轮等。彩陶施红、黑二色,纹饰有菱形、三角等,着色较浓厚,器表呈凸起状。炭化谷物种籽有小麦、大麦、高粱、粟、稷等,在一个遗址同时发现5种谷物的炭化种籽,在国内属首次,充分证明中国是普通小麦、大麦和高粱的原产地和重要起源地之一。属新石器时代四坝文化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圆通寺塔】位于民乐县六坝乡六坝堡。寺初建于宋代,明清重修。今寺圮塔存,建于清雍正七年(17.30年)。砖土结构,高23.35米。下部为高大的正四方形基座,每边8.7米。其上有两层须弥座,上筑覆钵式塔身。塔身顶部四周开小龛20个,内置密宗铜菩萨像。其上有相轮11重,顶部设圆形刹盘,盘边悬挂铁铃。塔顶为瓷制黑釉宝顶。塔座四隅又各置小塔一座,亦为覆钵形,上下两层,为它处同类塔中所罕见。“古塔钟声”为民乐旧七景之一。为省级保护文物。
【八卦营城址及墓群】位于民乐县永固乡八卦营村北100米处。与东北面之霍城、西面之永固城构成犄角之势。据传因霍去病于此布八卦阵退匈奴而得名。城分外城、内城和宫城。外城略呈长方形,南北长590米,东西宽.473米,城东北角凹进90×150米
的一块。城垣残高约4米,基宽14米,顶宽5米。门辟东、南面,周围有护城河,宽10米,深1.5米左右。西北角筑有内城,东西283米,南北287米,南垣有门与外城相通。墙基宽约10米,残高2米。东、南垣有护城河,与外城护城河相连。内城中部置城,为宫城,宫城内筑40米见方的土台,高5米,俗称紫英台。台地表及周围散落大量汉代残砖碎瓦,似为宫殿遗址。城东北400米处存一座40×60米、高5米的土台,俗称点将台。城内出土汉印多方,印文有“骑部曲督”、“部曲将印”等字样。城东为古墓群,分布密集。以土穴墓居多、少数为砖室墓或瓮棺墓。墓室多为单室,平面呈长方形,券顶。个别墓室中有彩绘壁画,内容为兵器和四神图案。出土器物有木质车、牛、塔、案,,陶质罐、壶、耳杯、鼎,铜质弩机。
镞、长矛及五铢钱。城址及墓群,均为汉代遗存。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韩庄汉墓群】 位于民乐县三保乡韩家庄村北。此地有高大圆形夯土墓冢19座,自南至北呈带状弧形排列,封土底径约20米左右,残高4米许。墓冢周围有暴露的残砖破瓦和少量陶片。1978年曾发掘两座,均为斜坡墓道砖室墓,墓室规模较大,结构复杂,有前室、后室、耳室和龛洞。出土遗物有陶壶、杯、盘,铜壶、俑、弩机、莲枝灯残片、车马轼残件,以及金饰一件、料饰二件,货币有五铢、货泉、大泉五十等。据其特征分析,属东汉时期墓葬。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蹄寺石窟群】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区祁连山北麓。因北寺第8窟地面上存有一马蹄印而得名。民间传说或谓此蹄印为二郎神战马所踏,或谓为汉代天马奔回渥洼池时途中所留,或谓为格萨尔王或乾隆皇帝坐骑所踩。据《东乐县志》载,石窟原为晋代隐士郭璃石室,“后人扩而充之,加以佛像。”但从其风格判断,初创期当为十六国时的北凉。现存石窟群包括金塔寺,千佛洞,上、中、下观音洞,南寺和北寺7个部分,计有窟龛70余个。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蹄寺南北二寺石窟】 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区马蹄山中部崖壁上。开创于元代。旧称普观寺,其中南寺又名胜光寺,原有站佛殿可容七、八百人,二寺南北遥遥相对,北寺有窟30余,南寺窟少而浮雕石塔居多。北寺3号窟,又名“三十三天”,由19个洞窟分列5层聚如宝塔,下三层各5窟,第四层3窟,最上层1窟。窟外木栏内有石级相贯。每窟内正壁均开一大龛,内塑一佛结跏跌坐。四壁为元代影塑千佛或壁画。7号窟即站佛殿,深33.5米,宽26.3米,高约15米。前开3门,进门为前堂,堂后是一正方形中心柱拜殿,正面凿3个圆拱龛,正壁有坛基,两侧辟甬道,甬道两面及后壁凿佛龛46个,每龛均塑一结跏趺坐佛,窟内大型礼佛图壁画及四大金刚彩绘,均系明代重绘。8号窟即马蹄殿,唯存地面上之马蹄印。
【千佛洞石窟】 位于马蹄寺北寺东北约3公里处。初凿于北魏。现存窟龛依山崖形势自然分为南、中、北三段。南、中段现存10余处洞窟中,残留造像、壁画的有8处。6号窟高6米,宽5.5米,深4.6米,正中雕一立佛,南北两壁各雕一弟子一菩萨,均高3米许,为盛唐作品。8号窟高6米,宽5.9米,深5,6米,中心柱四面分4层开龛造像,存有北魏至明、清各代塑像。北段为舍利塔龛林,系元、明时期开凿。
【文殊山石窟群】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文殊山前后两山崖壁上。开凿于北凉、北魏时期。现存窟龛100余个,仅10余个可辨析。前山千佛洞为北魏后期支提窟,高3.64米,宽3.94米,深3.82米,方塔形中心柱直通窟顶,四面上两层各层开圆拱形大龛,上加宝珠形龛楣,每龛内塑一佛结跏趺坐,龛外两侧塑胁侍菩萨。窟内四壁及窟顶壁画保存完好,色彩艳丽,内容有伎乐飞天、千佛像、说法图及供养人画像等。千佛洞北100米处为万佛洞,窟形基本一致。窟内壁画绝大部分为西夏作品。北壁正中彩绘观音,四周绘千佛;东壁绘“弥勒经变”图,西壁绘大型经变故事画;东、西、北三壁下方绘佛本生连环故事画;窟内四壁转角处各绘一天王,身穿盔甲,雄武刚猛;窟顶中心柱四周绘立佛,中心柱四面龛外各绘八大弟子像。万佛洞壁画气势宏大,风格严谨而不失飘洒,不同物体的勾画采用不同的线描技法表现,是西夏壁画中的珍品。山上现存“大元重修文殊寺碑铭”一方,立于元泰宝三年(1326年),大理石质,正、背两面分别用汉文、回鹘文阴刻26行,四周饰以花纹,刀法道劲,工艺细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皇城遗址】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区东滩乡皇城村。本名斡耳朵古城,系元高昌王都城,后迁都永昌,此城便为避暑行官。存南北二城,相距200米,皆坐北向南。南城东西320米,南北300米。门开南垣正中。四垣各筑扇形马面5座,四角设方形角
墩。城周环护城河两道,内河宽10米,外河宽9米,、两河间每面等距离又筑墩台5座。城内j七端存建筑台基一座,平面呈工字形,高约1米,通长68米;前部长39.2米,宽32米;中部长1 6米,宽11.7米;
后部长12.8米,宽40.3米。基址西北角有一石柱础,直径O.78米,内径O.6米。发现红绿琉璃瓦、瓦当、鸱吻及瓷片,一瓷片上镌“驼王”字榉。北城呈正方形,每边长395米,门亦开南垣正中。外有护城河。城内东北部筑有内城,南北260米,东西11.5米。内城东西向再筑一垣相隔。二城附近筑山堡一处。城北之泱翔乡有永昌王墓及二妃墓。为省级丈物保护单位。
【骆驼城故址】 位于高台县骆驼城乡永胜村西。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为乐涫县治。前京置建康郡。后凉龙飞二年(397年),太守段业自称凉王,建都于此,史称北凉。唐于此设建康军。城址座={b向南,平面呈长方形,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分前后两城,南北通长。704米,东西宽425米。四角筑角墩,残高7米许。东西二垣各设马面3座。其中前城南北长494米,东、西、南垣正中辟门,皆有方瓮城。城内西南角又筑一东西132米、南北79米的小城,俗称宫城。后城俗称皇城,东西向开门,与前城相通。今前城东垣与后城北垣大段坍塌,仅余残垄。南城东垣外侧30~40米处,又有低矮残墙一道,断续相接,当为羊马城。西门外存烽燧一座,残高8米许,相隔2.5公里与东、西两面的两座烽燧遥相守望。城西南1公里处分布有土墩台数座,《高台县志》称为古聚将台。城东北、东南有较大规模的墓群。城南榆木山下,有泉名天井坡,俗称臭闷泉,相传系骆驼城水道。城内外随处可见陶器碎片、砖瓦碎决和焦兽骨等物,出土有汉五铢钱、陶碗、陶纺轮和唐代铜、铁器等。骆驼城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城堡之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羊蹄沟城故址】位于高台县红崖子乡东大村地。俗称羊蹄鼓城。相传汉兵被围困于此,柬羊蹄击鼓惑敌而终得突围,故名。城垣有内外两道,呈“回”字形。内城方形居中,东西68米,南北76米,残高2~7米,中开北门,有圆形瓮城。现存西北角墩高10米许。外城南北200米,东西1 60米,残高3~5米,辟北门,有瓮城。散布大量红、灰陶片。此城与骆驼城、许三湾城成鼎立之势,可能为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许三湾城故址与古墓群】位于高台县城西南28公里处戈壁滩上。保存较完整。南北84米,东西66米,基宽8米,顶宽3.5米,残高8米许,土墙残迹犹存。四角筑角墩,突出墙体外3米。城内南北垣各筑马面一条,开南门;有瓮城,尚存建筑物遗迹。城内采集到汉唐古币1吨多,铜箭镞1千多公斤;铜印3方,一阴文篆刻“部曲督印”,一刻“赵猛”,另一字迹模糊。城外东北Z00米处又有小方城一座,每边长约50米,中间筑方形墩台,残高9米许。城西南1公里处为古墓群,墓区方圆约3公里,整齐排列墓冢上千座,封土堆最高达2.5米,墓道最长25米,似为阵亡将士墓地。此城可能为汉、唐时抵御异族人侵、守卫骆驼城的前哨阵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又称山丹县博物馆。位于山丹县城东南隅,占地4 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 400平方米,为中西结合式9间二层楼。1982年6月9日由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甘肃省荣誉公民路易·艾黎亲自剪彩开馆。收藏有艾黎捐赠的3 700余件文物和马海德捐赠的东汉博山熏炉1件,其中出土文物3 337件,古书字画244件,文物考古资料106件,明清家具13件。种类有甲骨丈、兵器、陶器、明器、雕塑、货币、度量衡器、舆服、乐器、玉器、工艺美术品和j匕方民族器物等。大多数是在丝绸之路沿线出土和收集的,如艾黎在山丹发掘的12件四坝文化彩陶罐,波斯等国人面箭镞饰物,北魏印度人形陶俑,唐写经、胡腾舞铜人,宋三彩观音,西夏印章等,均属珍品。其它如明清名窑瓷器,清绘《明十三陵全图》、《大清万年一统图》等书画孤本,也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馆内还收藏有山丹出土文物约1 500件。设有6个展厅,分路易·艾黎生平事迹展、艾黎捐赠文物展和山丹出土文物展三个部分。
【四坝滩遗址】位于山丹县四坝滩川口处。为四坝文化(属青铜时代)命名地。范围东西200米,南北210米。1946年发现,此后又多次作过调查。发现石器多为打制,有凹腰石斧、有肩石斧、石刀和敲砸器,也有磨制石斧和石磨、石球等。陶器多为夹砂红陶,器形以双耳罐、壶为主,也有单耳罐、杯和器盖。特点是将陶器烧好后再在器表施黑红两种颜料彩绘而成,以黑彩为主,着色浓厚,附着于器呈凸起状。纹饰主要为竖条纹、网格纹、折线纹等。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