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张掖大词典》(初稿·文化艺术)

来源:日期:2016-05-16

文化艺术

 【高台乐善忠义班】秦腔班社。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发现“洪武十一年整建乐善忠义班”字样账簿一卷。另在乐善堡关帝庙戏楼发现该班历次购置戏箱的记载,现存该班清代早期文物数件。说明忠义班至迟于明末清初就已存在。该班以唱秦腔为主,因亦农亦艺,好乐好善,故称“乐善忠义班”。

    【临泽忠义班】秦腔班社。清代乾隆年间创建于高台县。以唱渠戏为主,每年三次,并从水利经  赞中支付酬金。民国初年改名为忠义社。一直延用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从艺时间较长的演员,旦角有殷正

绪、李俊生、王正祺,须生有刘子元、傅玉明,净角有冯良基、殷廷贵、关干头、富贵子、贾明、道保娃以及鼓师刘兴国、二股弦杨吉祥、板胡徐余礼等。

    【张掖大众秦剧团】  秦腔班社。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创建于张掖,班主王兴志,故又称王家老班子。清同治间,李志接任班主,改名乐义班、后又更名志兴班。1922年,丁毓秀接任班主后,改名老化俗社,并始建简易剧场,编演《三国》、《封神》连

台本戏。1942年,改名志兴秦剧社,1 952年政府派员整顿,称张掖县大众秦剧团。1960年全团支边,落脚于新疆塔城。主要演出剧目有《佛手桔》、《八件衣》、《五雷阵》、《花云带箭》、《辕门射戟》、《取洛阳》、《出五关》、《血手印》、《十道本》等。演员有:

生角王兴志、李志、张文品、丁毓秀、裴玉林、赵玉壁、蔡金城等;旦角有邓娃子、李福、满庭秀等;净角有王福寿、王福贵、王升、胡文秀、陆兴福等。

   【张掖地区七一秦剧团】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文工团二队。1952年6月18日全队在酒泉转业,成立酒泉文艺工作团,赵钺首任团长。1953年改名七一秦剧团。1956年行政区划变更,剧团调往张掖,定为现名。1970年撤销,1978年重新恢复。

1979年筹建两年制艺训班,招收学员20多人,由王毓芳、李玉才等任教练。现有演职人员98人。主要演员先后有:刘茂森、辛兴安、王毓芳、赵文章、苏水民、杜玉燕、王定乾、刘百荣、张玉莲、张振中、左新易、吴丽霞、钱兰萍、张荣华等。常演剧目有:

《铡美案》、《下河东》、《游西湖》、《游龟山》、《将相和》、《古城会》、《三滴血》、《白蛇传》、《三盗芭蕉扇》、《通天犀》以及现代戏《江姐》、《大家喜欢》等。还编演了《守江阴》、《说书阵地》、《腾房》、《白衣姐文化交流的历史面貌。该剧获1985年全省戏剧调演

“一等奖,1986年3月晋京演出,受到首都各界的普追欢迎。

    【西域情】大型秦腔历史剧。1993年甘肃张掖地区七一剧团创作演出。编剧:张掖地区《西域情》创作组;导演:曲培贞;舞美设计:董兆俭、张天明、龚玉梭。该剧以历史上隋炀帝西巡和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国际贸易盛会在张掖举办为背景,着力刻

划户部侍郎裴矩以国家大局为重,忍辱负重,协调各方,促进中西文化、经济交流的政治远见和博大胸怀,抒写了崇高的爱国之情,火一样的男女之情和深厚感人的友爱之情。该剧曾参加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祝贺演出,后荣获文化部第六届“文华新剧目奖”。

    【山歌】也叫“花儿”、“少年”,是全区流行较广,汉、藏、蒙、回、裕固等族都唱的短歌。歌词一般以抒情达意为主,如:“山歌本是古人留,留在世上解忧愁;一天不把山歌唱,三岁孩儿白了头。”“树上喜鹊喳喳叫,也把那喜事儿传报;如今的日子实在好,全凭共产党的好领导。”由于生产、生活环境的不同和民族之间的差异,同是山歌而内容和风格各异,沿山藏族、裕固族的山歌多与草原、牲畜、爱情有关。如:“千里草原掀绿波,哗哗流水中间过;伴着流水唱山歌,山也乐来水也乐。”“羊群漫散像云朵,滚滚云浪绕山坡;站在云端唱山歌,山歌越唱羊越多。”回族性格爽朗、强悍,所唱山歌也显示其性格特征。如:“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把头割下,不死了还是这么个唱法。”

【小曲子】又叫“曲儿”,比山歌较长,容量大,内容包括生产、生活、婚嫁、人情、世俗等等。蒙古族的民歌流传的有“情歌”、“叙事歌”、“劝酒歌”、“敬酒歌”,表现了蒙古族纯朴好客的感情。叙事歌《成吉思汗的骏马》在区内流传较广。少数民族曲子中最突出的是裕固族的小曲。有“颂歌”、“情歌”、“酒歌”、“婚礼歌”、“属相歌”、“葬礼歌”。均表现了裕固族人民独特的风情。如《剪羊毛》、《捻线线》、《打酥油》曲调优雅,婉转动听。长篇叙事歌《我们来自西至哈至》,概述了裕固族的来历和简史。长篇叙事歌《黄黛琛》叙述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故事。汉族的小曲子浩如烟海,内容丰富。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有《熬长工》、《沙娃上工》等,表现市民情趣的有《姐儿浪街》、《卖水饺》、《双探妹》等;显示社会各行各业的有《拉骆驼》、《纺棉花》等,也有诉说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小寡妇上坟》、《三儿子分家》;有类似童话、寓言的《白莺鸽吊孝》、《小老鼠告状》;还有大量表现男女爱情的《花五月》、《闹五更》、《五哥放羊》、《青泉堡的黄娘娘》等。常见的小曲子是单段式曲子,也有套曲。如张掖小曲《冻冰》,从“正月冻冰二月里消,二月的鱼娃儿水面上飘”,一直唱到“十一月的沟水冻成冰,十二月的年货摆出了门”为止。张掖民间曾流传着红军《打马家军》的叙事民歌,其中唱道:“徐向前用兵真叫个神,派了狙击手(是)十五人,瞅好地形摆好了阵,架起水机关(是)整五挺。只听得枪响(是)不见人,马家的骑兵(就)全扫尽,红军乘胜(是)向前进,又杀了马家队伍(是)一旅人。”曲艺评书是民间小曲的延伸和发展,民间艺人用简易乐器连敲带拉,一边演唱,内容广泛颇具风趣,主要唱本有《兰桥会》、《闹书馆》、《雷宝同招亲》、《韩湘子出家》、《隋唐演义》、《闯王李自成》、《水浒》、《红岩》及颂扬新人新事的《雷锋》、《王杰》、《焦裕禄》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民乐,山丹流唱着《十年改革农家乐》的歌谣:“十年改革农家乐,山村处处笑声多。炒面换成白馍馍,油菜变成钱垛垛。”还有《编个囤子装丰收》:“青芨芨脆来黄芨芨柔,编个囤子装丰收。囤子编了丈二高,粮食还在往外流。”讴歌了党的富民政策。

【地方曲艺】张掖的曲艺演唱,起源于古老的《甘州曲子》,又受中原地区“唱赚”以及鼓词的影响而形成。有三弦、板胡、小锣、小鼓伴奏,以唱为主,兼有道白和表演。曲艺短小精悍,富有民间气息,老少皆宜。张掖的曲艺内容丰富,曲目众多,流传较广的有《打甘州》、《二姑娘害相思》、《雷宝同招亲》、《武迎春进宝》、《侯美英反朝》、《小李剑征东》等。在曲艺唱词中不乏诙谐讽世之作。如《小李剑征东》中的“提起砖头砸黄狗,提起黄狗砸砖头,一下丢到水坑里,冒了一脸的干汤土。”语言荒诞,颇似《颠倒曲》,表现了民间艺术的诙谐幽默风格。旧社会,曲艺演员身处下层,屡遭迫害。民国26年(1937年)张掖曲艺演员张白话,在南清明堂说唱《武松三打白虎庄》,说到白虎庄主放出黑狗扑向武二郎时,被当时的警察殴打一顿,以致重伤,含冤死去,原因是当时老百姓称警察为黑狗。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艺人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叙事曲艺也获得新生,县市城镇的茶园中皆有曲艺演唱,民间更是司空见惯。普遍受到青睐的短曲有《采花》、《兰桥会》、《闹书馆》等。长篇叙事曲在一些茶园中常年演出。

【评书】民国初年,张掖、山丹、高台、民乐等县城镇始有评书艺人。在张掖,著名演员陈福林的《隋唐演义》,赵洪图的《黄(天霸)、杨(香武)传》、崔志和的《七侠五义》、石贵山的《绿牡丹》、黄艳春的《杨家将》、彭之杰的《童林传》都说得很好,深得听众欢迎。共和国成立后,来张掖说评书的有张星三,早年跟赵宏图学过《黄杨传》,其后又跟河北人李镇海学艺,得口传佳本《少英谱》。1978年开始,张星三先后在张掖市文化馆茶园,市城建委茶园评说《黄杨传》、《少英谱》、《闯王外传》、《洪秀全演义》、《新儿女英雄传》、《红岩》和《中国抗日战争史》等,给广大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民间故事、传说】张掖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历史悠久,早在历史古籍中就有帝喾娶有娀氏女简狄、穆天子经张掖至瑶池会见王母、大禹导弱水于合黎、老子出函谷关入于流沙等神话传说。张掖地区名胜众多,每个著名的庙宇楼观、园林古塔、一山一水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有的还和历史风云人物联系在一起。如大佛寺与忽必烈、元顺帝,马蹄寺与格萨尔王,骆驼城与沮渠蒙逊,五风楼与张勇、李渔,三丰庵与张三丰,黑水国与韩世龙,仙姑庙与霍去病,定羌庙与王进宝等。张掖是唐玄奘西天取经的路过地,在民间流传着牛魔王洞、晒经台、通天河、女儿国等西游记故事。此外,还有民俗、爱情等等的传说。张掖是西路红军浴血奋战过的地方,在民间流传着《徐向前的战马》、《红军墙》、《黄英姑》、《屈大成义救徐一新》、《徐老道智救小红军》、《高金城笑骂韩起功》等革命传说。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传说有《焉支山的传说》、《神奇的皮袋》、《黄黛琛》、《张掖风俗传说》等。

【宝卷】张掖宝卷在民间文艺中独树一秀。宝卷是由“变文”演变而来,是敦煌俗文学的分支,在河西流传甚广,尤以张掖更为普遍。张掖宝卷的突出特点是劝善惩恶,教化强烈,成为群众立言修德的标准,宝卷宣传的主要环节是“念卷”,即说因果。念卷时有传统仪轨,念卷先生一要有文化,语音流畅;二要人品端庄,念卷前要洗手漱口,烧香三柱,朝西跪拜,后将香插于贡馍上,而后开读。宝卷择定一是由族长指定,二是念卷先生自带,三是由听众挑选。念卷形式,一是开头结语有固定的格语,开头如:“某某宝卷才打开,诸佛菩萨降临来;开地神灵来护佑,合家人等保平安。”“宝卷开念是新春,它为农人说古今,奉劝诸位用心听,做个诚实善良人。”宝卷结尾一律是劝善,如:《红楼镜宝卷》结尾是:“自古宝卷多劝善,今说儿女情绵绵;诸位听的着了迷,还想再听等明晚。”再如《莺鸽宝卷》的结尾诗是:“是非善恶已分清,莺鸽宝卷到此终;人若不将父母敬,不如鸟中一小莺。”“扁毛还能行孝道,人不孝道怎为人。”宝卷词牌有“香炉赞”、“浪淘沙”、“清江引”、“一枝梅”、“挂金锁”等,唱调有“五点红”、“尼姑下山”、“哭五更”、“女寡妇”、“莲花落”等。保存颇多,有据可查的有70余种。主要有《烙碗计宝卷》、《红灯记宝卷》、《刘全进瓜宝卷》、《张四姐大闹东京宝卷》、《昭君和北番宝卷》、《天仙配宝卷》、《丁郎寻母宝卷》、《孟姜女哭长城宝卷》、《康熙王访山东宝卷》、《包公宝卷》、《仙姑宝卷》。宝卷中是最为珍贵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是《仙姑宝卷》,系明清时张掖人所撰。写的是张掖黑河岸边的柳香姑立志修桥,桥竣工后,香姑成仙的故事。

【民间音乐】张掖的民间音乐主要是秦腔音乐、郿鄠(眉户)音乐、甘州曲子和宗教音乐。秦腔音乐传入张掖后,历代艺人在演唱过程中有所改进,音乐粗犷有力,慷慨激昂,至今还有爱好者织组自乐班,吹拉弹唱。甘州曲子由曲牌和曲子组成。据史书记载,北凉王沮渠蒙逊吸收龟兹、胡羌及汉族音乐,创造《秦汉伎》乐舞。北魏太武帝灭北凉后,改《秦汉伎》为《西凉�%B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