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张掖大词典》(初稿·教育)

来源:日期:2016-05-16

教  育

【甘泉书院】 是张掖最早的书院。原址在城东北角。甘肃巡抚都察院之东,始创于明嘉靖年间。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都御史王浩扩建增大,选择教师教育甘州子弟。清顺治年间毁于兵燹。乾隆元年(1736年),知府冯祖悦把甘泉书院建于南门内街东龙祠前(今民族小学“甘泉”以北)。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县王廷赞又改建于龙祠之东。共兴建了60余间厅堂房屋,其中有讲堂、二堂、厢房、三台阁、爽心亭,还建了泮池、木桥、牌坊、游廊等。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又增建了五云楼、锄经堂、玩书楼及后园的亭榭,遍栽杨柳、沙枣、花果等树,设置完美,环境清雅。书院藏书有经、史、子、集。时河南洧川县令陈史(张掖人)曾捐书70余种。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光绪二十九年,又颁《奏定学堂章程》,光绪三十一年除选五贡外,科举制废除,专办学堂。甘州知府刘振镛将甘泉书院改为甘州府中学堂,后改为小学堂。

【天山书院】清雍正八年(1730年)甘山道道台岳礼用明朝公议府地基改建。后废,改称万寿宫。雍正十二年(1734年)按察使署甘山道道台张体义重新设立。请名师,每月考察书生学习情况,并刻印名文交付士子们学习。该书院约于清朝中叶以后废弃,只作为给皇帝拜寿的场所。原址在今甘州区市区食品公司屠宰场。

【南华书院】旧址今甘州区市区南环路长寿街口一带。据《新修张掖县志》记载: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地方绅士要为左宗棠修建生祠,左未答应,就用建祠之资建南华书院。左宗棠过世后该书院又改为左公祠。

【乐得书院】原址今甘州区市区北街第四中学处,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甘肃提督周达武设立。书院建成后,特著《修禊文》以劝勉诸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知县李含菁将书院改为张掖县高等小学堂。

【河西讲舍】光绪十年(1884年)甘肃学政陆廷黻创建。原址甘泉书院后,为甘州、凉州、宁夏、西宁四府和肃州直隶州各书院优异士子讲习之所。光绪十八年(1892年)春,因该院靠城墙,临苇池,地势低洼潮湿,甘肃学政蔡金台遂与提督周达武协商徙建于今张掖市电力公司所在地(原张掖市第二职业中学)。讲舍于光绪十九年春三月落成。藏图书万余卷,并相继聘巨国柱、李荫桂、白册侯等学者任山长或教师,附近各县学子来张就读者不少,张掖著名人物王之佐就曾就读于该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劝学所,民国9年(1920年)又改为文峰女子小学,1955年改称青年东街小学。

【仙堤书院】清乾隆二年(1737年),山丹知县祁安期于县署之东(今山丹城东街)创建山丹书院。乾隆十六年(1751年)知县李复发维修扩建,易名仙堤书院。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知县明福于文庙东侧(今胜利街北)建新校舍,徙书院于此,改称龙峰书院,道光二年(1822年)在城东南隅购地建房60余间,书院迁徙于此,仍名仙堤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后更名为山丹高等小学堂。

【仰止书院】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东乐县丞周能珂创建,原名天山书院。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兵灾。同治十二年(1873年),左宗棠倡导修复,更名为仰止书院。院址今山丹县东乐乡城西北隅,院内有两层木楼,楼上原有“仰止书院”匾额,为左宗棠手书,已佚。

【金山书院】今民乐城东南隅。清同治四年(1865年),乡绅张廷赞、姜若登、尚懿卿等倡议建学。同治十二年应左宗棠之命,扩建为金山书院,清末改为高等小学堂,今为洪水小学。

【蓼泉书院】〔清〕道光三年(1823年)抚彝厅通判何贵孚筹建。书院建立后,何对学生常“面为课式,捐廉奖优”。后毁于兵燹。同治十二年(1873年)抚彝通判孙承弼于原行台旧址(今临泽县蓼泉乡堡城东南隅)重建蓼泉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为高等小学堂。

【建康书院】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知县周廉在高台县城东面创建,同治年间知县王谦筹资扩建补修。光绪十九年(1893年)书院墙壁颓废,知县陈昌颁令全县民众重建,书院经费为官助民捐作本金,发商生息支付。古代除上述官办教育外,还有民办教育,即社学、义学和私学。

【社学】社学由里社或村社兴办,唐宋时初创,元、明、清发展。元代50家为一社,每社置学校一所,称为社学。明代高台镇夷所(今天城)设社学一所。清初令每乡置社学一所,近乡子弟凡十二岁以上者,可入学肄业。清康熙十年(1671年),副使胡悉宁在甘州文庙北侧创立甘州社学。乾隆五年(1740年)张掖知县李廷桂置社学田百三十亩。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张掖知县王廷赞在城内设左、右两科社学。乾隆二十五年抚彝厅通判高沅倡议在抚彝堡(今蓼泉)设立园通寺社学。此后,“城乡皆有社学”,“由绅民捐资,教其同社子弟”。当时社学学生一所二三十名,也有不足十名者,每年开学迟,放假早,一年读书只六七个月。

【义学】义学也叫义塾,多由地方绅士捐资兴办,专收无力缴纳学费的儿童入学。清雍正以后,甘肃各地相继设立义学。张掖义学在城内有4所,农村8所。山丹县在城内有3所,农村有8所。抚彝厅通判高沅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捐资在厅城及沙河堡设立两所义学。光绪八年(1882年)各渠各堡普遍设立义学,增加到24所。嘉庆年间高台县城乡有义学12所,历时十余年而停办。后来邱席聘、万景秀、邱秀之、王奋斋等倡议集资在六坝堡设立义学。咸丰年间红沙河人陈兆烈、陈兆鉴又捐资设立义学6所。同治十三年(1874年)陕甘总督令甘肃各府、州、县筹集资金兴办义学,到光绪年间又有所发展。义学一般都订有学规,光绪二年(1876年)制定的《甘州府各属义学条规》多达27条。规定义学设教师一人,由府学、县学、书院斋长及经管义学的绅士共同选择品学兼优者,经县批准后聘请,还对学生的招收和学习内容作了严格规定。清末废科举,义学多改为私塾。

【私学】亦称私塾,是由私人开办的学校,产生于春秋,兴盛于战国。秦始皇严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到汉代私学又兴盛起来。张掖建郡各县的坞、堡兴起。西汉成帝时,张掖太守萧咸,尊师重教,私学有所增加。到魏晋十六国时,中原离乱,大批文人不断来河西避乱,私塾大大增加。隋唐时私学更加普遍。中唐后,吐蕃等游牧民族入居。私学中断。明、清以来,张掖私学发展较快,有的一村一塾,有的数村一塾。有的系塾师自设,有的是地主、家族设立的私塾,有的为平民联合设置的私塾。塾师多是秀才,也有贡生和举人。校址设在祠堂、庙宇和私人家中,桌凳多由学生自备。私塾的经费,有的以当地学生捐助的耕地、粮食作基金,有的将逃亡户遗留下来的土地作学田。将基金利息和田地的地租作为聘请教师的奉银和私塾其他的开支。没有基金的私塾,开支由学生负担。每年在开学日、端阳节、中秋节、冬至或腊八节,学生给塾师送钱送礼,作为报酬、节礼。当时,教师收入微薄,如郑板桥诗中所云一样:“教馆历来是下流,他人门下作春秋,半饥半饱清闲客,无虑无忧自在囚。”私塾的学生一般较少,农村约一二十名,城里约五十名左右。有些塾师因学行淳厚,教导有方,招致不少弟子前来就读,如清初高台贡生闵国士及其高徒李士选,所设的私塾就很兴盛。同治年间天城人萧裕本在镇夷普济寺所设私塾,清末临泽贡生李发春所设家塾,均培养了不少人才。民国年间张掖城内王褆贤的万寿宫私学,学生过百,沈鹤呜的沈家学、王兴梓的十方院、刘泽的赞化宫等私学,学生也济济可观。椐临泽县1947年统计,全县受过教育的5436人中,念过私塾的就有3135人。占受教育人数的57.6%。可见旧中国张掖教育中私塾所占的比重。张掖解放前夕,一些闭塞的山村还有私塾。明、清时期私学的教学,对初入学的儿童多半是分配给学长教认字,继而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启蒙教材,然后再读《四书》、《五经》、《通鉴》及本朝律令、婚丧礼仪等,兼习八股文、试帖诗,为入儒学或书院作准备。大多参加就业的还要学习珠算,练写日常杂字。教学方法一般是学童持书立塾师前,由塾师领读,成诵后,归坐自读,直到能背诵为止。学生每天早晨都把规定的课文背诵给老师听。作文先由写对联入手,再学八股文的起讲以至成篇。

【山丹培黎工艺学校】位于山丹县。1941年由新  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在陕西省双石铺创办。1944年搬迁山丹县发塔寺,更名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学校以“创造分析”为校训,要求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使“求知生产不相离”。开设机械制图、簿记、算术、工业常识、理化基础、国文、历史、英语等课,实行半工半读的教学体制。学生在自办的机械、电机、纺织、皮革、陶瓷、造纸、化学、玻璃、印刷、缝纫、制扣、测绘、铸铁、冶炼、采煤、炼铁、制糖、碾米等20多个生产组学习技术。到1949年,在校学生达500多人。1953年,学校迁至兰州十里店,改建为兰州石油技工学校(今培黎石油学校)。

【张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78年成立。现有中文、政治历史、英语、美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7个系,开设汉语言文学、政治历史、英语、美术、数学、物理、化学、化学生物8个师范专业及文秘、专门用途英语、应用美术、计算机应用与维护、电器与电气、化学化工、生物农学、市场营销和电子技术9个非师范专业;有马列教研室、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体育教研室、艺术教研室、计算中心等5个公共课教研室。现有教职工440人,其中教师230人,有

教授4人、副教授40人、讲师80人;其他系列专业399育、计算机等11个实验室和实习操作车间。图书馆藏书7 000余册。

【甘肃省张掖地区农业学校】 位于张掖市北簿创建于1941年8月,其前身为甘肃省立张掖农业l业学校,1948年改为甘肃省立张掖农业高级职业通校,招收农、林两专业的五年一贯制学生。1949年到1976年,招收农艺、畜牧、森林专业的三年级班;水利、牧医等6个专业的四年制提高班和喇来社去”农技培训班。1976年以后为县乡一级农|技术机构培养中、初级农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累计q业学生5 287人,其中统配生4 210人,二年以上委期生436人,短期培训641人。现开设乡镇企业建设寅管理、计算机应用等7个专业的教学班16个,在校学生831人。有教职工120人,其中专职教师8人,高级讲师8人,讲师及相当职务的24人。拥有微机电教等实验室21个,图书馆藏书近7万册。先后冀担研究课题20多项,有2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多项达到省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发表专业论文60碉篇,其中4篇被国际刊物刊录,3篇被评为省级优秀论文。建立霜霉菌新种5个,国内新记录12个。

【甘肃省张掖地区卫生学校】  位于张掖市环城西路,创建于1958年。开设医士、护士、放射医士、公卫医士、职工妇幼医士、职工医士、中西医医士等专业及兰州医学院张掖临床学大专班。主要培养中等卫生技术人才。现有教学班22个,在校学生988人;

教职工136人,其中高级讲师17人,讲师27人。建校以来,共毕业学生5 225人。有实验室13个,附设门诊部1处。图书馆藏书6万余册。出版《甲乙经论针灸法则》、《中药方剂歌诀新编解》、《临床实习指导》等著作。

【甘肃省张掖师范学校】创办于1941年。1950年5月与张掖农校、张掖中学合并,1955年恢复。有教职工132人,其中专任教师63人,特级教师{人,高级讲师8人,讲师27人。现有教学班22个,在校学生964人。自建校以来,为国家输送毕业生9 200

余人。有物理、化学、生物、语音实验室及电教、计算机室。图书馆藏书3.9万册。出版有《中师文选鉴赏辞典》、《儿童文学创作》等13部专著,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张掖市聋哑学校】 教育志279页

【张掖地区体育运动学校】1972年11月,张掖地区和张掖县联合成立“张掖少年儿童体校”,1976年5月由地区接管,改称“张掖地区业余体校”。1980年学校由大佛寺北侧迁到北城门外原师范学校处,改称“张掖地区体育中学”,1985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改称“张掖地区体育运动学校”,由地区体委和教委主管。2000年,有5个教学训练班,学生143人,教职工54人。学校占地82亩。校舍建筑总面积5837平方米,教学训练设施2.15万平方米。学生由地区所属各普遍中学推荐体育较好的学生,经复试合格后录取入学,学制原为4年,1992年改为3年。1978年后,张掖体校先后向省体工队和省体校输送人才160多人,其中一级运动员15人,国家运动健将5人,国际运动健将3人。学校输送到省体工队的薛金花、王俏、卜令堂、胡冬梅,曾多次参加世界奥运会和运动会,并夺得亚军,为地方和国家赢得了荣誉。

【河西学院】1958年,张掖专区在原张掖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创办了张掖师范学院。1959年,中共张掖地委将师范学院改为师范专科学校(今校址)。设语文、数学、生化、体育4科。1959年有学生348人,教师28人。1862年,中共甘肃省委决定撤销张掖师范专科学校。1978年2月,甘肃省教育厅决定,在张掖师范学校的基础上筹建张掖师范专科学校。是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张掖师专成立。1979年10月,张掖师专与张掖师范学校正式分设。至年底,在校学生457人,教职工94人。1987年至1991年,张掖师专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扩建校舍,扩大规模,相继建成图书馆、综合教学楼、学生宿舍、教职工住宅等教学设施。新建校舍16087平方米。1992年10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张掖师专更名为“张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张掖师专的基础上成立多科性本科院校——河西学院。是年6月19日,河西学院正式成立。河西学院有18个教学系(部),35个专业,涉及8个学科,在校学生4500多人,教职工630人,其中专职教师306人,高级职称教师92人。校园占地620亩,固定资产近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000万元,藏书51万册。河西学院立足张掖,服务河西,面向全省,辐射周边。以高等师范教育为主,积极发展非师范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主动为河西地区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甘肃省广播电视大学张掖地区分校】属地方性高等教育机构,由张掖地区教委主管。1982年开始招生 ,1984年建立工作站,1986年由张掖地委决定并入地委党校。1988年4月15日成立分校。电大分校在各县、市设立电大工作站或教学班。电大分校的教学业务受省电大直接管理,主要任务是组织本地区的招生工作,负责学生的学籍管理,安排中央和省电大统一规定的考试,转播中央电大和省电大的教学节目,指导所属教学班的实验课和教学任务。学校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000余平方米。

【张掖市第一农业中学】位于甘州区和平乡。创建于1964年。1981年改称张掖县农业中学,1985年撤县建市定为现名。开设农艺、园艺、家庭综合经营、畜牧、机电、财会等专业。现有教学班10个,在校学生483人。教职员工65人,其中文化课教师23人,专业课教师24人,实习指导教师3人。有高级教师1人,中级教师13人。自1981年以来,培养职高毕业生1 000余人,举办短期培训42期,结业5 320人次。有农、林、牧实习基地200亩。生物、农艺、土化、物理实验室4个,面积460平方米,图书

室藏书1.3万册。1985年,省教委确定为全省首批办得好的重点农业中学之一。经1989和1990年两次评估验收达到B级标准。1991年1月被国家教委评为“科技兴农先进学校”。1995年12月为国家教委公布的省级总店职业高中之一。

【甘肃省张掖中学】始建于1917年,1987年定  勾现名。设有教研组9个,年级组6个。有教学班24  个,在校学生1 408人。自1976年以来,共毕业高、  初中学生10 291人。从1980年开始,高中设民族班  (裕固族、藏族、土族),已毕业200人。现有教职工  1 24人,专职教师91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  教师18人,一级教师36人。图书馆藏书67 285册。

【张掖地区育才中学】教育志191-197页

【张掖市第二中学】

【张掖市第四中学】

【山丹县第一中学】

【民乐县第一中学】

【临泽县第一中学】

【高台县第一中学】

【肃南裕固族县第一中学】

【张掖市职教中心】年鉴358页

【民乐县职教中心】年鉴686页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