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日期:2015-08-24
军事组织
【郡都尉】秦汉时,在郡一级政权机构设置都尉(秦时称“郡尉”,汉景帝时改称“都尉”),负责指挥全郡兵马甲卒,从事防守、征战。郡都尉连同太守都是二千石级的高级官员,是镇守一方的军政大员。秦时,在今甘肃设陇西、北地2郡都尉。西汉时,随着疆土的扩张,郡级政权设置增多,在今甘肃境内设有陇西、北地、天水、安定、酒泉、张掖、敦煌、武都、金城、武威等10个郡都尉。东汉时裁撤郡都尉,郡兵由太守指挥,太守自此被称为“郡将”。但今甘肃境内多数郡属边郡,仍置都尉。三国时,在河陇地区设有陇西、南安、汉阳、广魏、安定、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武都、阴平等12个郡都尉,但此时的郡兵实力已远不如西汉强大,郡都尉的职权也大大缩小。西晋建立后,郡都尉被废除。
【属国都尉】两汉时期设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军政长官。汉武帝开疆,边疆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归顺汉朝,汉朝遂在边地设立属国。属国不设太守而设都尉统领,带有明显的军事性质。西汉在全国设有7个属国,其中在今甘肃境内有4个。东汉时鑫国设
12个属国,在甘肃境内有6个。这些属国都尉是:天水属国都尉设在天水郡勇士县境内,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安置和统领霍去病征河西时收降的匈奴部众。安定属国都尉又称三水属国都尉,元狩三年(前120年)置,设在安定郡西北部,其地在今
镇原、庆阳、环县西部及宁夏同心、固原、豫旺、韦州等地,统领匈奴降众,东汉时,统领羌众。张掖属国都尉设于汉武帝元鼎后期,统领张掖郡内的匈奴、月氏、羌等部众,是西汉属国中最强大者,武帝时有精骑万人。金城属国都尉,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
年)赵充国破羌之后设置,设在金城郡西部,其地在今甘肃永靖、永登及毗连之青海乐都、民和等地,安置和统领归降的羌人,东汉时仍为统领羌人的重要机构。张掖居延属国都尉,东汉初改居延郡尉为居延属国都尉,归张掖郡管辖,统领居延海地区(今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匈奴部众。酒泉属国都尉,东汉安帝时设立,统领酒泉郡内的匈奴、月氏等部众,拥有吏士2 000余人。广汉属国都尉,东汉安帝永初二年(108年)设立,安置和统领归降的广汉塞外羌,辖地在今甘肃文县及毗连之四川平武、南坪县境,属国
都尉驻阴平道(今文县)。
【农都尉】汉代设在边疆地区领导屯田的军事长官。据汉书记载,汉代在河西地区的张掖、酒泉、武威3郡设置农都尉。
【河西副校尉】西汉时,汉王朝曾置西域都护、西域副校尉,经略西域。东汉明帝末,匈奴在西域横行,多次围攻戍守西域的汉军,汉朝遂将汉军撤入玉门关,罢西域都护、西域副校尉。到章帝时,匈奴内部矛盾激化,东汉王朝力图乘势恢复对西域的统治,乃于章和二年(88年)设置河西副校尉,拜冯豹充任,簪节敦煌,负责经略西域。永元三年(92年),西域恢复,复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军政事务,河西副校尉罢。
【河西节度使】 唐朝设在河西地区的军政长官,薯个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其任务是抗击突厥、卧瓣的侵扰,保卫河西走廊,管凉州(今武威)、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瓜州(今安西)、沙州(今敦煌)、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新疆吐鲁番)等7州军政。节度使设府于凉州;设副使于甘州。副使兼领河西兵马使。开元七年(719年),该“诲鹰使领经略大使,至德元年(756年)兼陇右节度蹬。河西节度使最盛时,统兵7.3万人,战马1.88玎捉。是全国统兵最多的节度使之一。其中,赤水军驻州城内;大斗军驻今山丹大马营;白亭军驻白亭娥(在今民勤县北);建康军驻建康城(在今高台县张南);豆卢军驻沙州城(在今敦煌市西南);墨离军驻晋昌郡城(在今安西县南);玉门军驻今玉门镇;乌城守捉驻凉州东南200里(其地当在今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张掖守捉驻凉州城南200里(其地在今武威市南之张义堡);交城守捉驻凉州城西200里(在今永昌县西);蓼泉守捉驻蓼泉城(在今临泽县蓼泉镇);酒泉守捉驻酒泉城;威远守捉驻今金塔县北百帐守捉驻今安西县北之峡口;豹文山守捉驻今肃北公婆泉;悬泉守捉驻悬泉(其地在今敦煌、安西间之吊吊水附近);常乐守捉驻常乐县城(在今安西县南);苦水守捉驻苦水城(其地当在今敦煌县境内);盐池守捉驻今肃北之盐池湾。广德二年(764:年)吐蕃入侵河西,该节度使抵抗失败,遂亡。
【甘肃军司】 西夏设在河西的军事指挥机构。西夏于公元1032年立国,时当北宋仁宗明道元年。西夏在其辖境内设左右二厢军,每厢6军,共12军,甘肃军为右厢6军之一,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统兵3万余人,负责控制河西走廊中部地区。公元 1227年,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军灭西夏,甘肃军司遂亡。
【甘肃行枢密院】元朝在中央政府设枢密院执掌天下军务”,行枢密院则是朝廷派出的临时军事指挥机构。大凡一个方面有征伐之事,即设行枢密院负责指挥征战,事毕即罢。元朝曾在全国设立过6个行枢密院,甘肃行枢密院是其中之一,设于武宗至大四 年(1311年)'治所在甘州(今张掖)。归其提调的。主要有甘肃行省诸军,吐蕃等处招讨使司、朵甘思招譬寸使司诸军。
【甘肃巡抚】 明、清两代设于甘肃的军政长官。其全称:明代为“巡抚甘肃等处赞理军务”,清代为 “巡抚甘肃等处军务”。巡抚衙门称“抚院”,巡抚通称“抚台”。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年)始置甘肃巡抚驻节甘州(今张掖市)。明代巡抚一般都有“都 御史”头衔。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清主朝再甘肃巡抚,设置初期驻节甘州,顺治十七年(1660年)移驻凉州(今武威市),康熙五年(1666年)移兰州,不久又移驻巩昌(今陇西县),乾隆三年 (1738年)复移驻兰州。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陕甘总督由西安移驻兰州,清王朝遂裁减甘肃巡抚,以默甘总督兼理甘肃巡抚事,这种督抚合一的组织形 式,一直延续到清末。
【关西七卫】治所在沙州城(在敦煌市西南),辖地为今敦煌北部及安西西部,后受瓦刺侵袭,一部入关,一部投奔瓦刺,成化十五年(1479年)在其地又置罕东左卫,安置来归的蒙古族部落;赤金蒙古卫,为元朝肃王宽彻后裔,明初归顺,永乐八年(1410年)设卫,其地在今玉门市境内,指挥使司设于赤金堡;哈密卫,蒙古族部落,原为元朝威武王统辖,永乐四年(1406年)归顺,明王朝设立哈密卫以处其众,牧地在今新疆哈密,成化以后,该卫受吐鲁番攻掠,蒙古部落无法在原地立足,遂东下避居苦峪(在今安西县东南部),明王朝遂筑苦峪城,侨处哈密卫。明朝中期以后,关西七卫遭吐鲁番和瓦刺攻掠,伤亡惨重,明王朝遂命甘肃镇派兵将残存人员接人关内,安置在祁连山区和酒泉黄泥堡等地游牧,其后裔逐渐溶合,发展为现今之肃南裕固族。
【镇守甘肃总兵官】明代镇守河西的军事长官,挂平羌将军印,相当于省级军区司令。其职责是“守卫长城,备御北虏”,“安治番夷”。洪武年间设,驻节甘州(今张掖市)。甘肃镇总兵官以下,编设协守副总兵1员,又称甘肃左副总兵,驻节甘州;分守副总兵1员,又称凉州右副总兵,驻节凉州(今武威
市);分守参将4员,分驻庄浪(今永登)、碾伯(今青海乐都)、松山(今属天祝)、抚标(在甘州巡抚衙门);坐营中军都司1员,驻甘州总兵衙门;守备ll员,分驻洪水堡(今民乐)、山丹卫(山丹)、平川堡(今临泽)、镇夷堡(在今高台天城村)、嘉峪关(今嘉峪关市)、宁远堡(今属金昌市)、古浪(今县)、镇羌堡(在今天祝金强村)、红城子(今属永登)、巴暖三
川、阿坝(在今青海);领班备御都司4员。永乐时,共统兵91 571人,以后兵员时增时减,总数在8万人左右。
【陕甘总督】全称为“总督陕西甘肃等处军务是清王朝管理陕甘两省军政事务的长官,官阶为从一品。其职责是“掌治军民,总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设立川陕总督,驻节固原,管辖甘肃、陕西、四川3省军政事务。十四年停辖四川,改称陕甘总督。康熙四年(1665年)兼辖山西,改称山陕甘总督,移治西安。六年停辖山西,仍称陕甘总督。二十二年复辖四川,为川陕甘总督。雍正九年(1731年)改为陕甘总督。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移治于兰州。陕甘总督原节制甘肃、陕西2巡抚,甘州(今张掖)、西安、固原3提督。乾隆二十九年裁撤甘肃巡抚,以陕甘总督兼办甘肃巡抚事,节制陕西、新疆2巡抚,甘肃、陕西、新疆3提督,直辖督标5营。
【甘州提督】全称为“甘州提督军务”,是清王朝没于甘肃西部地区的军事长官,隶属于陕甘总督,相当于省级军区司令,官阶从一品。其职责是“典领甲卒,节制镇协,保卫边防,镇慑地方”。节制凉州(今武威)、肃州(今酒泉)、西宁(今属青海)、宁夏(今宁夏银川)4镇;直辖的部队有提标5营(均驻
甘州城)、甘州城守营(驻甘州城)、永固协(驻永固城,下辖洪水营、南古城营、察汉俄博营、马营墩营、山丹营、峡口营、大马营、定羌庙汛、黑城汛、东乐汛)和抚彝营(驻蓼泉城)、梨园营(驻梨园堡)、平川营(驻平川堡)等。统率的兵马,康、雍时为万余人,乾、嘉时为15730人,道光时为9479人,光绪末减为2600余人。
【甘肃八镇】清时,在甘肃境内设有甘州(今张掖)、固原(时属甘肃)二提督,河州(今临夏)、凉州(今武威)、肃州(今酒泉)、西宁(时属甘肃)、宁夏(时属甘肃)5镇总兵官,分别统率全省各地绿营兵,镇慑地方,维护治安。民国初沿袭清代兵制,保留河州、凉州、肃州、西宁、宁夏5镇之设;甘州、固原2提督裁撤后,又增设甘州、秦州(今天水)、陇
东(驻平凉)3镇。自此,甘肃正式形成八镇,为当时各省设镇最多者。各镇初设总兵官,后改为镇守使,多由前清时期的军官担任。这些封建小军阀,虽接受甘肃督军节制,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各霸一方,成半独立状态,督署、省府军令、政令不从。民国14年(1925年)冯玉祥国民军入甘后,才逐一削平各镇小军阀,统一了全省军令、政令。不久,八镇撤销,镇兵大部分为国民军收编。
【红军西路军】 民国25年(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总部奉中革军委之命,率红五军、红九军、红三十军及直属骑兵师、妇女团、教导团,共计2l 800余人,从甘肃省靖远县虎豹口(今名河包口)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渡河后,因敌情变化,宁夏战役计划取消,中革军委遂于11月8日决定,将该部改称西路军,由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王树声任副总指挥,李特任参谋长,李卓然任政治部主任,指挥部队向西行动,创建“甘北革命根
据地”,进而接通“远方”(苏联),打通国际路线。11月10日,中革军委批准成立西路军军政委员会,陈昌浩任主席,徐向前任副主席,曾传六、李特、李卓然、熊国炳、王树声、李先念、陈海松、郑义斋、杨克明为委员,统一指挥西路军的作战行动。西路军深入河西走廊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与数倍于己的马步芳、马步青军队浴血苦战,历经一条山、古浪、永昌、山丹、临泽、高台、倪家营子、梨园口、祁连山、安西等战斗,毙伤敌2.6万余人,给敌军以沉重
打击,有力地配合了河东地区红军的作战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和主观指挥上的失误,使这支英雄之师遭到严重损失,万余指战员英勇牺牲。西路军失败后,余部480余人历尽艰险,在李先念、李卓然等领导下,于民国26年(1937年)4月底进入新疆。被敌军俘去的大批干部、战士受敌人残酷迫害,后经多方营救,有4 700余人脱险,回到革命队伍;另有数千人失散,有千余人分别回归延安,其中有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杜义德、徐立清等领导干部。同年12月,李先念、程世才、李卓然、李天焕、黄火青、曾传六、郭天民、宋侃夫、欧阳毅、苏井观等,也由新疆回到延安。这些九死一生的革命者,后来成为八路军、人民解放军的领导骨干,为争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继续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路军妇女抗日先锋团】原为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简称妇女团。民国23年(1934年)3月组建,辖3个营,共有女战士1 000余人,曾广澜任团长,张琴秋任政委。次年2月扩编为第一、第二两个团,共2 000余人。第一团为战斗团,第二团担负抢救、护理、运输等后勤任务。妇女团成立后,曾随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参加了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及西征、长征各次战役。民国25年(1936年)8月随红四方面军长征进入甘肃,10月进行整编,将精壮者1 300余人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妇女抗日先锋团,辖3个营、9个连,由王泉嫒任团长,吴富莲任政委,曾广澜任副团长兼特派员,彭玉茹任参谋长,华全双任政治处主任。当月下旬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渡黄河。进入河西后,除参加群众工作、建立地方政权、开展支前活动外,还直接参加多次战斗,出色地完成了各
项任务。民国26年(1937年)3月西路军在河西作战失利,妇女团随主力进入祁连山区,与敌军发生数次激烈战斗,遭受严重伤亡。3月底,妇女团受敌军围攻,一部分壮烈牺牲,一部分失散被俘。
【红军援西军】为了援救西路军,中革军委于民国26年(1937年)2月组建援西军,接应西路军东返。援西军由刘伯承任司令员,张浩(林育英)任政委,李达任参谋长,刘晓任政治部主任。所属部队为红军第四军、第二十八军、第三十一军、第三十二军
和骑兵第一团。援西军组成后,即从陕西三原出发,于3月中旬到达甘肃镇原县。这时,得悉西路军已经失败,援西军遂滞留陇东地区,一面整军训练,准备参加抗日,一面派人四出援助、收集西路军失散人员。抗日战争爆发后,援西军于当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开赴华北前线参加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