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张掖大辞典》(民政)

来源:日期:2015-08-24

民  

【勘界】1989年11月,民政部召开了全国勘界试点工作会议,将甘肃、宁夏勘界列为全国省际勘界试点之一。同年12月甘肃省人民政府成立了“甘肃省勘定行政区域界线领导小组”,制定了《甘肃省勘定省内行政区域界线办法》和《甘肃省勘定县级行政区域界线测绘技术规定》。1990年元月,召开了全省勘界试点工作会议,部署甘宁勘界,并安排了省内勘界试点任务。1994年,甘肃、宁夏已确定边界线。1117公里,占甘宁边界线总长1 400多公里的80%。其中,843公里已完成测绘栽桩工作,埋设界桩238个;尚有300多公里边界线仍在继续勘定之中。同时,还会商确定了甘、宁、陕三省区边界线交会点。省内已勘定县级边界线5945公里,约占省内县级边界线总长14000多公里的42.4%。截1998年,尚有省际界线4 600公里(占49%)、省内县界1031公里(占93%)未勘定。

【高台烈士陵园 】位于高台县城东南角。全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57年高台县人民政府修建,纪念1937年与国民党军队作战牺牲的红军西路军第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等3 800余

名烈士。1983年扩建。纪念碑高4.8米。另附设占地630平方米的纪念馆,年均瞻仰10万人次。1995年,通过社会集资等多种渠道新建烈士群雕和烈士事迹陈列馆。

【临泽红西路军烈士陵园 】 位于临泽县城东郊。又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陵园。1986年甘肃省临泽县人民政府修建,纪念1936年底与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红军西路军总部及所属五军、九军数千名烈士。纪念碑高19.36米。年均瞻仰2万余人次。

【肃南红西路军纪念塔】坐落在肃南县城西侧隆畅河边的夹心滩公园内,1988年7月1日建成。塔体总高24.5米,由塔身和塔座两部分组成。塔身高22米,底宽8米,顶宽1.3米,设计为4个双面角助的正四棱锥体,塔底部为我国传统的鼓形柱座造型,四周为红西路军当年战斗的场面和少数民族传统花饰的浮雕。塔座高2.25米,宽12米,其正背两面建有石阶踏步。塔座两侧和石阶两侧围以石栏。塔体正面是“红西路军纪念塔”塔名,下端是碑文,背面为藏文体塔名,左右两面是李先念和徐向前题词。塔后建有红西路军纪念馆。纪念塔所在的夹心滩公园,集瞻仰、游览、教育为一体。白云蓝天、雪山草地、潺潺流水,构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的风景油画。这里常年四季都有本地群众和外地客人前来凭吊游览。

【肃南红西路军石窝会址纪念碑】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西征史上最后一次重要的高级会议——石窝会议,中共肃南县委、肃南县人民政府于1986年8月修建了石窝会址纪念碑。红西路军石窝会址纪念碑位于肃南县康乐区公署南30多公里的红石窝乡红石窝村的石窝山顶上。纪念碑为水泥沙石质地。碑高3.7米,军旗造型,通体红色,正面雕刻红五星和党徽,象征着当年红西路军在与国民党马步芳部队的殊死战斗中将革命红旗高高插在祁连山峰上。纪念碑下部为3层底座,分别象征3个军,上面一层正面雕有“红西路军石窝会址”的碑名。第二层正面刻有肃南县政府的碑文。纪念碑周围怪石林立,放眼望去,远处群山连绵起伏不断,西路军将士曾浴血奋战过的西牛毛山、马场滩隐约可见。

【艾黎与何克陵园】位于山丹县城南门外,临山丹河北岸。为纪念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和国际主义战士、英国友人乔治·何克而建。陵园面积2400多平方米,建筑布局紧凑,错落有致。坐东向西临街的正门影壁上有楚图南先生题写的园名“艾黎与何克陵园”。影墙外护以铁栏。影墙北边为陵园大门,影墙内壁的大理石上镌刻着邓小平的题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大门北边是陈列室 ,正上方挂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的遗像,下方为何克半身塑像。另三面墙上方挂有挽幛,其下陈列培黎工艺学校的简介,艾黎、何克当年在我国搞工合运动建厂育人的照片。陵园西南角有一红柱青瓦的四角碑亭,内立乔治·何克碑。亭檐匾额上书“陶镕万有”。园正中至东头为墓基,其西端建有一块大理石贴面的综合碑,碑高2米,长7米,碑两侧分别书乔治·何克与路易·艾黎简介。墓基东头为墓台,墓台为六边形,墓台的南北两面分别建有艾黎和何克墓室 ,墓室前各立墓碑。墓室后建正中为一正面纵部的矛头形建筑,高5米,其正面中下部有一个直径1米的园球形龛洞,内立甘肃省政府1988年4月立的碑,金文刻字“国际主义精神永放光芒”。陵园设计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红柱青瓦尖顶,四周仿古墙壁合围。内有青松、草地和绿树环绕,花坛、龙须柳点缀其间,其境幽雅别致,陵园南傍山丹河,东有成片的绿荫,环境优美,现已和南湖公园浑然一体,显得非常协调。艾黎与何克陵园已成为张掖地区的一个新景观,每年都吸引着不少国内外游人前往游览,同时也是进行国际主义教育的极好场所。路易·艾黎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新西兰杰出的社会活动家,甘肃省荣誉公民。1927年来到中国工作60年,其中在山丹10年。乔治·艾尔温·何克,英国青年,1938年来华在中国工作7年,1945年7月献身于山丹。两位朋友对中国革命有很大贡献。陵园最早建于1945年,当时为何克墓。1979年重建。1986年改建,安放艾黎部分骨灰,何克遗骨,定名“艾黎、何克陵园”。园名由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楚图南题。

【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1982年建成,坐落于山丹县城东南隅文化街。1980年3月,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路易·艾黎,将他在中国工作期间收藏的文物全部捐赠给他的第二故乡——山丹县。甘肃省人民政府随即做出决定,拨款在山丹县原陈家楼旧址兴建陈列馆,并以艾黎姓氏命名,展出艾黎捐赠文物。1982年6月9日,陈列馆落成并举行开馆典礼,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书法家楚图南题写了馆名。现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馆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多平方米,为中西结合式四合院砖混结构建筑。主体建筑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展厅坐南向北,为中西结合式九间二层硬山单檐建筑。楼正中辟门,每层设展厅两个,收藏展出艾黎捐赠的各类历史文物共3676件,纪念性文物386件。其历史文物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清代、民国。文物种类繁多,丰富多彩,质地多样。主要有石器、铭刻(包括甲骨文)、明器(冥器)、陶器、铜器、雕塑、货币、度量衡、舆服(以带钩为最多)、玉器、乐器、瓷器、家具、古代书画及北方匈奴民族器物等。有不少文物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其中:汉成山瓦当、大泉五十钱范、唐胡腾舞铜人像、西夏铜腰牌、元代罗罗斯铜牌、清祁母沈夫人行乐图轴、清钱履坦梅花唱和卷、商代陶戈、战国铸金银文纹带钩、战国鎏金带钩、战国短镰、西夏铜印等,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红军优待】即“三红”生活补助标准优待政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肃省政府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对甘肃省内红军实施各项优待政策的总称。“三红”即:(1)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2)在乡西路军红军老战士;(3)红军失散人员。在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约有3 000人失散流落在甘肃各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肃省政府即开展多种形式的优待。1951年组织力量进行摸底调查,对有工作能力的吸收参加工作,生活困难的予以补助和照顾,对年老体弱或长期患病、丧失劳动能力者,给予优待劳动日或定期定量补助,要求回家探亲缺少路费者,

酌情给予补助。对在甘红军的主要优待措施为定期定量补助。1963年至1979年,甘肃享受定期定量补助的是退伍老红军、流落红军中年老体弱或长期患病、丧失主要劳动能力者。1979年4月1日起,凡确定为退伍红军老战士的全部享受定期定量补助。1984年2月起,流落红军改称为红西路军老战士并全部享受定补。1987年8月,确定为“红军失散人员”的全部享受定期补助。1998年全市核定享受定补的各类红军有近100名,其中190名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每人每月发给450元;343名在乡西路军红军老战士每人每月发给330元;517名红军失散人员每人每月发给90元。上述补助标准,从1999年1月起实行。

【红军西路军老战士】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30军、9军、5军及总指挥部奉命西渡黄河,挺进河西,11月改称西路军。在河西走廊等地与马步芳部队浴血奋战,失利后约有2 000人失散流落在甘肃各地。据五十年代统计,全市流落红西路军战士为181人,到1995年,全市健在18人。解放初期,统称为红军流落人员,部分地区还颁发了《红军流落人员证》。1962年7月,全省开展了对流落红军的普查登记,并落实了优待政策。1984年5月4日,甘肃省民政厅、财政厅、卫生厅联合下发《关于解决在乡西路军红军老战士称号和生活待遇问题的通知》:凡经当地政府确认为西路军流落人员的统称为“西路军红军老战士”,原发的“红军流落人员证”,统一换发为“西路军红军老战士光荣证”,均享受定期定量补助。尚未评残又符合评残条件的,可按规定手续评定残废等级;伤口复发和疾病治疗,由地县卫生部门列入公费医疗范围;不愿到敬老院的或没有敬老院的,由所在乡、村安排专人照顾,对照顾人员每月发给25元的护理费。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