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日期:2021-07-02
中国良好的家风源自圣贤之教,家风文化源远流长。
家风是一个家庭精神面貌的潜在气质,也是家庭兴衰的隐性因子。良好的家风是什么?它是岳母刺字所表现出来的“精忠报国”之心,是孟母三迁中表现出来的求知向上精神,也是颜之推著述《颜氏家训》时所强调的“去奢”“行俭”“不吝”。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灿烂文化所孕育的许多优良传统之一。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和谐之基础。家和万事兴,良好家风的主要目标是养德、积善、处世、进学、担当。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我国历史上传承良好的家风所形成的家族各尽其力,各尽其智,以成子孙之教,以家族贤良清白之风形成了家谱、家书、家训、堂悬、壁挂等丰富的家风。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亦是构建和谐社会富民强国的基石。
所谓家风,是指一个家族通过共同坚守的价值追求,善恶取舍,道德选择而形成的稳定的处世之道、行为方式等,是一个家庭相对成熟生活态度、审美格调及精神气质。在中国传统家文化中,家与国密不可分。
爱家爱国,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每个人的精神港湾。同时,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正是一个个家庭,组成了社会这个大家庭,组成了社会,凝聚为共同体。可以说,家风正则社风正,家风清则国风清。古人强调“家国一体”,中华文化崇尚“家国情怀”,亦缘于此。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涵养良好家风、继承培育家风理念,无论是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富民强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崇尚勤俭持家,反对奢侈浪费的家文化。为了维持家庭的存在和和谐发展,保证家庭能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中国古代家庭注重勤俭持家。中国一向崇尚勤俭,天道酬勤,勤创造财富,俭是储蓄,勤与俭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家和人旺。勤劳是民生之本,一切物质财富都是劳动的结晶,“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只有辛勤劳动才能保证物质需要的满足,故《左传》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反之,“耕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桓宽:《盐铁论· 力耕》)不辛勤劳动,好吃懒做必然导致家庭破裂。同时传统家庭注重节约,反对奢侈和铺张浪费,即持家要量入为出,实现家庭稳定和谐地发展。孔子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论语· 述而》)是说奢侈使人狂傲,节俭使人寒碜,与其狂傲放荡,宁可寒伧。宋朝司马光教育子女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古往今来,因骄奢导致家庭破裂,国家灭亡的事例比比皆是。因此传统家庭一直提倡“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家庭团结和睦是家庭幸福的源泉,是家庭兴旺发达的条件。我国历代圣贤都提倡“家和”。“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朱用纯《治家格言》)是说一个家庭和睦顺畅,即使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也还会有愉快的心情。
恪守伦理道德规范的家文化。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家庭为基础,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模式,只有“齐家”,才能“治国”。我们可从毛泽东的诗词“家父慈母恩难忘,算人间知己吾和汝,舐犊未必不豪杰”这三方面的伟人家风,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财富,树立了典范,我们应该认真诠释,深刻感悟。只有严守伦理道德规范,守族规,尊家训,父慈子孝铭记感恩,夫妻守道,相敬如宾,慈孝贞悌,兄宽弟尊,才能构建一个子孝孙贤人丁财旺的兴盛幸福家庭。从古代家庭夫妇、亲子、长幼关系的伦理道德要求看,慈、孝、贞、悌是其道德规范标准。因此古代尤其重视夫妇、父子、长幼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在儒家的家庭伦理中,父慈子孝是对父子伦理的根本要求,它是家庭道德规范的最重要的方面。只有在家庭道德中修以孝慈,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有序的和睦家庭。”传统家庭伦理提倡“父慈子孝”的亲子关系,父母必须履行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并与子女建立亲密的感情。“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是说父母对子女态度严明而慈爱,子女才会言行谨慎而产生孝心。同时注重“孝”,作为子女赡养父母,尤其要尊敬父母,即“孝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赡养只是孝的起码要求,能养不等于孝。家里的牲口也必须喂养,只有敬才是孝的精华。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古人提倡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相互信任,忠于对方。《诗经·小雅 ·常棣》:“妻子好和,如鼓琴瑟。”清初大儒李雍说:“夫妻相敬如宾,则夫妻尽道,处夫妻而能尽道,则处好兄弟君臣上下,斯能尽道。”《中庸》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相敬如宾的典型,春秋时冀缺夫妇“相待如宾”,汉代梁鸿孟光“举案齐眉”,成为万古佳话。“悌”作为处理兄弟关系的行为规范,具体表现为“兄友弟恭”,兄长应该爱护幼弟,幼弟也要尊敬兄长。孔子说:“兄弟怡怡”《论语·子路》,兄弟之间要和和气气。兄弟和睦是家庭幸福和谐的重要内容,“兄爱其弟,弟敬其兄,对待财物,遇事相谋,通有无,共忧乐,爱敬既笃,家室自和。”(王结,《文忠集·善俗要义》卷六)
重视品德教育的家文化。我国古代家庭注重及早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子女的和谐人格。儿童的可塑性极强,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必须及早施教。《颜氏家训》:“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行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明朝吴麟郅教育子女:“人品须从小作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古代家庭提倡传统价值观念教育,并将诚信、友爱、勤俭、宽容等品质作为个人必备的美德。慎重择友,“善人相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性。”(《后汉书·爰延列传》)是说与善良的人相处,每天都能听到有益的训导;与险恶的人相伴,每天都会生出邪恶的念头,易走弯路。对待朋友要“言而有信”。与邻里相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日常生活中多行善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此外,传统家庭意识到家长的身教对子女道德品德的影响,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行于后者也。”“自上而行于下”指长辈的身教;“自先而行于后”指兄长的身教。所谓教育感化,是自上而下推行,前人影响后人的。忍让谦和之家风,长辈的仁、义、礼、智、信忠厚之德直接影响下代人。
重视立志教育的家文化。志向是人生价值目标的确立,是人生道路的选择。古代家庭教育子女要从小确立志向,教子成功的典范人物窦燕山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说的就是窦燕山教育出五个进士及第的儿子的故事,也就是古传五子登科的故事。孔子把志向比作人的灵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汗》)荀子在《劝学》中指出:“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是说缺乏深沉志向的人,就难有明察的智慧;不在默默无闻中孜孜不倦的努力,就不会获得赫赫的丰功。只有志存高远,人的行为才有明确的方向,才能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和信心。三国时嵇康《家训》:“人无治,非人也。”宋明理学家王守仁说:“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命不续则人死,治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王文成公全书·示弟立志说》)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志向,古代家庭认为子女要志存高远,才能不断激励人奋发图强。张载说:“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子全书·学大原》)此外,实现志向必须持之以恒,坚定不移,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晁错论》)传统家庭教育子女不仅要志存高远,而且要勤学敏思,学以致用。《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察之,笃行之。”“颜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伎之易学而可贵者,莫过读书也。”(《颜氏家训·勉学》)古人云:“墨海游龙”亦此理矣。
(焦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