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日期:2021-03-25
作为家族繁衍、活动档案材料的家谱,保存了历代不同地区与世系活动相关的丰富资料,它对于相关学科,诸如社会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等都具有史料价值,这已为众多的有识之士所论证。几十年前,史学大师顾颉刚认为:“我国史籍之富,举世无比。然列入公认的官修正史,由于种种原因,自今论之,尚难允称‘信史’。今青年治史学,当于二十五名外博求史料。而今我国史学领域有尚待开发的两个‘大金矿’,即地方志和族谱。它一向为治史者所忽视,实则其中蕴藏无尽有价值的史料”。
顺着历史的脉搏,追踪家谱的起源,我们可以把中国家谱追溯到先秦时代。“周家小史,定系世,辨昭穆,则亦史之职也。”“定系世,辨昭穆”是家谱最基本的作用。这句话说明,早在周代,政府就设立“小史之官”,其职责是专管“定系世,辨昭穆”。
秦统一天下,王侯将相失去原有的势力,社会格局重新划分,即“秦兼天下,划除旧迹,公侯子孙,失其本系。”汉初问世的《世本》:“叙黄帝祖世所出”,记载了从黄帝到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迁居、名号等,被认为是中国家谱的首创之作。谱牒之名真正出现可以说是在汉朝,存世的有刘向撰《世本·王侯大夫谱》二卷等多部谱牒专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谱牒为官方垄断。“魏立九品,置中正。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各有簿状,以备选举。晋宋齐梁因之。”“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通古今之儒知撰谱事。凡百官族姓之有家状者,则上之官,为考定详实。若私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这段话充分说明了魏晋南北朝时,谱牒得到充分的重视,国家专设“图谱局”(相当于现在的方志办)。官僚的任命,婚姻的选配,贵贱的划分,都根据“簿状”或“家状”,即谱牒。和国史、方志一样,家谱是“考定详实”的依据,得到官方正式认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修谱之风盛行,谱牒学应运而生,谱学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隋唐时期,修谱继续为官方掌握。“唐太宗命诸儒撰《氏族志》一百卷”,重新排定姓氏等级,将全国姓氏分为9 等,293姓,1651家,李姓列为一等,外戚列为二等。武则天在位时,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姓氏录》共收录235姓,家,将武姓列为一等,对原来的士族、庶族作了重新调整,打击了原有士族的势力。唐中后期,民族大融合,门第更替,谱学得到进一步发展,且私家修谱逐渐流行,如《唐书·艺文志》中就载有《司马氏世家》二卷、王方庆《王氏家牒》十五卷、《颜氏家谱》一卷等谱牒类十七家三十九部一千六百一十七卷。五代十国时期,兵荒马乱,百姓颠沛流离,名门望族衰败,谱牒散佚,谱学也随之沉没。即“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宋代,中国家谱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前代相比,其功能由以往的“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本族伦理教化作用。且在这一时期,私家修谱进一步发展,取代官方修谱,成为主要的编纂方式。这里必须提到欧阳修和苏洵,他们综合前人修谱经验,结合前人修谱体例,自创谱法,分别修纂的《欧阳氏谱图》和《苏氏族谱》,为后人所仿效,奠定了后世修谱的基本体例。
明清时期,私修家谱蔚然成风。在苏浙皖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几乎姓姓修谱,家家藏谱,且有些家谱一修再修,连续不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连续出版物(如今存世的大多是这一时期的家谱)。特别是在清代,伴随着大规模的修谱活动,随着活字印刷的广泛流行,在我国东南及安徽、湖南、四川等地,民间出现了专门替别人排修家谱的“谱师”、“谱匠”。每到秋收以后,这些人就挑起活字担子到各个乡镇的祠堂为人家印修家谱。由于这些人的出发点是以赚钱为目的,且自身的学识水平也不高,因此,他们所修的家谱就良莠不齐,甚至有冒宗乱祖,妄加攀附名门望族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家谱被打入禁区,大量的家谱被焚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文化氛围的日渐宽松,家谱得到一定的发展,有的地方成立家谱研究组织,许多地方民间修谱也纷纷行动。
绵延几千年的修谱活动,可以说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同步,贯穿于整个中国社会,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其他少数民族也修谱)。连绵不断的修谱活动,留下了相当可观数量的家谱。目前所能统计到的1949年前编修的家谱,仅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就有一万多种。其他如浙江、广东、安徽等地公藏家谱也在千种以上,海外收藏的也不少。但更可观的是大量散藏于民间百姓家中的族谱,其数量根本无法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