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方志张掖日期:2024-03-31
当人们临近张掖城时,远远就可看到一座高耸入云的古塔,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张掖木塔。民间有“张掖有个木塔,离天还有尺八”之说。木塔真的离天还有一尺八寸吗?这不过是人们形容它是张掖以前最高的建筑物而已。
木塔在万寿寺(又名木塔寺)内,坐落在城区县府街中心广场西侧。据地方志记载,万寿寺创建于北周,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重建,唐以后屡有修葺,为全省历史悠久的名寺之一。当年寺院规模宏大,主要建筑有山门、大殿、配殿、木塔、藏经楼、罗汉堂、接引殿、厢房等,是一组完整的佛教建筑群。殿堂巍峨,气势磅礴,造像极为精美,五百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特别是接引殿中的三尊铜像,造型优美,衣褶线条流畅,花纹雕刻精细,铸造水平极高。可惜其中两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被盗走,余一尊现收藏于张掖市甘州区博物馆,被定为国家珍贵文物。如今,寺内原有的大部分建筑已无存,现仅存木塔和藏经楼。1993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木塔的兴建,还有一段动人的历史传说。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涅槃后举行火化时,各国都想得到佛的舍利。当时有八个国王为争夺舍利而大动干戈,相互争执不下。后来经一位婆罗门长者调解,把舍利分为八份,每个国王一份。八王得佛舍利后心满意足,分别捧回各国首都,建塔安奉。后来阿育王统治印度时(公元前3世纪),下令开启原先的八座舍利塔,把八份舍利分为八万四千份,分到各地造塔,每粒建塔一座。中国将分到的舍利建了16座塔,张掖木塔为其中之一。
到清代末期,原有木塔在一夜大风中被摧毁。现存的塔是民国15年(1926年)重建的。其建造形制为砖木结构楼阁式,砖砌塔身,木构外檐, 建在石砌的正方形台基之上, 台基四周有精美的石雕栏杆。塔平面一、二两层为方形,其上各层均为八角形,共9层,总高32.8米。塔檐各角悬挂风铃共64个。塔身空心,内设楼梯,可供游人登临。塔壁各层门窗不同:或四面开门,或四面构假窗;或东西开门南北无窗,或东西无门南北开窗。门窗的建造虚实交替,错落有致。门边镌刻有楹联,内容丰富,书体各异。门楣上有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和花纹装饰。一层四周雕刻着十二生肖图, 造型生动逼真, 雕刻工艺精细。全塔结构精巧,造型优美,挺拔俊秀,玲珑剔透,是砖木结构塔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站在塔下仰首上望,给人直插天穹之感。风清日丽,雀鸟围塔飞翔,铃声叮咚成韵,游人漫步塔下,别有一番雅趣。明清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游木塔时挥毫泼墨,写诗赞美。清代同法和尚有诗云:“巍然笔势蘸寒空,九级玲珑造化工。结顶朝元映日月,盘根错节傲霜风。声飘烟景微茫外,影射波光淡漠中。灵瑞毓钟张掖秀,能仁标范永流东。”塔的最上层原有古钟一口,敲击时钟声悠长,十里皆闻。“木塔毓钟”为甘州八景之一。夏日登塔一览,令人心旷神怡。远眺祁连积雪皑皑,像一条银龙在山间婉蜓盘旋;近望古城风光旖旎,张掖好像一颗镶嵌在走廊绿洲中的璀璨明珠。确能使人领略到金张掖之富庶,真是“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啊!游人至塔下如不登高一览,实为一件憾事。
张掖木塔早在元、明时期就名扬欧亚。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元代曾在张掖住过一年多时间,把张掖的风俗人情、寺庙情况写在了他的行记中。到了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古哈烈国(今属阿富汗) 沙哈鲁王使臣盖耶素丁来到张掖,除记录了大佛寺的盛况外,亦对木塔赞叹不已,评价很高。他记述道:“甘州城中又有八角塔一座, 由顶至底共十五层,每层外有廊道,内有房间,施以油漆,光彩鲜明。全塔皆以光木构成,木之外面涂金。做工巧妙,故人视之,几如全塔皆金也。塔底有魑魅魍魉之像,塔基即负在诸像之肩上。下有地窖,塔中有一根铁柱,自底至顶,贯穿塔中央。柱底置于铁板穴中,其上端即负全塔之重量。人立在地窖中,稍用力即可将全塔旋转也。世界木匠、铁匠及漆匠,欲自己职业兴隆者,皆不可不来此考察研究也。”由此可见当年的木塔是何等的壮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下,加强了对木塔的保护维修,使这座古塔更加风姿多彩,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名胜之一。
(师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