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张掖史话》日期:2023-06-15
文殊寺坐落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区所在地的文殊山中,神话传说为文殊菩萨显圣的地方。这里峰峦罗列,林木茂盛,喷泉突泄,景色宜人,历史上被称为肃州八景之一,自古以来是河西人民的游览胜地。
文殊山石窟和寺院依山势建造在文殊山前山和后山两个区域。据清高宗乾隆二年(1737)黄文炜所撰的《重修肃州新志》称:“文殊山,城西南三十里。山峡之内,凿山为洞,盖房为寺,内塑佛像、古雕无数,旧称有三百禅寺,号曰小西天”。这个被称为“小西天”的西山古刹,虽历经沧桑,损毁严重,但仍存寺庙数十,窟龛百余。前山的文殊寺、清衣寺、百子楼、鲁班楼、玉皇阁、千佛洞、万佛洞依山走势,错落有致,逐个观赏,更是雕梁画栋,塑绘精巧古朴,使人赏心悦目;后山洞窟星罗棋布,多达百孔有余,壮丽非凡。
考古专家根据本地区出土北凉时期的石佛塔和现存的中心柱窟考证,认为文殊山石窟开创于十六国北凉时期。据元泰定三年(1326年)《重修文殊寺碑铭》记载,文殊山寺院在北魏时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寺院曾有这样一个传说:北魏太子拓跋恪(500-515年在位)患疥癣不可治,到民间访医来到文殊山下,偶浴泉水,疥癣不治而愈,遂捐钱在泉边修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太子寺”(现寺址尚存)。自此以后,当地百姓把喷泻不止的泉水称之为“药水泉”,世代饮用至今。到唐代贞观年间,寺院又得到扩修,使文殊山有三百禅寺,香火极盛。唐、宋时,文殊山曾一度归属甘州回鹘管辖,崇信佛教的回鹘僧人,在这里留下了不少的遗迹,现今文殊山山前万佛洞内西夏时绘制的故事经变壁画都有回鹘文的旁题,现存的有元《重修文殊寺碑铭》,背面亦用回鹘文书写。
元代,太宗窝阔台皇子阔端曾于1244年带领其侄子八思巴及恰那多吉到文殊山朝圣,见山形如塔,神光普照,显出金光闪闪的文殊菩萨,即发善心募化布施修建了文殊菩萨殿。1326年,察合台汗国第六代汗位太子喃答失朝圣文殊山,见殿宇倾颓,遂发善心重修,并立碑以记此事。元末,萨迦派衰落,格鲁派兴起,文殊寺变为黄教寺院。据《安多政教史》记载,明代万历年间,“黄教首领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到文殊寺看到彩虹拥绕着骑狮的文殊菩萨,随行人员也看到白人牵着白狗,尊者在此居住三月,重新开挖了一座石窟,建造了文殊菩萨像,尊者及比丘三百多人做了开放安神仪轨”,自此,文殊寺佛教兴盛。
清代乾隆年间,对文殊寺又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维修,这时的文殊寺已成为青海佑宁寺的分寺。清同治四年(1865年)文殊寺部分寺庙毁于兵燹,嗣后又加重建。
文殊山石窟及寺院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的不断增修扩建,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功能完整的石窟寺院群体建筑。1954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时,文殊山寺庙还存300余座,70余院,僧人94名,活佛3位,洞窟70余个。如今保存较好且有重要价值的洞窟有前山的千佛洞、万佛洞、文殊寺窟和后山的千佛洞、古佛洞及禅窟,尤以千佛洞北凉时期的壁画和万佛洞内的西夏壁画为珍贵。两窟均开凿在祁丰区公署东北边的一个小山沟内,相距约200米。
进入昏暗的千佛洞宛如进入了佛国世界,只见窟内壁画满绘千佛、佛说法图、立佛、伎乐天、供养人等。壁画采用西域凸凹晕染法,用笔粗犷,色泽浓艳。窟顶四周彩绘的乾达婆(飞天)、紧那罗(乐天)最为动人,她们不长翅膀,不托云彩,挥舞长巾,手持乐器,怡然自得的在天空中乐舞,动态协调,委婉动人。
万佛洞内西夏重绘的壁画又是一番情景。壁画运用中国传统的线描技法,具有浓郁的宋代画风,不同的体裁用不同的画风表现。东壁绘制的《弥勒上生兜率经变》,画宽3.05米,高2.3米,气势宏大,采用界画技法,构图对称均衡,上下呼应,画风严谨,描绘的是弥勒菩萨兜率天宫、主宰佛国世界的神奇景象。其他壁画无论是四大天王、水月观音、布袋和尚,还是本生故事画、供养人等,在人物造型,构图布局、笔墨技法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置身于这样一个艺术殿堂,你会为古代艺术大师们匠心独运、巧夺天工的壁画艺术所惊叹,也为国务院将文殊山石窟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欣慰。
(施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