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名刹西来寺

来源:《金张掖史话》日期:2023-04-15

    在张掖城区西南隅的民主西街有一座佛教古刹——西来寺,是张掖有名望的藏传佛教寺院。1963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甘州府志》和《修西来寺碑记》记载,西来寺始建于明代,寺院的全部建筑完成于清雍正年间。当年在修建寺院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走过了一段艰辛的里程。清初,有一位名叫郎法·阿札木苏的西域僧人,精通佛教经典,他从师观目喇嘛,云游西藏数年后,于康熙年间来张掖修筑精舍修行。后来又朝拜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和北京的一些寺院。在北京畅春苑的永宁寺觐见康熙皇帝,帝见他气宇不凡,德品醇厚,特为宠爱,遂赐以普觉静修国师号,并颁赐敕书、银印各一,令其统管甘肃番汉僧众。国师因念张掖无藏文佛经,又请准朝廷颁赐给红字藏经108部。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将精舍改为寺院,先建了藏经楼五间作为藏经之所。后来他又发愿心,想就其址扩建寺院,但工程未就,国师就圆寂了。扩建寺院的工程只得半途而停。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因蒙古准噶尔部派兵进入西藏侵优,清政府派兵进剿。西藏平定后,平郡王讷尔素由西宁移驻甘州,他在公务之余来寺院,看到寺院工程未就,甚为感慨,遂赐给资财,令国师之徒刘劳藏、喇吉,继承国师前志,完成扩建寺院的任务。并将该寺命名为西来寺,题写了寺额。后来有地方绅士成龙、客民阎海等人皆出资兴工,扩建寺院的工程复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九月动工,至雍正十年(1732年),历时12年才圆满完工。建成了一座由山门、过殿、大殿、南北配殿、观音殿、藏经楼为一体的藏传佛教寺院。寺院气势宏伟,殿宇庄严,雕梁画栋,立粉堆金。塑像、壁画、砖雕、木刻丰富多彩,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国师衙门。

后来寺院的山门及部分殿堂因多种原因毁损。20世纪80年代又经修葺,新建了山门及两座大殿,重塑了佛像。现在虽然看不到该寺当年的全部胜景,但就其现存的一些建筑来看,仍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寺内观音殿是唯一的一处未经改动的明代建筑,檐下斗栱,作法尚留宋元遗风,特别是殿内顶部中心的木构圆形藻井,由三重斗栱衬托而成。下层稍大,其上一层小似一层,造型优美,结构精巧。天花板上所绘的佛像及图案,也为明代绘画艺术的珍品。这些都是研究明代藻井建筑和佛教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1995年5月,张掖市文管会维修观音殿时,在天花板上方发现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放置的唐卡、袈裟、披风等,说明观音殿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殿内现供奉的一尊汉白玉卧佛,系缅甸华侨付风英(原籍甘肃兰州人)无偿地从缅甸运来赠送给西来寺的。佛像为一整块汉白玉雕成,身长4.5米,面容端庄秀丽,神态自若,形象优美,雕刻工艺精湛。位于观音殿西南侧的藏经楼,梁坊及雀替上的彩画比较独特,梁上彩画的神兽,在其他建筑彩画中为少见。因此,许多专家、学者及游人、在参观了大佛寺、万寿寺之后,总要慕名来西来寺观光考察,给予很高的评价。

早年在寺内有一块奇异的石头,关于这块石头的来历很不寻常,民间有许多传说,相传约在清代前期,正在修建寺院当中,有一天深夜,忽然从天上掉下一块石头来,落在寺中的水池中,当时池水沸腾。这块石头形状好似鸡蛋,大如碗,暗紫色,上面很光洁,并有许多小白斑。寺僧当作宝物,供奉在殿中的佛像前,天天顶礼膜拜,代代相传,历久不衰。据说这块石头还能给人们治疗眼疾,如有人患眼病,眼睛在石头上挨一挨,过几天眼病即会痊愈。这块石头就是地方志中所记的落星石。

(师万林)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