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数据发布 > 统计公报

【统计公报】2021年张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22-03-31 18:48 来源:

【字体:

张掖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张掖调查队

2022年3月31日)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实效,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526.23亿元,比上年增长7.0%,两年平均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3.98亿元,增长11.0%;第二产业增加值102.57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269.67亿元,增长5.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9.3:19.5:51.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726元,比上年增长7.7%。

全年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201.51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8.3%,比重比上年提升10.9个百分点。

年末常住人口112.2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7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8.9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2.52%,比上年末提高1.23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0.91万人,出生率为8.12‰;死亡人口0.99万人,死亡率为8.82‰;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0.70‰。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0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9%。全年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9.44万人,其中市外输转20.27万人,市内输转9.17万人。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6%,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9%。

二、农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17.89万亩,比上年减少12.24万亩。油料种植面积 14.3万亩,减少2.1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56.25万亩,增加14.27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24.83万亩,减少4.19万亩。果园面积10.92万亩,增加0.47万亩。

全年粮食产量149.14万吨,比上年增长3.2%。其中,夏粮产量44.13万吨,下降1.7%;秋粮产量105.01万吨,增长5.4%。

全年蔬菜产量177.37万吨,比上年增长34.2%。园林水果产量7.37万吨,增长12.0%。中药材产量9.99万吨,下降8.8%。

全年肉类产量14.67万吨,比上年增长19.6%。牛奶产量18.06万吨,增长99.0%。年末牛存栏67.48万头,增长17.1%;牛出栏31.11万头,增长14.2%。羊存栏350.86万只,增长12.0%;羊出栏330.51万只,增长23.2%。生猪存栏50.88万头,增长11.0%;生猪出栏85.29万头,增长29.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18.0%,集体企业下降45.7%,股份制企业增长7.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5.9%,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29.1%;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0.2%,重工业增长8.1%;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19.0%,制造业增长4.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11.3亿元,比上年增长56.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6.8亿元,增长44.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0.26元。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4.0%,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06%。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39.10亿元,比上年增长1.7%。年末具有资质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312户,比上年末增加54户。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7.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9.34亿元,增长11.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9.58亿元,增长8.0%;金融业增加值42.51亿元,下降0.6%;房地产业增加值20.05亿元,增长3.6%;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34.80亿元,增长5.4%;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86.78亿元,增长4.7%。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2.4%。

全年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25.6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4%;旅客运输周转量4.24亿人公里,增长19.9%。张掖市民航机场集团完成旅客吞吐量23.53万人次,增长6.2%;货邮吞吐量1.11万吨,下降17.2%。年末全市公路里程1.40万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09万公里。

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35.02万辆,比上年末增长5.8%,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33.09万辆,增长5.6%。民用轿车保有量19.41万辆,增长7.6%,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18.45万辆,增长7.8%。

全年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1.9亿元,比上年增长46.2%;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收入2.39亿元,增长19.5%。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6.7万件;包裹业务0.47万件;快递业务量506万件,增长47.2%;快递业务收入1.53亿元,增长34.3%。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收入9.2亿元,增长11.3%。年末电话用户164.45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42.98万户,4G移动电话用户118.69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59.67万户,其中固定互联网光纤宽带接入用户58.71万户,移动宽带用户136.88万户。全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1.67亿GB,比上年增长28.4%。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124.9万个,增长6.6%。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9.51亿元,增长14.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9.07亿元,增长12.8%。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194.93亿元,增长15.3%;餐饮收入额33.65亿元,增长5.3%。

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4.2%,烟酒类增长24.2%,化妆品类增长35.5%,金银珠宝类下降1.4%,日用品类增长43.7%,中西药品类增长3.8%,汽车类增长15.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2.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3%,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3.0%。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增长105.9%。

全年进出口总额3.74亿元,比上年增长43.0%。其中,出口3.68亿元,增长50.3%;进口0.06亿元,下降65.8%。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1.91亿元,比上年增长37%,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51%。其中,出口1.87亿元,增长49%;进口0.04亿元,下降63%。

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5个,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金额1265.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5.4%。

全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19个,总投资377.71亿元,新建、续建项目共计落实省外到位资金184.9亿元,同比下降16.9%。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1.0%。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4.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4.5%,其中工业投资增长35.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3%。基础设施投资下降27.7%。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0%。

全年项目投资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制造业投资下降23.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40.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下降53.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38.1%。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16.2%,其中住宅投资增长4.0%。房屋施工面积 427.67万平方米,增长43.4%,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80.56万平方米,增长39.4%。在房屋施工面积中,房屋新开工面积 168.75万平方米,增长138.7%,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13.16万平方米,增长130.7%。房屋竣工面积73.36万平方米,增长67.9%,其中住宅竣工面积39.91万平方米,增长61.1%。商品房销售面积111.79万平方米,下降4.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86.72万平方米,下降19.5%。

七、财政金融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26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税收收入13.04亿元,增长4.3%;非税收入15.22亿元,增长5.3%。从主体税种看,国内增值税5.05亿元,增长0.9%;企业所得税0.79亿元,下降18.9%;个人所得税0.3亿元,增长9.0%。全年财政支出190.46亿元,下降22.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7.11 亿元,下降12.5%。其中,民生支出 133.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4.97%,下降12.7%。扶贫支出7.47亿元,增长31.1%。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15.9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0%,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15.22亿元,增长9.0%。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10.99亿元,增长5.9%,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10.98亿元,增长5.9%。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1亿元,比上年增长5.3%;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1.25亿元,增长8.4%。

八、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91元,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70元,增长10.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296元,增长10.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861元,增长10.3%。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为28.8%,农村为29.3%。

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0.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4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8.17万人,减少0.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20.64万人,减少0.63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4.2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06.3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9.28万人,增加0.39万人。年末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0.1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2.07万人,增加0.07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3.77万人,减少0.1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9.68万人。年末全市共有1.64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77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0.62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年末共有各类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529个,社区养老照料机构和设施437个。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登记市级科技成果9项,其中应用技术类成果9项。专利申请量3006件,比上年增长3.1%;专利授权量2254件,增长2.8%,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64件,有效发明专利370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3.27件。共签订技术合同538项,增长34.8%;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8.59亿元,增长16.6%。

普通本专科招生0.64万人,在校生2.1万人,毕业生0.4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0.48万人,在校生1.23万人,毕业生0.3万人。普通高中招生0.73万人,在校生2.16万人,毕业生0.65万人。初中招生1.3万人,在校生3.82万人,毕业生1.25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14万人,在校生7.45万人,毕业生1.22万人。特殊教育招生14人,在校生195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88万人。

十、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91%,比上年末提高 0.02个百分点;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92%,提高0.02个百分点。

全年接待国内游客3513.7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8%;国内旅游收入197.07亿元,增长6.5%。接待入境游客0.65万人次。旅游人均花费561元。

年末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420个。其中医院46个,医院中综合医院23个,中医医院10个,专科医院1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310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3个,卫生院88个,村卫生室754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61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7个,卫生监督所(中心)6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1.14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4万人,注册护士0.54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13万张,其中,医院0.85万张,卫生院0.18万张。全年总诊疗人次727.65万人次,出院人数21.98万人。

全市共有体育场地4802个,体育场地面积315.69万平方米。全年体育获得各类奖牌50枚,其中金牌12枚。

十一、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年总用水量19.90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量0.57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0.18亿立方米;农业用水量17.37亿立方米;生态用水量1.78亿立方米。

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全市共有国家地质公园2个。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22.16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0.1%;其中,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00.24万吨标准煤,增长3.2%。原煤消费量430.24万吨,增长0.6%;天然气消费量285.52万立方米,增长73.1%;电力消费量19.16亿千瓦时,增长12.9%。

2021年,市内8个国家级、4个省级地表水考核断面中,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断面比例为100%。全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9.3%,因沙尘天气频发,全市优良天数比率受到极大影响,比上年降低4.1个百分点。城市区域声环境评价(昼间)总体较好,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等级为“二级”。

全年全市平均气温为7.8℃,比上年偏高0.4℃。年日照小时数2838.8小时,比上年减少74.1小时。年降水量174.9毫米,比上年减少7.5毫米。全市气象雷达观测站点2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6个。

全市共有地震台站(点)61个。其中,有人值守的地震监测台站3个,无人值守的地震监测台站(点)58个;省直管地震台站(点)53个,市级地震台站8个,其中市直管地震台站(点)1个,无人值守的地震监测台站1个。

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6.29万亩,比上年下降11.2%;农作物成灾面积5.64万亩,比上年增长86.4%。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31亿元。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46起,比上年下降6.5%;死亡33人;受伤28人,下降10.7%;直接经济损失0.05亿元,下降14.8%。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66人,下降7.0%;工矿商贸(含农林牧渔)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9人,下降66.7%;十二类营运车辆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24人,增长41.2%。

注:

1.本公报各项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张掖统计年鉴2021》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下降)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指标增速及变化按可比口径计算。

4.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范围包括:辖区内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法人单位;辖区内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法人单位;辖区内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法人单位。

5.基础设施投资包括交通运输、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其中不含土地管理业)。

6.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具有集体、私营、个人性质的内资企事业单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企业单位建造或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

7.原保险保费收入是指保险企业确认的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

8.社会保障数据为快报数,最终数据以决算数为准。

9.体育场地统计范围不包括军队、铁路系统所属体育场地,数据为截至2021年年底。

10.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利用外资数据来自市商务局、招商局;交通运输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张掖市民航机场集团;邮政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通信数据来自市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广播、电视数据和旅游数据来自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张掖中心支行;保险数据来自市保险协会;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数据来自市医疗保障局;城乡低保、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社会服务数据来自市民政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科技数据来自市科技局;专利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用水量数据来自市水务局;自然灾害、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数据来自市林业和草原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地质灾害数据来自市自然资源局;气象数据来自市气象局;地震数据来自市地震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