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湿地随感

来源:日期:2025-08-09

黑河湿地,横亘在西北的苍茫之中。我初闻其名,以为必是浊流汹涌、砾石嶙峋之地,及至亲见,却是一派澄明——水流静默如时光,芦苇接天似碧浪,飞鸟起落于霞色之间,天地忽然开阔,恍若大自然低声写就的一首长诗,在荒凉与丰美之间,展开意想不到的温柔。

湿地广阔,芦苇丛生,高可没人。秋日的芦花已经白了头,在风中摇曳,似在诉说什么,又似纯粹因风而动,并无深意。水鸟时起时落,在湿地上空划出弧线,又投入芦苇深处,不见了踪影。远处祁连山的雪顶映着日光,凛然不可侵犯,与这温软的湿地恰成对照。

我沿着木栈道行走,脚步声在空廓中显得格外响亮。栈道两旁的水洼里,倒映着天光云影,偶尔有游鱼穿梭其间,搅碎一池平静。湿地之于西北,犹如泪珠之于硬汉,珍贵得不忍触碰。在这干旱的土地上,水是最为奢侈的存在,而湿地竟能存续至今,不可不谓奇迹。

几位老者坐在观鸟亭中,举着望远镜,静默如塑像。他们的专注令我讶异——城市中人往往行色匆匆,何曾为自然停留如此之久?我凑近一看,原来他们正在观察一只鹤。那鹤亭亭立于浅水之中,细长的腿没入水中,神态倨傲,仿佛它是这里真正的主人,而我们不过是偶然闯入的过客。

湿地深处有一处废弃的观测站,木墙斑驳,记录着风雨的侵蚀。站内空无一物,唯有墙上密密麻麻刻满了游人的名字和日期。人们总想留下些什么,以证明自己曾经存在,即使只是刀刻的痕迹,也要比记忆长久。然而湿地自有其消长规律,冬去春来,水涨水落,这些名字终将被苔藓覆盖,被风雨抹去。

黄昏时分,夕阳将湿地染成金红色。水鸟归巢,芦苇丛中响起窸窣之声,是生命在暗处涌动。我忽然明白,湿地的意义不在于它的美景,而在于它是生命的庇护所。在广袤的干旱中,它固执地保留着一片湿润,让无数生灵得以栖息繁衍。这种坚持,近乎一种悲壮的抵抗。

离开时回望,湿地已隐入暮色。它不会记得我曾来过,正如它不会记得任何一位游客。但它的影像却已烙在我心中——那一片在干旱中顽强存在的湿地,恰似人性中最后一点温柔,在坚硬的世界里,为我们保留着湿润的可能。

人生在世,或许也当时时保持内心的湿地,不为外界干燥所侵蚀,永远为生命留一方润泽。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