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中国劳动保障报:才聚“彩虹张掖” “把脉”绿色发展——“河西走廊生态保护修复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国家级高级研修班掠影

来源: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日期:2025-08-11


近日,“河西走廊生态保护修复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国家级高级研修班在甘肃省张掖市举办。8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彩虹之城”,展开了为期一周的研修活动。

理论支撑 系统解答生态保护之惑

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摊开的笔记本上,映照着一行行关于“干旱半干旱区生态调控”的笔记。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专家站在讲台中央,指尖划过投影屏幕上的生态图谱。“在全球气候变化下,河西走廊的生态系统面临着严峻考验……”话音未落,台下便响起一片“沙沙”的写字声。

此次研修班邀请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9名知名专家进行授课。专家们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下干旱区生态适应性调控”“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耦合机制”等核心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讲解,为破解生态保护修复难题、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邀请各地生态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张掖,就是希望以河西走廊生态保护修复为纽带,让好经验、好方法在这里碰撞出新的火花。”张掖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正高级工程师陈斌道出了办班初衷。

思想碰撞 共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研修班精心设置了交流研讨环节,来自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为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修复与生态产品开发贡献智慧。

专家学者积极分享见解,研讨现场气氛热烈。“张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给了我们很大启发!”一位来自宁夏的专家率先发言。还有来自青海的学者拿出手机展示三江源生态监测数据,与陕西同行热烈探讨“绿水青山”如何高效转化为“金山银山”。

与会者通过横向比较各省区治理经验,纵向分析河西走廊生态变迁,深入探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可行路径。交流中,各方共识逐渐凝聚:必须加强区域合作、互通共享,合力提升生态系统整体质量与稳定性,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实地研学 触摸绿色转型脉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修期间,张掖市人社局、张掖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精心安排了现场研学,让专家学者深入生态修复一线、科研转化基地和碳汇计量监测现场,亲身体验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张掖模式”。

在黑河林场,万亩苗木宛如“绿色长城”锁住流沙,令专家们赞叹不已。来自青海的学者俯身观察梭梭树根系,测量株距,很快就在笔记本上绘制出植被分布草图;来自新疆的治沙专家蹲下身,抓起一把沙土在指间仔细捻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质不同,这里的土壤改良更有借鉴意义。”在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中心,“空气变资产”的技术密码被逐一揭开。

此次国家级高级研修班融理论深度、思想碰撞与实践探索于一体,实现了跨区域经验的互学互鉴与专业素养的共同提升。与会专家学者带着丰硕的收获踏上归程,必将会把研修成果转化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共同书写河西走廊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黄晓涛 陈洋)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