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日期:2025-07-31
近日,“河西走廊生态保护修复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国家级高级研修班在张掖举办。8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彩虹张掖”,围绕河西走廊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开展为期一周的研修活动。
专题辅导 解答生态保护之惑
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摊开的笔记本上,映出一行行关于“干旱半干旱区生态调控”的字迹。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专家站在讲台中央,指尖在投影屏幕上的生态图谱间滑动,“全球气候变化下,河西走廊的生态系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话音刚落,台下便响起沙沙的记录声。
此次高级研修班,邀请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9名国内知名专家,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干旱区生态适应性调控、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耦合机制等内容,系统深入地为研修专家学者们答疑释惑,为破解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把各地生态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们邀请到张掖,就是想以河西走廊生态保护修复为纽带,让好经验、好方法在这里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张掖市林科院院长、正高级工程师陈斌如是说。
智慧碰撞 理清生态保护路径
“张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给了我们很大启发”!来自宁夏的专家在交流研讨会上率先发言,话音里难掩激动。青海的学者翻出手机里的三江源生态监测数据,与陕西的生态经济学家热烈讨论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
此次高级研修班不仅有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治沙能手、陕西省的生态经济学家,还有甘肃省生态保护领域的业务骨干。为营造平等对话、砥砺切磋的良好氛围,高级研修班专门设置交流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学者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意见建议,为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修复和生态产品开发贡献智慧力量。交流中,大家通过横向对比各省区治理模式,纵向分析河西走廊生态变迁,深入探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践路径,推动这一机制在张掖落地生根。同时,各方达成共识,要加强合作、互通共享,不断提升生态系统整体质量与稳定性,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凝聚合力。
实地研学 践行生态保护使命
“这万亩苗木就像绿色长城,把流沙牢牢锁在脚下”。黑河林场的高级工程师指着远处的防护林,声音里满是自豪。专家学者们俯身观察梭梭树的根系,青海的学者掏出卷尺测量株距,笔记本上很快画满了植被分布草图;新疆的治沙专家蹲下身,抓起一把沙土在指间揉搓:“和塔克拉玛干的沙质不同,这里的土壤改良更有借鉴意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修期间,张掖市人社局、张掖市林科院精心设计覆盖生态修复一线、科研转化基地、碳汇计量监测的多维现场教学,让专家学者们感受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张掖模式”。走进黑河林场,专家学者们看到了万亩苗木如何锁住流沙的生动实践;探访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中心,为大家揭秘“空气变资产”的技术密码;驻足高金城烈士纪念馆,专家学者们在红色热土上感悟生态保护的初心使命。
为期一周的高级研修活动,既有政策理论的深度解读,又有实践当中的切磋琢磨;既实现了跨区域经验做法的互学互鉴,又实现了党性修养的共同提升。参加研修活动的专家学者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思考返程,必将把研修成果转化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共同书写河西走廊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