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甘肃客户端日期:2025-11-11
近日,由张掖市农业农村局主导推动的有机西蓝花、马铃薯、冻干羽衣甘蓝粉三项农产品,成功通过碳标签认证,加上此前率先获得认证的甘州娃娃菜,张掖已构建起多元化的低碳农产品矩阵,为全省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推广的“张掖样板”,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农业发展之路。

低碳种植模式在张掖已开始大规模推广应用。本文图片均由张掖市农业农村局 提供
低碳赋能农业绿色转型
碳标签,被誉为农产品的“绿色通行证”“环保身份证”,清晰标注着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既是农业减排的重要工具,更是生态价值转化的关键路径,成为农产品进入中高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张掖市农业农村局敏锐把握发展机遇,从2024年起持续推进碳标签认证工作,率先以种植面积最大的娃娃菜为试点,成功拿下全省首个农产品碳标签,今年又实现认证品种和面积的双突破,累计认证面积达4360亩,认证数量和规模均居全省首位。其中,冻干羽衣甘蓝粉碳标签认证属全国首例,填补了全球该领域碳足迹核算的空白,彰显了张掖在农业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上的领先地位。
数据是低碳优势最有力的佐证。检测显示,张掖每千克有机西蓝花的碳足迹仅为0.257千克二氧化碳当量,较江苏同类产品减排71.6%,较全球平均水平减排57.2%;甘州娃娃菜碳足迹为0.375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成为同类产品低碳标杆。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张掖得天独厚的农业生态条件与科学种植技术的完美结合——这里年日照时数达3076小时,太阳总辐射6200MJ/m²,独特的气候条件不仅契合优质农产品生长需求,更为低碳生产奠定了自然基础。

张掖低碳优势农产品琳琅满目。
碳标签实现“绿色溢价”
碳标签的“绿色溢价”效应正在张掖逐步显现。消费者对低碳农产品的信任度持续提升,推动带有碳标签的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甘州娃娃菜凭借碳标签认证与优良品质,成功进入人民大会堂直供体系,成为全国两会和“九三”阅兵等重要活动的直供农产品,市场销量与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
这一效应并非个例,参考杭州临安山核桃贴标后进驻法国家乐福有机专区、单价提升25%,四川蒲江猕猴桃获碳标签后订单激增200%并进驻香港高端超市、溢价超50%的案例,张掖新认证的三项农产品也正加速对接高端商超、电商平台及国际市场,有望实现价格提升15%-20%的绿色溢价,为农业企业注入持续发展动力。
张掖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源于碳标签的赋能,植根于过硬的品质根基。张掖作为全国第六大蔬菜生产基地和粤港澳重要保供基地,蔬菜种植面积多年稳定在100万亩以上。
张掖市农业农村局委托省农科院开展娃娃菜品质与质量安全评价,选取同类优势主产区进行对照检测。结果显示,张掖娃娃菜在外观品相5项指标上全部占优,色泽、结球紧实度、风味品质得分较同类产品平均高出5.91%、8.56%、8.33%;7项核心营养指标中,维生素C含量68.2mg/100g、钾含量2328mg/kg显著高于其他产区,纤维素含量0.44%显著低于同类区域,口感更优;19项质量安全指标全部达到绿色食品认证标准,14种农药残留未检出,5种重金属指标合规,用科学数据证明了“金张掖农优品”的硬核实力。

张掖绿色农产品。
政策助推农产品质效
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政府的精准施策与全程护航。
张掖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专项工作专班,制定详细认证实施方案,明确职能分工、认证流程和技术规范,确保工作有序推进。组织专家团队与第三方机构,通过实地调研、田间数据采集、生命周期分析等方式,保障碳足迹核算数据真实可靠。同时,统筹财政补贴、认证费用支持、绿色信贷对接等配套政策,有效降低企业和农户绿色转型成本,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热情。这种“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技术支撑、市场驱动”的工作模式,为碳标签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为进一步推动张掖农业绿色转型,张掖市农业农村局将持续扩大碳标签认证范围,2026年计划将高台辣椒干、串番茄、甘蓝等特色产品纳入认证体系,扩大现有4类认证产品的种植面积,逐步形成低碳农产品矩阵。在技术层面,将推广智慧水肥一体化等绿色生产技术,步降低农业碳排放,提升农产品品质。在市场推广方面,通过碳标签二维码、数字平台、农场开放日等形式强化消费者教育,创设“绿色低碳农产品专区”,让低碳价值被更多消费者认可。
从碳标签认证的率先探索,到品质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再到全产业链的绿色升级,张掖的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农业大省实现绿色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张掖正大力推动农业从“产量优先”向“质量效益并重”转变,让“金张掖农优品”成为绿色低碳农业的闪亮名片。(来源:新甘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