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抓好关键技术落实 夯实粮油丰收基础


来源:市植保站日期:2025-02-25

紧盯药剂拌种关键技术,抓好病虫害防控和技术培训工作,是植保部门贯彻落实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夯实全年粮油丰收基础的重要举措。当前春耕在即,市植保植检站根据往年试验示范结果,整理了小麦、玉米、马铃薯拌种技术方案,供广大农业生产者借鉴和参考。

一、拌种方案

(一)小麦拌种方案

方案一(湿拌):每100㎏小麦种子用40%萎锈灵·福美双胶悬剂70ml+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敌委丹)60ml+沃家福拌种肥70g兑水1㎏稀释成药液拌种。(推荐在山区使用)

方案二(湿拌):每100㎏小麦种子用2.5%咯菌腈(适乐时)悬浮种衣剂50ml+60克/升戊唑醇悬浮种衣剂60ml兑水1㎏稀释成药液拌种。(推荐在山区使用)

方案三(干拌):每100㎏种子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g+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g干拌。(推荐分散种植农户使用)

方案四(湿拌):每100㎏小麦种子用28%苯醚.咯.噻虫嗪悬浮种衣剂(酷拉斯)100ml兑水1㎏稀释成药液拌种。(推荐在川区使用)

拌种方法:

湿拌:拌种时将种子和配好的药液倒入拌种器,搅拌2分钟,倒出摊薄晾晒4-6小时后播种;或将种子倒在彩条布上,将配好的药液加入喷雾器,边喷药边翻拌,使药液均匀附着在种子上,晾晒4-6小时后播种。

干拌:拌种时将种子和药剂倒入拌种器,搅拌2分钟,倒出后播种;或将种子和药剂倒在彩条布上翻拌3-5遍均匀后播种。

(二)玉米种子包衣(拌种)方案

方案一:100㎏种子净用量甲嘧菌酯22.4g+丁硫克百威420g+碧护12g+成膜剂5g+适量警戒色。

方案二:瘤黑粉病发生较重的地块或对黑粉病高感品种每100㎏种子净用量苯醚甲环唑9g+呋酰胺144g+丁硫克百威420g+碧护12g+成膜剂5g+适量警戒色。

(三)马铃薯拌种方案

方案1(湿拌):每亩种薯(250公斤/亩)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150g+2.5%咯菌腈(适乐时)悬浮种衣剂50ml+100万单位链霉素8g兑水2-3㎏稀释成药液拌种,拌种时将种薯和配好的药液倒入拌种器,搅拌2分钟,倒出摊薄晾干后播种;或将种薯倒在彩条布上,将配好的药液加入喷雾器,边喷药边翻拌,使药液均匀附着在种块上,晾干后播种。

方案2(干拌):每亩种薯(250公斤/亩)用100亿/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300g+2.5公斤滑石粉混合均匀后拌种。

二、意见建议

(一)推广小麦拌种技术。拌种作为预防小麦病害的经济高效手段,已在山丹县、高台县的小麦高产示范点得到应用,据市、县技术人员在示范点定点调查和地埂巡查结果显示,未发现黑穗病株。因此,各县区应把握小麦播种前的关键时期,广泛推广拌种技术,为春耕期间有效实施小麦拌种措施,防止白籽下地奠定坚实基础。

(二)执行马铃薯种薯切种标准。在马铃薯切种过程中,执行切种标准是预防马铃薯病毒病等病害传播的关键措施。选择薯形完整、色泽鲜亮、无病斑、无芽眼坏死的种薯进行切种。在确保每个种薯至少带有1-2个芽眼且重量超过30克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切口数量。切种完成后,应将种薯摊薄至2-3层进行晾晒,待伤口愈合后进行拌种。在切种过程中,应准备两把切刀交替使用,并将整个刀面浸入5%高锰酸钾溶液中进行消毒,之后方可开始切种作业。每切2~3个种薯后更换切刀。

(三)推行综合防控措施。根据《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各县区需积极引导生产单位(农户)结合春耕工作,落实预防措施,集成推广“种子处理+统防统治+科学用药”和“清园控害+综合诱杀+生化调控”的综合技术,通过这些措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基数,减少病虫源的扩散,为中后期的防控工作争取主动,力求将损失降至最低,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