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甘肃农民报日期:2023-07-03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毛婧雯 文/图/视频
用沼气发电、做天然气,用沼渣做液体地膜、肥料,用秸秆做生物质燃料,用于烧锅炉、做饭……这些在普通人听来颇为新奇的事情,却是农业农村领域工作人员悉心研究和学习的课题。
6月的最后一天,在张掖市甘州区、临泽、高台、民乐等县区,全省十四个市州一百多位农业农村局长、农技人员、畜牧科技人员奔走在广袤的田间地头,观摩学习当地在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畜禽粪污处理、农村污水处理、高效循环农业发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一场别开生面的观摩学习会、培训班——全省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现场观摩培训班就此开启。
(全省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现场观摩培训班人员走进甘肃华瑞股份有限公司饲草基地)
伴着清晨和煦的阳光,观摩组成员走进高台县甘肃方正节能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用牛羊粪和植物秸秆做成的有机肥料,沼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沼液做成的肥料,引起大家强烈的兴趣。
“你们现在看到的瓶装沼液浓度很高,用它和水按一定的比例溶解,施用在蔬菜、水果里,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用过我们沼液肥的水果,平均甜度要比其他同类水果高两个度!”高台县甘肃方正节能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邢玉龙告诉观摩人员。
原料处理间、厌氧发酵罐、储气柜、沼渣沼液池、沼气提纯车间……在高台县甘肃方正节能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观摩人员不光认真研究高科技的技术、数据问题,也悉心算着农业账,关心农家事。
“我们公司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农业农村部投资建设的首批25个生物天然气项目之一,也是目前我省规模最大的生物天然气工程项目。我们每天可以生产沼气33400立方米,可提纯生物天然气20000立方米,我们全县的出租车使用的天然气,都由我们公司提供,我们还为周边3个村1000多户农户提供集中供气。”邢玉龙的讲述,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
“每天产三万多立方沼气,原料如何保障呢?”省农村能源资源服务总站党委书记李银忠问。
“我们在全县建立了12个农村专业合作社60多个原料收购站,按照每吨秸秆换5袋有机肥、每方畜禽粪便换价值10元的有机肥的价格,调动农户的积极性,逐步建立了全县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长效机制。”邢玉龙的话,引起很多观摩人员的思考,有的拿起手机记录下来,有的若有所思,频频点头。
在临泽县三禾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堆的生物质颗粒燃料旁,该公司总经理李长宏正在为大家介绍:“我们主要利用秸秆、菌菇渣、锯末、杂草、树枝、树叶等农林废弃物,通过粉碎、混合、压制、烘干等工艺,年生产生物质燃料10万吨。除了供应本地工业锅炉、住宅区供暖、居民炊事取暖,还远销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地。”
(临泽县三禾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走进三禾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供货点”之一,临泽县倪家营镇南台村,干净整洁的小区院落、别墅式的居民楼、楼前随风摇曳的花朵,无不在诉说着这个丹霞景区旁的小村子,人们生活的惬意和美好。
“我们在2021年对南台村两个居民安置点实施了生物质集中供暖改造,建成生物质燃料锅炉集中供暖示范点两处,为229户村民集中供暖,每个供暖季可替代燃煤270吨,节约成本5万元左右。”倪家营镇镇长沈靖鹤说。
在倪家营镇下营村,美丽的村庄、精巧别致的“乡间别墅”、花木葱茏的庭院,让观摩人员赞叹不已。沈靖鹤为观摩人员详细介绍了当地“太阳能热水采暖系统+生物质炊事采暖炉具+住宅墙体保温改造”模式,大家围着村民家里硕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物质炉具,详细询问冬天地暖热不热,一个采暖季需要花多少采暖费用等问题。
(倪家营镇下营村)
在甘肃华瑞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万亩饲草基地,该公司副总经理杨昆山为大家介绍着公司研发的液体可降解地膜。只见他从玉米地里掰下一块牛粪样的土坷垃,“这就是我们公司研发的生物质降解液体地膜。”大家用不可置信的目光看着他和他手中的“牛粪”,听他细细道来。
“2017年,我公司依托中央投资建成的厌氧发酵容积5000立方米的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生产的沼气供应公司饲料加工厂蒸汽锅炉用气、厌氧发酵罐体增温和生产区供暖用气等,生产的沼渣用于生产生物质腐殖酸肥,沼液调配后通过水肥一体化管道输送到灌溉基地施肥。”杨昆山说,多年来,公司致力于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研发出了生物质可降解纸膜和液体地膜,通过示范推广带动周边农户大面积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塑料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和残膜存留问题。
“这个液体地膜看着像牛粪一样,它的原料和使用效果如何?”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闫粉棠的问题,问出了所有观摩人员心中的疑问。
“这个液体可降解地膜是我们联合甘肃省科学院研发的,以牛粪、胡麻秸秆、沼液等为原料,经过微生物发酵,形成由纤维素、胶原蛋白、表面活性剂、土壤保水剂等天然高分子物质组成的高分子材料,可实现百分百降解。这层膜物质可起到保持土壤水分,使土壤温度上升1—6度、保水增温的作用。”杨昆山的话解开了大家的疑团,也让观摩人员对这种“牛粪地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处处观摩点、一个个成功的“化废为宝”案例,让观摩人员有了新的思考、新的思路。这堂开设在田间地头的观摩会、学习班,正在为陇原广袤乡村的振兴之路,蕴藉出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