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祁连山水涵院日期:2024-06-06
近日,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林木遗传育种科研团队在青海云杉种源研究上取得新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以“中国西北祁连山青海云杉针叶和管胞性状的差异与评价(Discrepancies and Evaluation of Needle-Leaf and Tracheid Traits of Qinhai Spruce in Qilian Mountains, Northwest China)”为题,在林业和森林生态学国际跨学科学术期刊《Forests》发表。
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是中国特有树种,也是祁连山天然林主要建群树种。由于青海云杉实生苗前期生长缓慢,结实较晚,实生种子园由建园到生产种子需时极长,目前,国内正在尝试用大规模无性繁殖最好的杂交种和无性系造林,来增加可靠的遗传增益,因此开展青海云杉优良无性系选育技术研究,对加快青海云杉良种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该研究以龙渠国家青海云杉祁连圆柏良种基地40年生青海云杉无性系种子园为研究对象,选择标准木取样,进行10个不同种源青海云杉针叶和管胞性状差异分析和综合评价,揭示地理种源对青海云杉针叶和管胞性状的长期影响程度,为青海云杉新品种选育和人工林定向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Forests》是一本专注于林学领域的国际SCI学术期刊,发文范围涵盖林学等领域,旨在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国内外林学工作者在该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工作进展及学术动态、技术革新等,促进学术交流,鼓励学术创新,位列JCR 1区、中国科学院SCI生物大类二区,在林学和农林科学类等学科中广受赞誉,倍受全球林学类研究人员的支持与肯定,最新影响因子为2.90。
该文章由祁连山水涵院和甘肃农业大学合作完成,水涵院赵祜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这是祁连山水涵院2024年以来发表的第4篇SCI论文。(供稿:祁连山水涵院 陈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