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丹县供销联社日期:2024-11-27
今年以来,山丹县供销社持续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积极推进农资保供服务、县域流通体系建设、土地托管提质增效、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点工作,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积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贡献供销力量。
挑起“金扁担”,放大为农服务效应。聚焦为农、务农、姓农,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局,做好项目培育,精心谋划储备一批市场前景好、符合政策导向、自身具备优势的大项目、好项目、新项目,推动全县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与发改、财政、工信和商务、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沟通衔接,积极申报总投资3372万元的山丹县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园一期工程(山丹县供销社农资储备配送中心),申报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资金1000万元,提级审批资料已上报,正在办理用地、初步设计及招投标等手续,批复后可开工建设。精心谋划山丹县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园二期工程,计划建设山丹县供销社惠农服务中心,目前已完成项目可研报告编制及评审。在《甘肃日报》《张掖日报》公布供销系统农资供应保障重点企业(网点)6家,积极落实货源,做到品种丰富、质量可靠、价格稳定,全系统储备各类化肥3万吨、销售2.5万吨。
搭建“畅通路”,优化县域流通体系。积极推进省级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强县建设,制定《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强县建设实施方案》,改造提升乡镇综合超市8个、村级便利服务店60个,着力打造集农产品购销、日用品销售、快递收发、农资农服等多业并举、一网多用、渠道畅通、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县乡村三级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深化“城乡联动”,先后在县城绿城山水、银海家园、仁和小区、瑞景新城等小区设立便民服务店14个,主营生鲜蔬菜、粮油副食、休闲小吃、日化用品等,打通了农副产品进城入户、外地产品走进乡镇的“最后一公里”。依托建成的山丹县集采集配中心,与山丹县快递物流配送中心合作,将乡镇、村商贸配送与快递线路整合,全面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最大程度降低快递物流配送成本,解决了农村快递配送难题。
争当“多面手”,全力推进农化服务。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资金64万元,支持位奇和东乐2个基层供销社开展全托管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8000亩,服务小农户占比达到61.34%。坚持在推进试点工作中做强做靓“供销品牌”,对纳入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的农户和经营主体,将平价农资送到田间地头,由专业团队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用药,最大程度减低成本、减负担、提质效,试点农户每亩节肥15-30千克、农药使用量减少10-15%,户均增收200元,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的问题,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户种粮积极性。开展供销系统农资保供和实用技术、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培训5场次,培训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500余人次。
延伸“覆盖面”,提升绿色助农水平。争取供销社综合改革发展资金60万元,支持清泉新型供销社改造提升山丹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示范园区厂房4000平方米及园区内消防设施,改造提升汽车分拣中心、废旧轮胎回收中心、废旧塑料粉碎加工中心,购置相关设施设备。通过招商引资,投资2000万元建成年产4000吨滴灌带生产线,开展废旧地膜、棚膜、滴灌带等回收利用和“以旧换新”,发展农膜供应、回收、加工、利用一体化业务,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0以上%。继续拓展报废机动车辆、废旧电子电器产品等回收拆解利用业务,延伸再生资源产业链条,提高供销社系统再生资源回收社会占比。落实化肥、农药零增长目标和有机肥替代传统化肥的要求,引导农资经营企业调整农资经营品种结构,增加有机肥、水溶肥、低毒生物农药比例,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业生产向“绿”而行。
打造“强硬核”,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充分发挥监事会职能作用,持续开展系统内资产清查“回头看”工作,摸清资产状况、经营业态、历史问题等,坚持市场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多渠道招商引资,充分挖掘资产潜力,积极盘活闲置资产,提升资产为农服务质效,提升基层社发展后劲。理顺社企关系,发挥社有资本运营平台作用,建立完善社有资产监管制度,制定《山丹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社有资产监督管理实施细则》,提升社有资产动态监管效能。抢抓政策机遇,有序对基层社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资产进行改造提升,提高资产利用率,打造为农服务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