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典型案例】沃土生“蓝金”——亚麻产业激活生态价值链

来源:日期:2025-09-19

安阳乡花寨乡亚麻种植项目是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根本遵循,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解生态资源“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问题,探索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农业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开放的西北特色路径,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提供了可复制的“张掖经验”

一、案例背景

安阳乡拥有林地资源345.1公顷、草地3290.6公顷、湿地979.8公顷耕地面积99817亩,水域面积45872亩,酥油口河贯穿全境,形成“林—草—湿”复合生态系统。当地特色物种枸杞、野鸡等为有机亚麻种植提供天然生物防治条件,其冷凉气候与无污染坡地被认证为亚麻黄金生长带花寨乡拥有林地资源318.58公顷、草地2835.24公顷、湿地256.87公顷耕地面积2958.22公顷,水域面积30144亩境内大野口水库保障了花寨乡的灌溉水源,形成“林—草—湿”复合生态系统

安阳乡、花寨乡紧扣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导向,积极响应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部署和张掖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要求。通过土地流转整合、引入低碳作物替代高耗水农作物,将生态保护责任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传统种植业以小麦、玉米、稻谷、枸杞等作物为主,面临资源消耗大水、化肥、人工)、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弱三大矛盾。其中玉米等作物亩均耗水量达300立方米,加剧水资源压力;枸杞深加工刚起步,产品附加值低;在资源利用方面,当地将过去仅用于生态防护的林地转型为生物防治缓冲区,将3290.6公顷草地纳入碳汇储备体系,使979.8公顷湿地发挥水生态调节功能,并将8600亩坡耕地从荒地和传统作物种植转为亚麻种植基地。

二、具体做法

一是创新市场化运营体系。构建政府+企业+专业合作社+平台+金融+保险级联动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体。为国家增税、企业增效、土地增值、农民增收、平台受益、金融获利。以保险托底,真正做到盈利青山,获利绿水。今年共流转土地8625.5亩。张掖市甘州区羌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3225.5亩张掖市龙纺麻业有限公司提供技术设备实行标准化种植;大户联营模式由种植大户与企业平摊成本并享受保底收购。创新实施差异化土地定价机制,苗家堡村亩均租金300元(较传统种植租金提高20%),帖家城村达372元/亩,有效释放土地资产价值。花寨乡支持引导7个村集体共同成立乡村集体公司---甘州区锦花之寨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统筹整合全乡土地资源3.2万亩土地流转乡村集体公司名下,统一开展规模化、专业化的流转与经营业务,其中5400亩流转用于亚麻种植。

二是强化绿色技术赋能推广滴灌系统使亚麻需水量降为玉米的1/3,实现节水30%构建湿地野鸡、林地鸟类生物防治网络,农药化肥使用量下降40%真正实现了绿色低碳转型。

三是完善多元共享机制建立“地租+务工+分红”收益分配模型农户增收方面,安阳乡苗家堡村303户年收入从5万元增至5.5万元以上,帖家城村34户从7万元增至7.5万元以上两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8万元并专项投入湿地维护;就业扩容方面,管护期创造200个日薪120元的岗位,与枸杞采摘季形成全年就业链利润分配方面,张掖市龙纺麻业有限公司承担技术输出与保底收购责任,通过加工溢价获取25%收益张掖市甘州区羌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土地整合与标准化生产,收取5%管理服务费农户获取地租分红(占收益80%)、并参与种植工作

三、主要成效

一是环境改善成效斐然。构建“亚麻田—防护林—湿地”立体生态屏障,野鸡种群数量增长30%化肥年施用量减少215吨土壤有机质含量持续提升,水源水质不断净化,空气质量持续向好,不仅提升了当地生态环境质量,还为周边居民提供了更为宜居的生活环境,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与满意度。

二是产业价值显著提升。亚麻籽亩产150公斤(保底价6元/公斤),亚麻纤维运往南方进行加工、麻秆用于环保板材亩均附加收入增加400元,综合亩产值1600元较传统作物提高40%。龙纺麻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三千万建设亚麻加工厂,规划开发麻纤维家居、麻籽油生物燃料等高附加值产品,预期提升全链产值50%以上

三是市场化设计激活生态溢价通过市场探索,积极引入亚麻产业,实现绿色溢价,形成“资源核查—价值核算—开发交易—反哺生态”闭环,践行国家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要求。

四是主体协同明晰权责边界政府主导政策供给,企业专注技术销路,农户参与生产管护,构建“风险隔离、资源配置、优势互补运行架构,充分体现“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五是系统治理实现多维共赢将亚麻种植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水社会构建农业低碳转型、生物多样性保护统筹推进,彰显“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为西北生态脆弱区提供“土地修复—低碳种植—价值链升级”的可复制范式。

安阳乡花寨乡的绿色产业转型实践深刻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通过模式创新激活生态资源、科技赋能驱动绿色生产、利益共享凝聚乡村振兴合力,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协同推进,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开辟“点绿成金”新路径。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