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甘州区案例:厚植生态优势 推动绿色发展

来源:日期:2024-05-16

【概述】张掖市甘州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以践行绿色使命、把握绿色机遇、培育绿色文化、实现绿色梦想为统揽,坚持谋在先、干在前,积极探索把“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着力开展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努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区属西部碳汇公司20219月率先在全省完成首单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交易后,张掖市完成储备林一期林业碳汇交易35万亩460万元,成为甘肃首个完成林业碳汇注册、签发并成功交易的市州。

【关键词】国家储备林,林业碳汇,开发交易,绿色发展

一、背景情况

巍巍祁连山泽佑甘州大地,滔滔黑河水养育张掖人民“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是对张掖最好的赞誉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黑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黑河流域及其支流流程自然缩短,中下游荒漠化、沙漠化范围扩大,风沙线推进速度加快,出现了沙漠向绿洲推进、农田向草原推进、牧区向森林推进的态势,区域生态极其脆弱。面对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盯生态环保问题,严格落实省、市、区三级党委责任,抢抓生态建设发展机遇,结合黑河丰富的河水资源、深厚的人文内涵、坚实的绿化基础、优越的区位条件特点,全面推进生态环保问题整改,全力筑牢守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在区委、区政府一安排部署下创新发展理念,加快绿色转型的大视野,以祁连山环保问题整治和黑河流域生态治理为抓手,先后组织实施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黑河流域生态治理工程、元宝枫国家储备林建设、祁连山高原储备林建设、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农田林网更新修复工程、特色经济林建设工程、乡村生态振兴建设工程、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等林草重点工程,在祁连山浅山区完成高原储备林建设6800亩;在黑河流域(甘州段)中部绿洲区高质量打造奥林匹克森林公园6万亩,建成以梨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产业园1.1万亩,文冠果木本油料基地0.5万亩,完成彩虹林海生态建设示范区0.5万亩,建成张民、张肃两个乡村振兴示范绿化带51.8公里0.65万亩,10个省级、20个市级、70个区级示范村示范点配套绿化为重点,扎实推进绿色乡村创建进程,18个乡镇和企事业单位技术指导并调拨国槐、新疆杨、金叶榆等苗木348万株;在北部荒漠沙化治理区建成元宝枫国家储备林基地1万亩,绿化美化甘平公路6公里、旅游大通道1.4公里。项目的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区域生态环境,有力推动了生态环保问题彻底整改,恢复和增强了黑河甘州段沿岸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有效提升了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使得城市环境面貌显著改善、群众收入持续增加,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同时,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换通道,为甘州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做法成效

主要做法

一是探索关键技术,努力提升林草碳汇能力。坚持“项目围着碳汇转,工作围着碳汇干”的思路,在树种的选择上,遵循适地适树原则,按照林木的生长结构和生长特点,选择抗旱抗寒、根系发达、规格较大、蒸发量小、自身耗水少、固土固碳保水能力强的青海云杉、樟子松等乡土树种作为项目主栽树种,遵循常青树种幼龄期密植遮阴、互促生长的生态学特性,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固碳能力。在营造的模式上,通过调整密度、补植适宜树种等措施,优化林分结构,实现纯林向混交林、同龄林向复合林转变,增强森林碳汇储量;通过鼠虫害防治改善退化草原植被群落和生产恢复能力,提升草原固碳能力。在技术标准设定上,根据碳汇项目的计量和监测方法,采取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营造林和草原治理措施,确保项目建设产生的碳汇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可交易,实现“碳汇+国家储备林”“碳汇+草原生态治理”等林草碳汇新业态,促进林草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叠加、有机融合。

二是做活碳汇交易,实现生态价值。按照“摸清本理、设计路径、探索交易、加速转化”思路,抢抓建设国家碳交易西部平台机遇,将国储林项目建设作为创新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全面盘活生态资源存量、扩大生态建设增量,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路子。根据初步测定,主栽青海云杉涵养水源达1554.08立方米/公顷,固碳量达1.45吨/公顷;油松涵养水源达1653.3立方米/公顷,固碳量达3.25吨/公顷,项目建成后预计5年累计碳汇收益可达6000万元,推动以林业碳汇为代表的优质生态产品货币化进程,有效提升森林涵养水源、保土生态、固碳释氧效益。

三是发展林下经济,延伸产业链条。始终把林下经济作为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加快推动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坚持以“国储林+N”模式,整合产业资源,大力发展林草、林药、林果和木本油料产业,累计栽植早酥梨、元宝枫、文冠果等特色林果2.4万亩。其中,早酥4年挂果、6年达到盛果期、亩产1.5吨计算,可出产果品189吨,年收益约为1.13亿元(按市场价格3元/斤计算);元宝枫按出油率25%、4年挂果、15年达到盛果期、亩产0.5吨计算,文冠果按照出油率35%、4年挂果、8年达到盛果期、亩产0.7吨计算,木本油料年收益约为1.95亿元(文冠果按市场价格80元/斤计算,元宝枫按预测市场价格220元/斤计算),多元化、多层次的生态产品供给彰显出不断转化的生态价值。此外,文冠果、元宝枫树叶、花朵以及果实含有丰富的VC、VE,叶子可制茶,花朵及果实类可作为药品和化妆品的添加剂,产品市场需求较大,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案例成效

2021年9月率先在全省完成首单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交易后,张掖市完成储备林一期林业碳汇交易35万亩460万元,成为甘肃首个完成林业碳汇注册、签发并成功交易的市州,开辟了林业生态产品市场化道路,取得生态价值转换新突破,推动“含绿量”成为“碳汇量”、更具“含金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2022年11月4日,首单草原碳汇VCS项目成功签发,在草原碳汇项目开发上又迈出坚实一步。取得生态价值转换新突破,推动“含绿量”成为“碳汇量”、更具“含金量”,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经验启示

甘州区将以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创建为契机,与市林草局碳汇办协调配合,着手推进草原碳汇和湿地碳汇试点示范研究,并配合制定出台了林业碳汇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建设“一平台、两中心(西部林草碳汇交易平台、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中心、林草碳汇审核认证中心)”,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有效路径。

首先,实现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项目的成功实施,将有助于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日益显现的情况下,更好地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其次,为企业融资提供全新路径。通过林业碳汇质押融资,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创新融资渠道,实现生态资源的市场化、价值化、金融化赋能增值,充分挖掘生态资源的生态资本和红利;另一方面,提升金融资源支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建立生态融资新机制、推进生态服务市场化具有里程碑意义。

再次,推动减排成本收益的转化。在碳市场机制下,碳排放权具有商品属性,其价格信号可以引导经济主体把碳排放成本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随着碳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碳金融程度的提高,通过挖掘碳减排潜力、核算碳减排总量、识别潜在碳资产、开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项目、形成碳信用、获取碳减排收益等全流程实施方案,将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在碳成本向碳收益转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推动绿色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林业碳汇评估,可以进一步推动林业产业链条上的相关企业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的“全面减碳”,同时可以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森林、草地等生态资源固碳作用,提升产业生态的碳汇增量,着力构建绿色可循环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林业产业链绿色化和金融化融合。(供稿:甘州区发改局)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