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日期:2023-12-29
民乐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指示和市、县“零碳”城市创建工作部署,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为“零碳”城市建设注入交通“绿能量”,切实为打造“零碳”民乐新样板贡献交通力量。
一、案例背景
民乐县以建设绿色交通为抓手,树立循环经济观念,以推动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重点,注重创新驱动,统筹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将“零碳”城市创建及节能减排工作常抓不懈,大力推行绿色交通工具及交通基建项目环保新技术推广应用,建立节约型交通,实现清净运输和绿色交通目标。大力发展城乡公交,有效促进了交通运输与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公交优先,积极推动绿色出行
一是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推进运输组织结构低碳化。抢抓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机遇,以构建绿色、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服务体系为目标,加快智慧绿色低碳公共交通建设步伐,重新布局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开通城乡公交线路13条,辐射建制村27个,投入公交车41辆,日发班次353个,建设停靠站亭56个、施划停靠点194个,500米停靠站覆盖率达到100%,交通运输信息中心1座,构建了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经济便利、安全有序的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体系,实现了绿色零碳环保和经济效益的双统一。
二是落实民生实事,积极推动绿色出行。突出城乡公交公益属性,将低票价运行机制、特殊人群优抚政策落实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事项。实施城乡公交低票价一票制运行机制,城区公交票价1元、农村公交票价2元,为城乡年满60周岁老年人、残疾人、现役军人办理各类公交优惠卡12111张,落实补贴资金138万元。乘坐公交出行成为工作人员上下班、学生入放学、居民走亲访友的首选。城乡公交日发送客流量较改革前增加3000多人次,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超过60%,绿色出行比例达70%,实现了绿色零碳环保和经济效益的双统一。
三是满足多元需求,增添定制出行亮色。持续推进公交运营模式创新,引导公交运营企业开展团体服务、定制客运、上门服务、“点对点”包车运输,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便捷化出行需求。开通高铁站接驳公交线路一条、镇村微循环公交10条、定制线路16条。停运、淘汰老旧公交车33辆,行业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明显降低。
(二)保护蓝天碧水,加速运输工具淘汰升级
一是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型交通工具,积极推进清洁能源车辆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应用。2018年以来,更新或购置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35辆、天然气公交车4辆、天然气客运车辆27辆,双燃料出租车285辆,城乡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100%,绿色低碳运输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二是加快新能源基础设施布点结网进程,提升纯电动汽车充电服务能力。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模式规范参与新能源充电设施建设,建成充电站16座22个接口,有力支撑了绿色运输、绿色出行和绿色低碳转型基础保障。
三是强化政策引导,加速运输工具淘汰升级。积极落实清洁能源、新能源公交车辆及其运营配套设施政策,充分发挥补贴奖励政策引导作用,鼓励运输企业加快淘汰老旧高排放机动车。全县共淘汰营运老旧车辆291辆,发放新能源车辆购置补贴28.8万元,充电桩建设补助8万元,新能源公交车运营补助40.87万元。
(三)推广应用新能源车辆,推进交通运输装备低碳化
严格落实机动车排放检测和维护制度(I/M制度),加快老旧高排放机动车淘汰进程,在城乡公交、出租客运等公共服务领域全面推广使用新能源车辆。计划在2024年更新新能源出租车36辆、新能源公交车3辆,新建充电桩90座,着力打造“彩虹动线+新能源助力+城乡一体运营”的绿色交通样板。
三、取得的效果
目前,通过新能源车辆的推广应用和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创建,为群众提供了安全便捷、绿色健康的出行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现了城市公交领域新能源全覆盖,极大改善了居民出行乘车环境,提升了居民出行舒适度、满意度,全面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构建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模式,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四、案例分析
民乐县通过新能源车辆的推广应用和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创建,为积极推广普及新能源车辆提供有力保障。依托“四好农村路”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行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公交车能耗自动采集系统。加快充电设施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有力推进城市公交交通电动化,积极践行“绿色、高端、和谐、宜居”的城市发展理念,着力打造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公共交通领域节能降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