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临泽案例:“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蝶变

来源:日期:2023-11-10

从临泽县出发一路向北,农田防护林带、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防沙治沙示范区筑起了一道又一道绿色生态屏障。近年来,临泽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发展林草碳汇,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聚力发展沙区特色产业,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筑牢绿洲生态安全屏障。

一、案例背景

临泽县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沙漠戈壁面积占到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是典型的沙区绿洲灌溉农业县风沙危害一直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据甘肃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临泽县现有沙化土地250.31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1.1%。全县沙化土地集中分布在南、北、中3条风沙带沿线,戈壁荒漠主要分布南部的祁连山北坡洪积扇和绿洲北部的风蚀沙砾质戈壁区。经过全县人民数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3条风沙带治理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主要做法

一是科学治理讲成效。坚持以水定绿,按照“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治风沙”的生态综合治理方针,围绕“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和“增资源、增活力、增效益”的建设目标,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积极探索总结沙区治理方式方法,采取“造管封”三管齐下,“带片网”科学规划,“乔灌草”合理搭配的治沙造林模式,创新造林方法,改造治沙工具,总结梭梭、红柳等灌木固沙造林经验,大力推广水钻造林、根区注水造林、凹凸棒石保水剂应用等沙区造林先进技术,有效地降低了造林成本,提高了造林质量和治理成效,锲而不舍推进“三北”、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建设,建设临泽县北部防沙带。

二是资本参与兴产业。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坚持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推广拍卖、租赁、承包、转让、股份合作等治沙模式,让更多的群众、企业和社会组织都参与到防沙治沙用沙中来,成为治沙的主力军,涌现出葱蓉林场、绿盈林场、明昌公司等社会资本治沙典型。在治沙项目实施中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四制”规定,工程设计、建设、监理等均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公开招标,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监理,严把质量关,严格资金管理,确保治沙工程建设质量。

三是林草碳汇夯基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利用沙、水、光、热等资源,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生态旅游业,实施农牧林综合经营,走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沙产业利用与开发的新路子,为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林草力量。

三、取得的成效

一是生态成效显著。多年来坚持以南、北、中三条风沙线治理为重点,营造防风固沙林27.1万亩,绿洲外围基干防护林林带 米,封育荒漠植被47.52万亩,基本形成了内有农田防护林网,中有防风固沙林带,外有天然植被封育区的绿洲生态防护林体系,绿洲向沙漠推进8-14公里,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

二是经济效益突出。随着沙产业的不断发展,至2022年底,全县有各类治沙及沙产业经营主体58家,经营面积12.42万亩,经营范围涉及治沙造林、林果业、养殖业、草畜产业、种植业、设施栽培、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年实现沙产业产值3.6亿元。

三是社会效应提升。涌现出了诸如虹桥酒庄、三二村葡萄基地、银先绿色示范园、板桥葡萄长廊、葱蓉林场等一批以民营企业或民营投资主体为代表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沙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案例分析

历经四十多年的不懈奋斗历届临泽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一代代勤劳勇敢的临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昔日一望无际的沙丘已经被一抹抹灰绿的梭梭树所覆盖一片片草方格沙障从无到有渐次铺开,一丛丛梭梭林带从村社周边延伸向沙漠深处,构筑起临泽生态安全的第一道屏障。(供稿:临泽县 蔡永刚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