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山丹案例:万马奔腾,祁连山下挥毫“绿色画卷”

来源:日期:2023-10-26

近年来,山丹县以“文化旅游山丹”为重心,深度发掘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民俗文化和特色产业等优势,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生态保护相融合,成功打造了一批极富特色的“旅游名片”。其中,山丹马场因其独特的“马文化”和原生态的如画美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一、案例背景

山丹马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冷龙岭北麓,地跨甘青两省、毗邻三市六县,面积2192.54平方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马场,其所在的祁连山草原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

山丹马场拥有2100多年的养马历史和全国最大的油菜籽连片种植基地,素有“丝路绿宝石”之称和“祁连明珠”之美誉,既是河西地区重要的水资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也是河西地区乃至甘肃省难得的一处自然风光观赏区这里南有“马上望祁连,连峰直插天”的青松皑雪,北有“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焉支山人文景致东有神秘瑰丽的窟窿峡自然景观,中部则是一望无际的大马营草原。大黄沟、平羌口等自然景观山环水曲峰崖奇秀古城堡、明烽燧凄然而立回味悠远。置身于此,松雪碧岭争奇斗艳,万顷油菜花金波摇曳丹马驰骋于茫茫草原,山间清流映带左右,使人如入梦境。

二、主要做法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丹马场时,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的阶段性成果给予肯定,同时提醒当地干部:“我们发展到这个阶段,不能踩着西瓜皮往下溜,而是要引导,绿水青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山丹立足马场资源和品牌优势,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和生态保护融合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聚焦生态引领,统筹改革发展。多年以来,山丹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谋划山丹马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助推山丹马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聚焦生态农业,做好价值转化。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按照“区域化布局、特色化经营、科学化管理、订单化种植”的培育思路,山丹马场积极培育壮大规模化种植、特色养殖、高原食品加工和生态旅游等产业,调整单一的油菜籽、啤酒大麦、青稞“老三样”种植模式,改种青割燕麦草、脱毒马铃薯种薯、高原夏菜、中药材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有效提高了种植业经济收益。同时,山丹马场大力推广应用免耕播种、无人机灭草、拖拉机北斗导航定位等先进农艺技术,持续推进自主繁育的脱毒马铃薯品种培优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是聚焦生态旅游,提高服务质量山丹县持续加大山丹马场品牌建设力度,通过升级改造游客服务中心、健全完善基础设施、购置游客观光车辆、组织从业人员参加服务能力建设职业培训、规范管理马工和马匹、维护景区卫生环境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强化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对车辆秩序混乱、服务不规范、形象不统一、马工经营乱象等突出问题进行整顿,很好地改善了景区服务质量。

四是聚焦宣传推介,擦亮金字招牌。依托“东方甄选看世界”、快手、抖音等平台,山丹县大力宣传景区资源邀请甘肃兰神、龙行天下等省内外知名旅行社踩线,持续推出文旅融合、体旅融合等主题研学培训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有力拓展了客源市场。同时,充分利用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敦煌文博会、湿地之夏·金张掖旅游文化艺术节等平台,同步宣传推介山丹特色美食、风景名胜、赛事活动,吸引参加节会的游客来丹旅游。

三、取得的成效

一是生态效益进一步凸显。通过落实退牧还草措施和实施生态建设项目,山丹马场围栏草原面积100万亩改良退化草原60万亩建设人工饲草地20万亩防治草原病虫鼠害68万亩治理草原毒杂草3.3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80.3%提高到85.36可食牧草比例提高到96草原生态得到有效改善岩羊、马鹿、狍鹿、藏狐、狼、金雕等许多不常见的野生动物频频出现身影

二是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的大力发展,不仅降低了山大马场的农业耗水,还为山大马场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收益,仅2022年一年,就实现营业收入5.89亿元、净利润1.29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20%165%,创造了建场以来的最佳业绩。脱毒马铃薯新品种“丹马3号”完成国家登记备案,已存入国家马铃薯种质资源试管苗库。2万亩有机作物生产基地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成为甘肃省内面积最大的粮食、饲草类作物有机生产基地。

三是生态旅游进一步巩固。经过多年提档改造,山丹马场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游客出行需求得到有效保障、住宿接待能力持续增强,景区服务质量及形象不断改善,生态旅游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案例点评

山丹作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最重要的节点之一,近年来,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山大马场抢抓“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机遇,做好做活“生态+”文章,描绘出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平衡的绿色画卷。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