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位于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交汇的河西走廊中部,西汉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历史上又称甘州,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商贾重镇和咽喉要道,素有“塞上江南”“金张掖”之美誉。辖区土地总面积3.86万平方公里,辖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县一区五县,辖区有汉、裕固、藏、蒙、回等38个民族,其中分布于祁连山区的裕固族是全国独有的少数民族。2024年,全市常住人口109.99万人,城镇人口61.91万人,城镇化率56.29%。
境内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绿洲、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交错衔接,雪山冰川、森林草原、七彩丹霞、田畴沃野、湿地候鸟、荒漠沙丘等地貌交相辉映,使张掖成为坐落在祁连山、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城市,2019年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资源优势】
境内河流众多,阳光充足,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区和重要的粮食、蔬菜、瓜果、油料和牛羊生产基地,也是全省以钨钼、铜、金、铁、煤、粘土、钾盐等矿种为主的金属、非金属矿产集中区和水能、光能、风能开发区。张掖既有“半城芦苇”的自然美景,也有“半城塔影”的历史风貌,文化沉积深厚,人文景观丰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里有中国最美之一的祁连山草原、张掖丹霞、黑河湿地、黑河峡谷和平山湖大峡谷,有全国最大的山丹马场、保存最完整的汉明长城、历史文化名山焉支山、名城骆驼城、红西路军战斗遗址和烈士陵园,有距城市最近的七一冰川、沙漠公园,有全国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张掖大佛、坐佛山丹大佛,有与敦煌莫高窟同时代的马蹄寺石窟群,还有独特的裕固族、蒙古族、藏族风情等。
【国民经济】
202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0.88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47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140.16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366.25亿元,增长4.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5.6:20.6 :53.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1772元,比上年增长6.2%。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23亿元,比上年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6.29亿元,比上年增长4.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6.02亿元,增长4.7%。
【农业生产】
2024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321.73万亩,比上年增加0.6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73.54万亩,增加5.81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28.26万亩,增加1.72万亩。果园面积12.61万亩,增加1.57万亩。油料种植面积21.85万亩,增加0.99万亩。粮食产量155.19万吨,比上年增长1.4%。其中,夏粮产量42.04万吨,下降5.5%;秋粮产量113.16万吨,增长4.2%。蔬菜产量221.80万吨,比上年增长8.9%。园林水果产量9.39万吨,增长8.4%。中药材产量11.35万吨,增长3.9%。猪牛羊禽肉产量19.84万吨,比上年增长7.4%。牛奶产量29.90万吨,增长31.6%。年末牛存栏71.04万头,减少4.0%;牛出栏37.42万头,增长9.6%。羊存栏397.29万头,减少1.7%;羊出栏454.84万头,增长12.0%。生猪存栏53.13万头,增长1.1%;生猪出栏99.10万头,增长0.7%。
【人民生活】
2024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01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0.78万人。全年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8.66万人,其中市外输转10.13万人,市内输转18.53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64元,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71元,增长7.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1.65,比上年缩小0.0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769元,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157元,增长5.7%。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为28.1%,农村为30.5%。
【社会保障】
2024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2.8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5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6.96万人,减少0.3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6.09万人,减少2.03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5.8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00.2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0.14万人,增加0.25万人。年末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 0.1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4.11万人,增加0.09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3.37万人,减少0.3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1.07万人。年末全市共有1.39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98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0.57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资源环境】
2024年全市总用水量20.33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19.53亿立方米(含林草地灌溉用水),生活用水量0.62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0.10亿立方米,人工生态环境用水量0.08亿立方米。市内8个国家级、4个省级地表水考核断面中,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断面比例为100%。剔除沙尘天气影响后,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城市区域声环境评价(昼间)总体较好,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等级为“二级”。全年全市平均气温为8.4℃,比上年上升0.1℃。年日照小时数2904.9小时,比上年增加14.9小时。年降水量197.4毫米,比上年增加50.7毫米。
【社会事业】
2024年登记市级科技成果46项,其中应用技术类成果31项。专利授权量1415件,增长13.7%,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03件,有效发明专利478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4.33件。共签订技术合同771项,增长24.6%;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0.55亿元,增长11.1%。
普通本专科招生0.84万人,在校生2.72万人,毕业生0.64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0.21万人,在校生0.91万人,毕业生0.33万人。普通高中招生1.05万人,在校生2.53万人,毕业生0.73万人。初中招生1.26万人,在校生3.91万人,毕业生1.30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27万人,在校生7.38万人,毕业生1.26万人。特殊教育招生29人,在校生184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10万人。九年制义务教育巩固率为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6.42%。
2024年末全市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94%,比上年末提高0.01个百分点;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95%,提高0.01个百分点。全市共有体育场地5544个,体育场地面积319.92万平方米。全年体育获得各类奖牌80枚,其中金牌18枚。全年共接待游客4415.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9%;旅游花费306.73亿元,增长45.2%。接待入境游客5.11万人次,增长116.8%。
2024年末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422个。其中医院47个,医院中综合医院22个,中医医院5个,专科医院1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351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6个,卫生院89个,村卫生室75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1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7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1.3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49万人,注册护士0.6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18万张,其中,医院0.87万张,卫生院0.02万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