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相关文件要求,市教育局印发了《张掖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现解读如下:
一、制定依据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和的未来,由于社会发展信息化、多元化、多样化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青少年产生了各种心理困扰,甚至心理疾病。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二、主要内容
(一)充分认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薄弱环节。按照“每所学校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专职教师人数不足,大部分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转岗的非心理学专业教师,专业基础薄弱,专业技能不足。受人力所限,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滞后,功能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二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滞后。家长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对孩子心理问题的觉察、判断、辅导和矫正能力不足。很多家长一味关注孩子学习成绩和物质生活保障,较少考虑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很多农村家庭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孩子的精神需求被忽视。三是社会心理支持不够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健全、政策法规不完善、服务经费缺乏保障、社会心理疏导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心理服务人才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不够。社会对心理、精神疾病普遍存在偏见、误解和歧视等负面情绪,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宣传引导。
(二)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二是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三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四是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三)扎实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是加强学校阵地建设,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争取人社等部门支持,通过招录、调剂、委培等形式,为每所中小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数名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齐建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国培”和市、县级教师培训计划予以重点安排,确保三年内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市级以上培训全覆盖,逐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不足、专业水平不高的问题。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加快标准化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切实提高心理咨询(辅导)室的使用率。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优化心理专题课、心理班会课、心理综合实践课三类课程结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库。探索“心理+学科”“心理+活动”等融合模式,研究跨学科融合路径,建立多元化课程系统。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推动建立“一生一册”心理成长档案。完善心理普查、筛查、辅导、报告、转介制度,对心理问题学生和教师给予专业辅导,建立“预防、预警、危机干预”机制,密织学校心理健康防护网。二是注重家庭环境熏陶,培育心理健康教育沃土。畅通沟通渠道,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等途径,对家长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优化家校共育。组织开展“亲子实践”、“户外拓展”、“家风教育”等活动,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抗压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对贫困、留守、流动、单亲、残疾、遭遇校园欺凌、丧亲等处境不利学生给予重点关爱,必要时开展心理干预。对疑似有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的学生,要指导督促家长及时带孩子到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帮助,对有精神障碍的学生,协助家庭和相关部门做好心理服务。三是健全社会服务体系,筑牢心理健康教育屏障。与社区共建青少年社区服务网络,为青少年提供志愿服务、社会参与、课余托管、兴趣发展等服务,推进校社合作,提升社区教育水平。利用河西学院等高校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实施校地合作,推动大中小学建立师资交流共享机制。依托12320公共卫生热线、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教育系统心理健康网络服务热线以及市、县(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等社会心理服务信息化平台,设立或接入心理援助热线,提供专业化服务,并向青少年广泛宣传热线号码,鼓励其有需要时积极求助。
(四)科学应对心理健康教育倾向性问题。一是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倾向。遵循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遵守职业伦理规范,遵循保密原则,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合理正确使用心里测评结果,禁止使用可能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二是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倾向。不能用德育工作来代替,也不能取代德育工作,不将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三是防止心理健康教育专人化倾向。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独角戏,要形成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任课教师、家庭、社区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三、落实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支持和指导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障机制和考核体系,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导检查。
(二)完善工作机制。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建立以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三)加强队伍建设。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激励机制,积极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向专业化、专职化发展,培养高素质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四)深化科学研究。市、县区教研部门要加强指导,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引导全体教师开展相关研究,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