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8日,张掖市农科院印发《2022年度业务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现就《要点》的主要工作思路、重点工作任务解读如下:
张掖市农科院2022年度业务工作要点
2022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节点。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速,特别是面对百年大变局和世界疫情影响,亟需加快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塑造创新力更强、竞争力更强、供给更安全的产业发展新优势。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对守住两条底线,稳住农业基本盘,发挥农业的压舱石作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确保我市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实现“两个突破、两个高于、三个大幅提升”意义重大。
一、工作思路
2022年农业科研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聚焦主责主业,以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实施现代农业升级行动,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主攻方向,锚定“种质资源创新利用、耕地质量保育提升、产业绿色转型发展”三项重点,紧扣“新品种研发、新产品应用、新技术集成、新模式构建”四条路径,立足自身技术优势和科研能力,围绕现代种业、绿色蔬菜主导产业,马铃薯、小麦、小杂粮、甜菜、油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着力构建黑河沿岸优势农业、沿山冷凉特色农业、戈壁荒滩设施农业三大板块,力争在科研团队建设、科研平台打造、成果转化应用、技术集成创新以及产学研深度融合等五个方面有新的突破,为推动张掖农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应有作用。
二、重点任务
(一)聚焦打赢种业翻身仗,强化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加强院校、院企和院地合作,积极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更新和创新利用工作。
1.更新现有种质资源。对已经收集保存的玉米、小麦、蔬菜、油菜、胡麻、小杂粮等2.1万份种质资源,按照更新规划,对1800份种质资源,依据前期芽率检测结果,筛选出828份进行田间种植更新、性状记载和归档入库。依托《蔬菜种质资源鉴定编目繁种与入库》项目,完成106份芹菜、20份萝卜和32份大白菜种质资源的繁育更新任务。
2.不断收集新的种质资源。新收集(创制)玉米、蔬菜、大豆等农作物种质资源100份以上,并建档入库。
3.促进玉米品种选育。完善院企合作模式,开展优质特用玉米、鲜食玉米等玉米新品种选育的联合攻关,完成6个玉米新品种、2个甜糯玉米品种的审定;从20个淀粉加工型糯玉米品种中筛选出3—4个适合本地种植的淀粉加工型优质高产玉米品种。
4.推进特色作物品种选育。在完成胡麻、大豆等品种国、省区试,冬油菜省区试任务的基础上,开展胡麻新品种选育,年内提交2个胡麻品种参加省区试,申报登记2个胡麻新品种。利用绿之源公司68份表现优异及特异番茄资源,进行番茄杂交育种,力争在蔬菜杂交育种上有突破。利用国家产业技术平台开展油菜、甜菜新品种引育,完成2个春油菜组合参加联合区试,1个甜菜新品种的登记。
(二)围绕粮食安全保障,加快推进小麦新品种选育和技术配套。立足基础与优势,开展小麦新品种选育,推进我市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提升。
1.完成“张春27”春小麦新品种的审定工作。补齐检测、区试等项目,完善技术资料内容,争取年内通过审定。
2.开展“张春27”品种展示和良种扩繁。建立200亩“张春27”春小麦新品种展示和良种扩繁基地,为明年示范推广提供3000亩的小麦良种。
3.完善“张春27”品种栽培技术体系。开展密度、施肥等试验研究,为良种良法配套提供技术支持。
4.开展小麦育种试验研究。完成省西片水地春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对引进的74份冬、春小麦材料和往年选种圃材料,系统考察,从中选优,进行品系鉴定与品比试验,为明年申请参加省区试做准备。
(三)突出绿色发展支撑,促进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技术的完善。按照目标一致,路径各异,集成配套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节本增效、生态绿色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新产品研发,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1.化肥农药减施技术研究。开展甘肃河西灌区玉米/蚕豆间作体系氮肥、磷肥减施技术研究和北方小麦化肥定量减施共性技术研究;开展酿酒葡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究,测定4种不同植保机械施药对叶蝉的防控效果;开展娃娃菜氮肥需肥规律试验研究。
2.降低地膜残留技术研究。以减少土壤地膜污染为目标,开展制种玉米适时揭膜技术试验;进行全生物降解膜筛选及应用技术试验研究,总结集成河西地区全生物降解膜应用技术规范1套,完成年度项目研究任务指标。
3.制种玉米节本增效技术研究。开展玉米制种施肥灌溉制度以及与社会化水肥托管相结合的技术模式试验示范;开展玉米制种基地土壤连作障碍修复技术研究,进一步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单一菌种对土壤连作障碍修复效果的影响评价,为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依据。
4.新型肥料研发与试验示范。依托土壤肥料工程中心平台建设,开展生物炭和凹凸棒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研发生物炭类复合肥2种,并进行肥效试验示范;继续开展已研发的凹凸棒类玉米制种专用肥和土壤改良剂在玉米制种基地11个点位的定点监测试验示范。
(四)服务优势产业发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集成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示范规模达3万亩以上。
1.开展制种玉米亲本种子单粒播种技术试验示范,规模3500亩左右,生产的种子达到“双98”(纯度98%,发芽率98%)精品种子。
2.开展制种玉米水肥一体化节本增效技术示范,规模1500亩左右,亩节本增效300元以上,配套开展制种玉米土壤连作障碍修复试验10亩。
3.开展麦后复种绿肥(箭舌豌豆、毛苕子)的模式示范,示范面积400亩左右,推广绿肥复种、翻压改良土壤技术。
4.开展温室草莓新品种及新技术示范,总规模30亩,引进10个新品种,配套生物药剂防治和熊蜂授粉技术。
5.开展甜菜节本增效技术示范,规模1.4万亩,配套种植模式、机械化栽培、良种应用、连作障碍修复等技术,将甜菜培育成沿山区特色产业,实现亩产甜菜6.0吨,含糖16.5%以上,亩均产值达2800元的目标。
6.开展杂交油菜“甘双1号”标准化技术示范,规模1000亩,示范区平均亩产达250公斤以上,形成可操作的技术规程。
完成杂交油菜制种父本清理机的试验定型和知识产权申报。完成冬油菜抗盐性材料鉴定和冬季绿肥还田试验。
7.开展制种玉米密植及高活力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完成年度任务指标。
8.开展陇薯系列马铃薯中早熟品种引进筛选,确定适宜当地不同区域种植的品种。
9.开展鹰嘴豆新品种示范,展示“张鹰5号”等6个品种,面积50亩。
10.开展科技培训促进技术应用。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网上专家讲解、现场指导等形式,特别是要注重应用新媒体,短视频等形式,拓展服务空间,培训企业技术人员、乡村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户1万人次以上,使受训人员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五)加强人才团队建设,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与效能。以人为本,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努力打造一支具有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既有坚定政治方向,又有大局观念,既有个人专业特长,又有团结协作精神的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效能。
1.加强研发团队建设。按照人有所属,事无边界的原则,打破人员部门界限,专业技术人员在保证完成所属部门工作任务基础上,结合我院专业结构,以项目为单元进行人员再组合,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到项目研究中去。对近3年新参加工作的技术人员,确定专任导师,实行一对一的传帮带,确保各专业后继有人,形成稳定的研发团队。
2.强化人才实践锻炼。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特别是蔬菜、中药材产业开展调研,梳理存在的关键技术难点和问题,结合实际谋划选题和确定技术路径,积极申报项目,开展试验研究,切实解决一些产业技术难题。
3.构建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出成果与出人才相协调,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改选马制为赛马制,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完善人才评价办法,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六)促进脱贫与振兴衔接,着力做好联系帮扶村工作。立足职能定位,突出产业兴旺,按照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求,抓好联系帮扶村工作。
1.加强与乡村振兴示范村党寨镇陈寨村和帮扶村沙井镇瞭马墩村的联系。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将联系帮扶方式由“帮户”向“扶产”、“联村”转变。从产业入手,做好发展衔接,在政策、技术、资金等多个方面进行积极扶持,分别将制种玉米、设施蔬菜产业培育成为瞭马墩村和陈寨村的优势主导产业,有效提高产业扶贫致富的质量和效益,农户人均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2.按照市委办“关于市级领导县区乡村振兴工作及乡村振兴十二项行动和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的通知”要求,履行联系单位职责,积极与甘州区靖安乡新沟村协调联络,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圆满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3.完成科技特派团产业科技帮扶任务。以科技特派团团长身份完成中组部等六部门下达给积石山县的油菜、马铃薯、肉牛牦牛、肉羊及食用菌等产业科技帮扶任务,以科技特派团成员身份完成下达给东乡县、临潭县、舟曲县的科技帮扶任务。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压紧压实责任。各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靠实工作责任,切实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科研管理部门要发挥组织、协调与监督作用,形成任务清单,督促各部门抓好落实。实施部门负责人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结合部门实际和任务分工,制定出具体详细工作实施方案,责任到人,层层传导压力,确保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
(二)强化经费保障,促进项目落实。对一些前期工作基础扎实、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潜力大但没有经费支持的项目,以及一些基础性、前瞻性强,产业发展所需,未来能够形成项目,需要做一些前期研究工作的项目,院里将积极统筹,以院列项目的形式给予经费支持,让项目先运行起来。
(三)加大检查指导,强化考核导向。科研管理部门要克服老好人思想,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主动做好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强化监督检查。将平时检查、观摩评比和年终考核结合起来,形成学有榜样、干有标杆的氛围,充分应用考核结果的激励导向作用,鼓励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中建功立业。
附件:张掖市农科院2022年度重点业务工作实施责任清单
2022年度市农科院重点工作实施责任清单
序号 | 重点工作 | 实施内容 | 目标任务 | 牵头部门 | 实施部门 | 备注 |
01 | 聚焦打赢种业翻身仗,强化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 | 更新现有种质资源。 | 从我院已收集入库保存的2.1万份种质资源中,按不同年限、不同作物分类后,提取1800份种质资源,进行前期芽率检测。 | 科管科 | 种质所 | |
依据芽检结果,对828份种质资源进行种植更新、性状记载和归档入库。其中:玉米所承担200份玉米资源,生态所10份胡麻、183份玉米资源,经作所承担338份小麦资源,蔬菜所承担36份辣椒、17份番茄资源,种质所承担3份大豆、41份鹰嘴豆资源。 | 科管科 种质所 | 5个研究所 | 种质所负责种质资源种植更新任务的分解和建档入库。 | |||
完成中国农科院合作项目《蔬菜种质资源鉴定编目繁种与入库》中106份芹菜、20份萝卜和32份大白菜种质资源的繁育更新。 | 科管科 | 蔬菜所 | ||||
不断收集新的种质资源。 | 新收集(创制)玉米、蔬菜、大豆等农作物种质资源100份以上,并建档入库。各所至少创制或收集资源20份以上。 | 科管科 种质所 | 5个研究所 | |||
促进玉米品种选育。 | 完成6个玉米新品种(玉米所4个,种质所2个)、2个甜糯玉米品种(蔬菜所)的审定工作。引进筛选出3—4个适合本地种植的淀粉加工型优质高产玉米品种(蔬菜所)。 | 科管科 | 玉米所 种质所 蔬菜所 | |||
推进特色作物品种选育。 | 完成胡麻国、省区试及冬油菜省区试任务;开展胡麻新品种选育相关试验研究,提交2个胡麻品种参加省区试,申报登记2个胡麻新品种。 | 科管科 | 生态所 | |||
完成大豆国、省区试任务,鉴定归档大豆新种质资源5份。 | 科管科 | 种质所 | ||||
利用68份表现优异及特异番茄资源,进行番茄杂交育种。 | 科管科 | 蔬菜所 | ||||
提交2个春油菜组合参加联合区试。 | 科管科 | 经作所 油菜试验站 | ||||
完善2个甜菜品种登记资料(DUS测试),完成1个甜菜新品种的登记。 | 科管科 | 科管科 甜菜试验站 | ||||
02 | 围绕粮食安全保障,加快推进小麦新品种选育和技术配套 | 完成“张春27”春小麦新品种的审定工作。 | 补齐完善资料,争取年内通过品种审定。 | 科管科 | 经作所 | |
开展“张春27”品种展示和良种扩繁。 | 建立200亩品种展示和良种扩繁基地,为明年示范推广提供3000亩的小麦良种。 | |||||
完善“张春27”品种栽培技术体系。 | 开展密度、施肥等试验研究,形成试验研究报告,为良种良法配套提供技术支持。 | |||||
开展小麦育种试验研究。 | 承担省西片水地春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完成试验记载,形成试验报告;开展小麦育种研究,对引进的74份冬、春小麦材料和往年选种圃材料全面考察,从中选优,进行品系鉴定与品比试验,为明年申请参加省区试提供依据。 | |||||
03 | 突出绿色发展支撑,促进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技术的完善 | 化肥农药减施技术研究。 | 开展甘肃河西灌区玉米/蚕豆间作体系氮肥、磷肥减施技术研究和北方小麦化肥定量减施共性技术研究,形成试验报告;开展酿酒葡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究,测定4种不同植保机械施药对叶蝉的防控效果,形成试验报告和项目年度总结。开展娃娃菜氮肥需肥规律试验研究,形成试验报告。 | 科管科 | 蔬菜所 | |
降低地膜残留技术研究。 | 以减少土壤地膜污染为目标,开展制种玉米适时揭膜技术试验,进行全生物降解膜筛选及应用技术试验研究,总结集成河西地区全生物降解膜应用技术规范1套,完成年度项目研究任务指标。 | 科管科 | 玉米所 | |||
玉米制种节本增效技术研究。 | 开展玉米制种施肥灌溉制度以及与社会化水肥托管相结合的技术模式试验示范;开展玉米制种基地土壤连作障碍修复技术研究,进一步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单一菌种对土壤连作障碍修复效果的影响评价,为今后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依据 | 科管科 | 生态所 | |||
新型肥料研发与试验示范。 | 开展生物炭和凹凸棒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研发生物炭类复合肥2种,并进行肥效试验示范;继续开展已研发的凹凸棒类玉米制种专用肥和土壤改良剂在玉米制种基地11个点位的定点监测试验示范。 | 科管科 | 生态所 土壤肥料工程研究中心 | |||
04 | 服务优势产业发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 建立成果转化试验示范基地,集成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示范规模达3万亩以上。 | 开展制种玉米亲本种子单粒播种技术试验示范,规模3500亩左右,生产的种子达到“双98”(纯度98%,发芽率98%)精品种子;开展制种玉米水肥一体化节本增效技术示范,规模1500亩左右,亩节本增效300元以上;开展制种玉米土壤连作障碍修复试验10亩。 | 科管科 | 玉米所 | |
按照与省农科院土肥所合作项目的年度示范任务要求,开展麦后复种绿肥(箭舌豌豆、毛苕子)的模式示范,规模400亩左右,推广绿肥复种、翻压改良土壤技术。 | 科管科 | 经作所 | 经费报账制 | |||
开展温室草莓新品种及新技术示范,规模30亩,引进10个新品种,配套生物药剂防治和熊蜂授粉技术。开展陇薯系列马铃薯中早熟品种引进筛选试验,确定适宜当地不同区域种植的品种。 | 科管科 | 蔬菜所 | ||||
开展甜菜节本增效技术示范,规模1.4万亩,配套种植模式、机械化栽培、良种应用、连作障碍修复等技术,将甜菜培育成沿山区特色产业,实现亩产甜菜6.0吨,含糖16.5%以上,亩均产值达2800元的目标。 | 科管科 | 科管科 甜菜试验站 | ||||
建设规模1000亩的杂交油菜“甘双1号”标准化技术示范基地。示范区平均亩产达250公斤以上。完成杂交油菜制种父本清理机的试验定型和知识产权申报。 | 科管科 | 经作所 油菜试验站 | ||||
开展冬油菜抗盐性材料鉴定和冬季绿肥还田试验示范。 | 科管科 | 生态所 | ||||
开展鹰嘴豆新品种示范。 | 示范展示“张鹰5号”等 6个鹰嘴豆品种,面积50亩。 | 科管科 | 种质所 | |||
开展制种玉米高活力种子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 承担完成省农牧厅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科技支撑项目——“制种玉米密植及高活力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年度工作任务。 | 科管科 | 玉米所 | |||
开展科技培训促进技术应用。 | 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网上专家讲解、现场指导等形式,特别是要注重应用新媒体,短视频等形式,拓展服务空间,培训企业技术人员、乡村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户1万人次以上,使受训人员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 院士站 | 5个研究所 | 院士站负责任务分解、组织协调和检查落实 | ||
05 | 加强人才团队建设,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与效能 | 加强研发团队建设。 | 按照人有所属,事无边界的原则,打破人员部门界限,专业技术人员在保证完成所属部门工作任务基础上,结合我院专业结构,以项目为单元进行人员再组合,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到项目研究中去。对近3年新参加工作的技术人员,确定专任导师,实行一对一的传帮带,确保各专业后继有人,形成稳定的研发团队。 | 科管科 | 5个研究所 | |
强化人才实践锻炼。 | 重点围绕蔬菜、中药材开展调研,梳理存在的关键技术难点和问题,结合实际谋划选题和确定技术路径,积极申报项目,开展试验研究,切实解决一些产业技术难题。提交蔬菜、中药材产业调研报告各1份,并通过院里组织的评审验收 | 科管科 | 蔬菜所 经作所 | 蔬菜产业 中药材产业 | ||
构建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 |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出成果与出人才相协调,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改选马制为赛马制,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完善人才评价办法,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 办公室 | 5各研究所 | |||
06 | 促进脱贫与振兴衔接,着力做好联系帮扶村工作 | 做好瞭马墩村(帮扶村)和陈寨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发展衔接。从产业入手,继续加强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扶持。 | 将制种玉米产业培育成为瞭马墩村的优势主导产业。农户人均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以上。 | 党委办 | 玉米所 种质所 | |
将制种玉米、设施蔬菜产业培育成为陈寨村的优势主导产业。农户人均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以上。 | 科管科 | 生态所 蔬菜所 | ||||
帮助解决联系村甘州区靖安乡新沟村工作中的困难问题。 | 按照市委办“关于市级领导县区乡村振兴工作及乡村振兴十二项行动和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的通知”要求,履行联系单位职责,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圆满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 蔬菜所 | 蔬菜所 | |||
完成相关部门下达的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团科技帮扶任务。 | 以科技特派团团长身份完成中组部等六部门下达给积石山县的油菜、马铃薯、肉牛牦牛、肉羊及食用菌等产业科技帮扶任务;以科技特派团成员身份完成下达给东乡县、临潭县、舟曲县等的科技帮扶任务。 | 科管科 | 经作所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