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 > 部门文件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具体措施
索引号
620700065/2022-00013
文号
市委发〔2021〕36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市教育局
公开形式
责任部门
生成日期
2021-11-18 16:55:00
是否有效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及《甘肃省教育厅等十四部门关于分解落实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的通知》精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结合我市教育实际,现就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制定如下具体措施。

一、健全劳动教育协同落实机制

1.强化党委政府领导责任。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劳动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切实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劳动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教育部门要明确负责劳动教育工作的内设机构,加强人员配备,确保劳动教育课时。发展改革部门要支持大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各类学校扩大劳动教育资源。财政部门要完善经费保障政策,加大劳动教育经费投入,支持改善劳动教育实施条件。农业农村、国资管理、文化旅游、体育等部门要推动所属单位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和服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参加公益性和服务型劳动。(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政府国资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游局、市体育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

2.发挥家庭基础作用。家长要当好孩子的“第一任劳动教育教师”,主动指导和督促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庭、社区劳动任务,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2项生活技能,了解1项生产技能,培养孩子生活自理意识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教育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让孩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收获快乐。鼓励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合作开发家庭劳动教育清单等方式,推动家庭劳动教育落地见效。(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妇联)

3.落实学校主导作用。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12年级每周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每学期设立并组织实施好劳动周,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高职院校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选树“陇原学生巧匠”,营造“劳动最光荣”的校园文化。(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4.发挥社会支持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政府国资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

二、分学段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1.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低年级要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指导学生学会日常生活自理、参与班级集体劳动、开展简单手工制作,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小学中高年级要围绕劳动习惯的养成,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指导学生参与家居清洁、校园保洁、社区环保、手工制作等劳动,学会和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劳动光荣。(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2.中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初中阶段要围绕职业启蒙,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家政学习、社区服务、职业体验、适当的校内外生产劳动等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勤劳俭朴的品质和职业意识,增强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普通高中要围绕丰富职业体验,以日常生活劳动、大型赛事服务、真实生产劳动体验、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等为主要内容,提高创意物化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增强职业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3.职业院校。职业院校要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围绕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以日常生活劳动、校内外公益服务劳动、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结合专业特点、运用专业技能、依托实习实训,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发挥劳模先进示范引领作用,培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坚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职业信念和“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观。(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总工会)

三、统筹配置劳动教育资源

1.设立校内劳动实践场所。每所中小学校至少建设1间劳动教室或工坊,每所职业院校至少建设1个校内劳动教育工坊。各类学校依据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目标,拓展设计主题多样的劳动实践场所,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辟种植养殖区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劳动体验。(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2.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根据劳动教育实际需求,充分利用我市主导产业基地,创建一批富有特色的劳动教育基地。依托玉米制种、中药材种植、绿色蔬菜、畜牧业等种养殖产业建设一批学农实践基地,依托工业企业建设一批学工实践基地,依托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旅游景区、街道社区等建设一批服务性劳动基地,丰富劳动实践教育形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科学性。创建一批不同类型的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开发校本教材、拓展活动载体、打造精品课程,带动提升劳动教育质量。(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民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林草局)

3.建立劳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面向社会广泛开放劳动教育实践资源,推动大中小学建立劳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多渠道引入社会力量,多途径拓展劳动实践场所,共建共享稳定的劳动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各类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及学生的实践操作、职业体验提供支持和服务。(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四、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逐步补充配齐劳动教育教师。加大劳动教育教师补充力度,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根据劳动教育需要,每年在教师招聘中为学校配备一定比例的专任教师。建立劳动课教师特聘制度,鼓励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劳动模范、乡村振兴带头人、陇原工匠等兼任劳动教育教师。有条件的县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大中小学提供劳动教育教学服务,缓解劳动教育师资不足问题。(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总工会)

2.加强劳动教育教师培养和培训。强化每一位教师参与劳动教育责任,增强意识、明确任务,与所教课程融合实施。推动大中小学建立师资交流共享机制,发挥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优势,承担普通学校劳动教育教学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将劳动教育纳入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大赛内容,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3.建立教师岗位考核制度。市县教育科研机构要配备劳动教育教研员。职业院校要设立劳动教育教研室,中小学要建立劳动教育学科教研组,有条件的学校设立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名誉教师岗位等。将劳动教育履职情况纳入教师职务评聘和教育教学考核内容。建立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完善工作绩效评价标准、职称评定办法,保障劳动课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

4.完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把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实践情况、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鼓励、支持县区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对学校劳动教育开课率、学生劳动实践组织、教学指导、保障措施等进行督查和指导。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室)

五、强化劳动教育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出台推进劳动教育的具体办法,明确实施劳动教育的机构和人员,统筹规划劳动教育的内容、途径、方式以及实践基地的建设与使用等,确保加强劳动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引导家长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让师生感受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2.健全投入机制。以县区为主加大政府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经费投入的统筹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健全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3.强化安全保障。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师生劳动安全教育,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及时排除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做到“劳动有方案,实施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加强劳动教育安全技能培训,建立劳动实践场地安全应急制度,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签订安全协议,明确各方责任,切实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具体措施》政策解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