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季度张掖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索引号
620700038/2020-00011
文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市统计局
公开形式
责任部门
生成日期
2020-04-27 15:12:11
是否有效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工业企业生产销售物流受限、商贸流通服务企业大面积停业、项目建设复工延迟,给全市经济发展带来明显冲击。面对疫情,市委市政府着力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快速制订应急处置预案,及时出台税收金融等优惠扶持政策,强化企业复工复产援助保障服务,有效遏制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企业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经济运行秩序加快恢复。

一、基本情况

一季度,实现生产总值91.75亿元,同比下降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12亿元,同比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7.47亿元,同比下降3.5%;第三产业增加值60.15亿元,同比下降3.1%。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7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96亿元,同比下降8.4%

二、经济运行特点

(一)农业生产开局良好。一季度,联网直报蔬菜面积4.25万亩,同比增加0.23万亩,增长5.77%,其中:日光温室3.35万亩,塑料大棚0.9万亩。蔬菜产量7.83万吨,同比增加0.47万吨,增长6.38%,个别县区增幅超过10%以上。猪、牛、羊存栏增长趋势明显,畜牧业出栏总体呈现数量增加,价格稳中有升趋势。根据一季度电讯季报初步上报情况,猪牛羊出栏分别增长3.49%7.6%8.56%。加大化肥、种子、农药、农膜等春耕物资储备调运力度,加强市场监管,确保农资总量充足、质量可靠。至目前,全市已储备调运化肥21.92万吨、农药261.62吨、农膜1.02万吨、各类种子7.66万吨,种子、化肥、地膜、农药等各类农资储备数量充足,春耕备耕生产有序开展。

(二)工业生产止跌回升。一季度,各级各相关部门制定疫情应急处置预案,督促企业落实防控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安全措施,加大企业产供销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调度保障服务,确保企业尽快复产复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比1-2月回升5.7个百分点。主要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积极因素:一是大中型企业支撑有力。国网张掖供电公司、滨河九粮酒业、镜铁山矿业、甘肃电投、大弓农化、瑞和祥、腾达西、山泥集团、西沟矿业、宏鑫矿业、金湾煤矿、锦世化工、银河集团等13户大中型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9个百分点。二是新入库企业拉动明显。2019年入库的22户企业(新建企业入库13户,小升规企业9户)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7.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9.7个百分点。三是部分行业增长较快。19个中类行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矿采选7个行业呈增长趋势,合计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9.6%;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5个行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10%。四是随着全市供暖住房面积的增加,全市热力供应面积比上年增加8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左右,带动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

(三)项目建设推进较快。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在G0611张掖至汶川国家高速公路项目、G312线张掖(甘州城区)过境段、甘州至临泽段、临泽过境段公路工程建设项目、S18张掖至肃南公路张掖至康乐段建设项目等交通类项目和甘肃张掖现代高科技智能化设施温室项目、临泽县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生态示范项目等基础设施及农业类项目和3月新增入库的40项项目的拉动下,投资增速由负转正。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74%,比1-2月提升13.65个百分点。其中:项目投资同比增长 18.52%,房地产投同比下降 38.28%。在项目投资中,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 26.52%500-5000万元项目投资同比下降 6.88%。从项目开工情况看:截止3月底,全市在库项目共215项,实际开工建设各类项目(不包括房地产项目)165项;其中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开工建设 89项,500-5000万元项目开工建设 76 项。实际开工建设项目中,第一产业开工建设项目28项,同比减少5项,完成投资同比增长93.88%。第二产业开工建设项目41项,同比减少7项,完成投资同比下降12.02 %;其中工业开工建设项目41项,同比减少7项,完成投资同比下降12.02%。第三产业开工建设项目96项,同比减少12项,完成投资同比增长4.02%

(四)市场流通逐步回暖。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影响,商业市场主体大面积停业、居民出行受限,城乡居民消费意愿无法得到有效释放,消费品市场下滑严重。随着3月初实体经济复工复产和市场流通秩序逐步恢复,全市商贸流通市场止滑回升。一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96亿元,同比下降8.4%。其中,按城乡划分:城镇市场实现社零总额33.2亿元,同比下降10.6%,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乡村市场实现社零总额9.76亿元,同比下降0.2%,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8.8个百分点。按行业结构划分:四大行业中,批发业完成销售额33.45亿元,同比下降0.9%;零售业完成销售额30.2亿元,同比下降5.7%;住宿业完成营业额0.5亿元,同比下降43.6%;餐饮业完成营业额2.76亿元,同比下降37.6%。按规模划分: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3亿元,同比增长0.4%,比1-2月提升8.9个百分点。占全市社零总额的比重为32.9%。限额以下社零总额为28.83亿元,同比下降12.2%,占全市社零总额的比重为67.1%。全市限上重点企业中,中石油累计增速下降23.9%,前进牧业累计增长115.5%,新乐超市累计增长8.8%

(五)服务行业受创较重。1-2月,全市55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完成营业收入2.62亿元,同比下降17.1%。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涉及的9个行业中除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5.6%,其余8个行业营业收入同比都呈现下降态势,尤其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房地产服务业(不包括房地产开发)四个行业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超过50%

(六)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一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44元,同比增长2.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9元,同比增长3.5%

(七)财政金融稳健运行。1-3月,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4亿元,同比增长3.6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4.34亿元,同比增长23.54%

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14.49亿元,同比增长13.24%;各项贷款余额663.07亿元,同比增长2.40%;存贷比81.41%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企稳回升基础薄弱。受疫情防控影响,工业生产大动脉生产要素交通运输不畅,致使企业生产原料供应及产品销售运输受阻,部分企业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未全面复产影响,存在原料供应不足、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导致部分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

(二)建筑业市场运行低迷。受项目建设复工延迟、投资增速放缓,房地产开发投资回落的影响,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明显下降。经初步汇总,一季度全市资质以内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63%,比上年同期回落10.37个百分点。

(三)商贸服务企业经营困难。疫情防控对住宿餐饮业冲击最明显,严控期的暂停营业和客流大减,复工复产初期,不能提供隔离餐位,无法正常营业,即使在全面复工复产放开后,企业面临的租金、人工、管理等方面成本的重压,使企业经营恢复期在短时间内难以弥补欠账。住宿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限上住宿业企业呈现发展后劲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对拉动全市消费品市场增长贡献较低。

(四)第三产业受疫情冲击较大。一季度,铁路、公路运输总周转量下降10%以上,航空运输总周转量下降40%以上。在批零住餐业中,批发业商品销售额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5.1个百分点;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7.2个百分点;住宿业营业额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55.2个百分点;餐饮业营业额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51.9个百分点。涉及营利性服务业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增速下降超过50%,非营利性服务业中从业人员工资增长缺少支撑因素,增长乏力。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企业生产要素保障服务。积极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一系列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的优惠政策,帮助企业解决劳动用工、原料调运、产品销售等困难和问题,强化要素保障服务,提高企业生产运营能力,促使企业满负荷正常生产。高度关注重点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难点问题,着力在降成本减费用上下功夫,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强企业运营新动能。

(二)强化项目建设进度扎实有序。项目建设是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源头和关键,必须进一步加大包抓项目的各项措施力度,做好项目招商落地、开工建设、建成投产、运营见效的保姆式跟踪服务,做好新建项目审批入库等工作的服务指导,确保新开工项目及早开工,增强投资增长后劲。

(三)强化商贸服务业生产活力。积极落实省、市出台的各项复工复产政策,减轻餐饮住宿企业生存压力,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灵活应对市场变化,采取政府补贴、企业让利的模式,发放消费券和打折卡,提振消费者消费信心。确保税费减免和社保费用延期缴纳等政策落实到位,通过积极提供信贷支持和帮助企业增加生产订单等系列化服务,促使企业逐步恢复生产活力。重视对住宿餐饮业大个体户“个转企”的工作,建立个体户动态监测库,督促每年能有一定数量的大个体通过“个转企”纳入限上统计。

(四)强化入库企业培育跟踪监测。切实加强已入库企业的培育壮大,特别是附加值高的智能产品制造企业,使其生产效益发挥有效推动力。相关部门一起加强对拟入库企业的监测和培育,加强小微企业上下游、产供销整体配套,切实提高小微企业整体效益,加强跟踪监测与指导服务,确保达规企业应入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