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0年农业重点产业工作安排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0-03-06 16:23 来源: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背景色:
 : 

张政办函〔2020〕1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及省属驻张有关单位: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面完成重点农业产业任务,对确保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现将2020年全市戈壁农业、循环农业、四个百万工程和六大特色产业年度工作安排印发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方案,强化保障措施,认真抓好落实。

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将工作任务落实情况分别于2020年6月底、12月底报告市政府办公室。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2月23日


2020年全市农作物种子产业重点工作安排

一、目标任务

按照“稳面积、强管理、保质量、创品牌、增效益”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河西国家级制种高地建设。全市农作物繁制种面积达到130万亩,其中玉米制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蔬菜、马铃薯、中药材、油菜、花卉等其它农作物繁制种面积达到30万亩左右。全市农作物种子产业效益达到75亿元以上,其中玉米制种产业效益50亿元,其它农作物繁制种产业效益25亿元。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进种子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升产品档次,扩大品牌效应;加快提升基地建设水平、技术装备水平、产业带动水平、监管服务水平,推动种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重点工作

(一)加快推进种子基地建设。优化种业结构,持续推进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蔬菜、油菜、马铃薯、中药材、花卉制种等富民乡村产业,全市新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基地15万亩,累计达到50万亩;新建国家区域性蔬菜、油菜、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多渠道整合筹措资金,加大基地建设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基地建设水平,拓展产业功能,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优先改善种子基地农田基础设施,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严格按照规定用途,加强玉米制种大县奖励资金落实和使用管理,优先安排奖励资金向玉米种子基地水肥一体化、耕地质量修复、单粒播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种子质量控制技术集成示范区建设倾斜,推动种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编制“十四五”种业发展规划和国家区域性蔬菜、马铃薯、油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规划,加大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项目争取力度,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快推进河西国家级制种高地建设。

(二)加强种子基地秩序监管。紧盯春播、苗期、秋收、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积极加强部门协作,全力开展种子基地监管工作。对机关农林牧场、边缘地带、乡镇交界区域等进行重点监管,对往年检查中有不良记录或被举报的企业和经营门店进行重点监管。全面检查种子经营门店种子标签标注和抽检种子质量;全面排查制种玉米播种前和苗期转基因成分、果穗成熟期品种真实性、收获后种子质量四项指标。严厉打击涉种违法行为,确保基地监管工作落实落细,持续维护国家级种子基地良好生产经营秩序。

(三)强化种子质量措施落实。全面推行种子质量全程监控,强化企业日常监管。在种子生产苗期、授粉期、收获期等环节,对玉米、蔬菜、油料等种子和马铃薯种薯田间质量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企业和制种农户严格落实种子生产技术规程,规范设置种子生产基地隔离区,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对质量控制措施落实不到位的(繁)制种田,依照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加强对企业种子质量的监督检验,严把种子质量监督检验关,严防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

(四)大力开展试验示范推广。认真组织实施种子质量提升技术攻关,积极开展以玉米种子亲本和杂交种子活力提升、水肥一体化、耕地质量修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控制技术集成研究;大力开展蔬菜、马铃薯、油菜、花卉等农作物繁制种提质增效综合技术试验研究。在国家级玉米种子核心基地,建立玉米制种质量控制技术集成示范点,累计示范面积2万亩以上,着力推动玉米种子产业高质量持续发展;在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立富民乡村产业示范点,累计示范面积1万亩以上,着力开展蔬菜、马铃薯、油菜繁制种提质增效综合技术示范推广工作,高效发挥种业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狠抓种业领域生产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聚焦种子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点,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各环节监督检查,全面消除安全隐患。加大安全生产培训宣传力度,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企业职工特别是企业负责人安全意识,督促企业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时排查整治安全隐患,确保种业领域重特大安全事故零发生。

(六)加大种子品牌建设力度。按照《全国杂交玉米种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张掖市)筹建规划》总体目标任务要求,扎实开展示范区建设工作。大力推进种子质量全程认证和贴标销售工作,实现“张掖玉米种子”贴标率达30%以上。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种子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创造性地开展种业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工作,在科技研发和节本增效上下功夫、出实招,不断提高张掖种子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积极开展蔬菜、花卉、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等种子品牌创建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种子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政府主管主抓、农业部门组织协调、涉农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监管职责,完善考评体系,把种子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建设河西国家级制种高地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县区、部门和领导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确定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严格考核,强力推进,建立定期工作督查和通报制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强化政策扶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财政资金投入,加大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扶持力度,鼓励种子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种子基地建设,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加大政府扶持、吸引社会投入等途径,加快建立完善农机服务、统防统治等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提高种子生产组织化程度。引导和扶持专业合作社购置玉米制种播种、去雄、收获大型机械,稳步提升“五化”基地建设水平。加大种子产业扶持力度,加快推进种子基地建设,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良性循环的农作物种子产业体系。发挥种子交易中心作用,提高政府对种子产业的掌控能力,解决种子生产企业融资难题,促进种子企业发展壮大和种子产业转型升级。

(三)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国家级种子基地管理办法,优化基地发展环境,确保基地持续健康发展。严厉打击涉种违法行为,确保种业秩序规范。加强种子工作队伍建设,确保种子产业监管有力。建立种子检验、质量追溯和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在质量检测、信息调度、基地监测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强化市场监管,健全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控制度,加强基地病虫害检验检疫,不断推进国家级制种基地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四)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为种子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对种子基地建设管理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微信、张掖头条等多种方式进行大力宣传报道,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强化种子产业宣传,提升张掖种子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全面总结监管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种子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着力营造种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2020年全市蔬菜产业重点工作安排

一、目标任务

按照打造百亿级绿色蔬菜产业体系目标,以建设标准化规模基地为主攻方向,以龙头企业和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发展为主导模式,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生产流通、科技支撑、质量监管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把蔬菜产业打造成我市农业主导产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带动全市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2020年,建成以供粤港澳大湾区为主的特色精细蔬菜基地5万亩,出口蔬菜基地10万亩,千亩以上规模化蔬菜基地20个,带动全市蔬菜规模达到83万亩以上。

二、重点工作

(一)稳定基地规模。按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的发展思路,修订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措施,稳定基地规模,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抓好金张掖夏菜和反季节蔬菜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全市蔬菜面积稳定在83万亩以上,其中金张掖夏菜生产基地69万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14万亩。建成以供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区域为主的特色精细蔬菜基地5万亩,面向东南亚、中亚为主的出口蔬菜基地10万亩

(二)培育经营主体。精准招引一批经营理念新、技术水平高、资金实力强、销售渠道广的蔬菜种植、营销企业,大力培育一批复盖农户广、带动能力强、诚信度高的蔬菜科技、加工、流通型企业,优先扶持发展一批联结本地蔬菜生产基地、促进蔬菜出口创汇的运储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发展集群,构建“龙头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良性发展格局。同时,加大本地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全面提升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数量和质量。

(三)主攻产销对接。支持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合作、订单生产、价格保护、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模式,加强与蔬菜种植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扶贫车间的合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促共生”的利益机制,打造全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紧密衔接的生产格局。支持引导小型蔬菜生产、加工、营销企业融入或并入大型蔬菜企业的加工、配送和销售等供应链管理体系,促进资源整合利用,实现抱团发展和低成本扩张。支持农民合作社组建从机耕机收、统防统治、种苗繁育、配方施肥、分拣包装、仓储保鲜、精深加工、冷链物流、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实现合理分工、互利共赢。

(四)创建名优品牌。持续加大“金张掖夏菜”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在全国的影响力。完善“金张掖”蔬菜产品“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县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商标品牌”培育体系和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以全市主栽蔬菜品种为重点,推广绿色化标准化综合技术规程,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规模化、优质化、特色化蔬菜。积极扩大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的认证规模,大幅度提高两个“三品一标”蔬菜面积和产品数量。2020年,全市申报“三品一标”蔬菜产品22个以上,每个县区创建蔬菜产业“三品一标”示范基地1个以上,使蔬菜“三品一标”认证年度增长8%以上。

(五)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市级蔬菜产业专家服务团的作用,建立院(校)地合作、院(校)企合作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聚焦新品种研发、栽培模式创新、品牌产品培育等关键环节,开展科研攻关、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加强优良品种引进筛选以及生产设施优化、绿色标准化生产栽培、产后商品化处理及加工等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加快蔬菜产业科技创新,加速成果的转化率、应用率和普及率,促进蔬菜产业整体竞争力和效益提升。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尽快出台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办法,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和党政“一把手”工程,列入领导班子考核体系,市、县区两级成立专门的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蔬菜产业发展推进工作,及时解决基地建设及产销对接中的重大问题,定期分析会商产销形势,统筹各方面力量和资源,齐抓共促、协同推进蔬菜产业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农业综合开发、一二三产业融合、现代农业设施、富民乡村产业等项目资金,建立地方财政扶持蔬菜发展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对服务蔬菜产业发展的各类新建专业市场、加工企业、冷链设施等项目建设用地优先安排、优先保障;依据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完善政策性保险,开发商业保险产品,扩大保险覆盖面,合理确定保险费率,降低产业发展风险。

(三)强化金融支持。建立政府、银行、担保公司沟通合作平台,增加担保基金规模,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针对蔬菜产业生产周期和经营特点,开发土地经营权、生产设施、仓储产品、应收账款、商标专利等进行抵押贷款的信贷产品,采取延长贷款期限、续贷提前审批、设立循环贷款、年审制贷款等方式,提高贷款审批发放效率,助力中小微企业成长发展。各县区财政对蔬菜生产经营主体的贷款给予贴息补助。

(四)营造社会氛围。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同中西亚、东南亚、粤港澳、京津沪等大城市、大市场的交流合作,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机制,搭建产销对接平台,设立蔬菜销售网点(档口),拓展蔬菜外销渠道。充分发挥“张交会”集信息交流、展示展销、投资洽谈、专题研讨于一体的交流平台作用,吸引招徕外地企业、客户参会交流、洽谈合作。积极组织本地蔬菜生产、加工、营销企业组团赴国内主要销售地举办产品推介会、展销会等多形式的蔬菜对外宣传推介活动,切实扩大“金张掖蔬菜”的知名度,让更多蔬菜产品走向全国、走出国门。

2020年全市牛产业重点工作安排

一、发展目标

2020年,全市牛饲养量达到90万头,出栏26万头,能繁母牛存栏28万头,人工种草面积达到146万亩,改造提升养殖场区50个以上,认定绿色产品3个、有机产品1个,牛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15亿元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构建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做好中国(张掖)区块链数字牧场大数据项目研发和落地工作,推进“一平台两中心”建设。率先在核心育种场、具备条件的骨干龙头企业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区块链数字牧场试点,初步搭建起“一平台两中心”基本框架。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纳入大数据管理平台的牛只不少于当年饲养量的10%。

(二)提升行业协会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牛产业协会的服务功能,建立行业合作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联结机制。筹备成立张掖市肉牛育种协会,加快肉牛育种工作进程。

(三)组建营销集团公司。组建营销集团公司,采取现代股份制企业机制运作。组织市域内肉牛、牛肉联合营销,统一营销,形成规模,同闯商海,共建品牌。

(四)稳步推进基础母牛扩繁增量。全市统一采购优质西门塔尔肉牛冻精,持续开展肉牛冻配改良,为肉牛扩繁增量奠定坚实基础,全市完成黄牛冻配改良19.25万头。

(五)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鼓励创建标准化示范场,以新建抓达标,老场抓改造为重点,大力推进牛产业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升级,改(扩)建肉牛养殖场区50个以上。

(六)加快张掖肉牛新品种选育。加快推进落实《张掖肉牛(甘牛)育种工作推进实施方案》确定的年度工作任务,扩大开放式育种范围,健全完善核心群、基础群和生产群三级育种体系。

(七)落实牛保险补贴政策。鼓励养殖场户积极参加牛只(肉牛、奶牛、牦牛)保险,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按照中央、省级出台的农业保险政策,落实牛保险补贴资金,做到应保尽保。

(八)多措并举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在金融供应链服务、联合养殖、品牌创建、精深加工、市场营销、养殖场区(户)产能提升改造等方面开展合作。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牛产业发展调研会议精神,继续着力破解祁连牧歌、万禾、玺峰等大型牛企金融难题。

(九)鼓励创建名优品牌。推行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和产品质量追溯,开展“三品一标”认定,全市认定绿色产品3个,有机产品1个。

(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策划举办赛牛会、推介会、展销会、烹饪赛等节会。组织市内企业积极参加行业顶级展销会。

(十一)着力促进绿色发展。大力推广循环农业模式,加快推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力争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8%以上。

(十二)切实提高安全水平。加强市县区兽医实验室和基层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省际间公路检查站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配备。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基础设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县区牛产业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切实发挥牵头抓总、统筹谋划作用。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做好协调配合,形成合力。适时召开牛产业发展推进会,择机开展推进计划落实情况督查。

(二)加大政策扶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支持张掖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若干政策措施》。对推进“张掖肉牛(甘牛)”品牌建设实施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个人及相关商标权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表彰。

(三)抓好项目建设。加大项目实施和争取力度,力争从国家和省级层面得到更多支持。

(四)创新机制模式。依托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探索推进“政府倡导+企业主导+院所指导”的牛产业发展新模式。

(五)强化服务能力。积极与科研院所对接,认真研究降成本、增效益的措施办法。制定牛产业实用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发挥牛产业协会作用,规范行业行为。



2020年全市百万亩优质牧草基地建设重点工作安排

一、目标任务

2020年,全市各类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到146万亩,其中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72万亩,新增5万亩;当年种植以青贮玉米、燕麦为主的一年生牧草74万亩。牧草良种化率达到90%以上,草产品加工能力达到60万吨,牧草良种扩繁面积达到1.2万亩,年产优质牧草种子1300吨,形成布局区域化、品种优良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格局。

二、重点工作

(一)着力抓好高产优质苜蓿规模化种植。积极整合各方力量,大胆创新种草模式,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效应,充分利用现有耕地、弃耕地和国有集体农林场等土地资源,依托高产优质苜蓿项目、粮改饲、退耕还草等项目,鼓励种养大户通过土地租赁、流转等方式,在规模种植户变化的情况下,保证新增规模种植户的更替,2020年,在完成好2019年高台县3000亩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基础上,确保完成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新增5万亩。持续扩大紫花苜蓿等多年生高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确保完成百万亩优质牧草基地建设目标任务。

(二)着力抓好以粮改饲为重点的青贮玉米推广。以粮改饲项目为引领,2020年,继续在甘州、高台实施好粮改饲项目,完成以青贮玉米为重点的粮改饲面积3万亩。积极争取临泽、山丹纳入粮改饲项目实施县,加大青贮玉米种植面积,提高种植效益,实施种养结合。通过粮改饲项目的实施引导养殖户种植青贮玉米,“以养定种、种养结合、草畜配套、草企结合”发展思路,立足“种、管、收、贮、用”等关键环节,以发展规模养殖为载体,以推广带穗玉米青贮为重点,重点推广豫青贮23、北农208、渝青玉3等品种,坚持以提高种养效益为目标,不断扩大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增加收储量,推动青贮玉米种植品种专用化、生产规模化、收储机械化,走规模种植、绿色发展、循环利用的农场化发展新路。

(三)着力实施好以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为重点的燕麦草种植工作。着力把山丹(包括山丹马场)、民乐打造成全程机械化燕麦草种植、收割、加工基地,重点推广甜燕一号、牧王、牧思乐、美达、海威等品种,实现以全程机械化促进大规模化生产,牧草质量标准达到进口草一、二级标准,能够替代进口草,销往奶牛养殖大省。实施好省畜牧兽医局批复国家投资1000万元的甘肃省山丹县饲用燕麦国家区域性饲草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加强督促指导,使项目县区和项目实施企业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建设和运营管理的有关规定,积极落实项目建设各项条件,以促成项目早日建成并发挥效益。

(四)着力推行种养结合,推动草牧业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导向,以建设百万亩优质牧草基地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业化发展的思路,采取兴建规模养殖场区,优先无偿配套划拨饲草基地,支持企业和农牧民充分利用现有弃耕地和国有集体农林场、低产田等资源,以养殖场(公司)+基地模式发展饲草基地,既保障养殖场饲料供应,又及时消纳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污,降低养殖成本。全市建成前进牧业、华瑞农业、万禾科技、祁连牧歌、高台共裕等“种养一体”的养殖企业28家,饲草面积达到20万亩。鼓励支持养殖企业、饲草加工企业,采取企业+农户模式,通过土地租赁、流转等方式,主攻亩收万斤草、种草千亩村优质牧草基地建设。

(五)着力抓好饲草营销和企业品牌创建。以饲草生产加工企业、养殖场、农机合作社为载体,以秸秆饲草化、饲草商品化、经营产业化为主要发展方向,利用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生态饲草料产品,提高科技含量和综合利用效率,以临泽泽牧、宏鑫,甘州旺农、鸿浩,山丹天泽,民乐希诺等企业为龙头,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饲草加工企业,实现秸秆饲料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商品化运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好任务落实。发展草产业对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推动农牧业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县区政府要把草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靠实工作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强化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统筹谋划,全力推进。

(二)落实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促进草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支持草产业发展。积极抢抓国家农牧民奖励补助政策和国家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的政策机遇,实施好高产优质苜蓿、粮改饲和退耕还草等项目,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扶持草产业发展资金。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投资草产业,加大对草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对草产业生产加工规模企业、专业合作社及种草大户给予资金扶持,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对草产业生产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及种草大户给予贷款支持,建立多元化投资格局。

(三)加大宣传培训,加强技术指导。加大对草产业发展的宣传引导力度,通过采取电视、报刊、网络、印发宣传资料、召开现场会、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对国家、省、市出台的有关草产业发展惠农政策、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工作部署、典型经验、成功模式和模范人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报道,全面宣传发展草产业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着力营造发展草产业的良好环境。广泛推广应用苜蓿全覆膜穴播、苜蓿条播、苜蓿、测土配方施肥、根瘤菌接种、灌溉施肥喷灌一体化、牧草机械化种植收获加工等现代化种草技术,使人工种草科技含量和种草规模效益日益凸显。

(四)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督促检查。从组织管理、保障措施、资金投入、任务完成、工作成效等方面实行绩效考核机制,把百万亩牧草种植基地任务列入县区政府目标责任书,市政府督查、农业、畜牧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进行全面考评,对在推进草产业发展中积极主动、成效显著的县区给予奖励并增加资金扶持力度,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到位的要通报批评,保证百万亩优质牧草基地建成并发挥效益。



2020年全市马铃薯产业重点工作安排

一、目标任务

以马铃薯主食化为方向,以规模化建设地基建设为主导,以补齐全产业链短板弱项为重点,全市种植马铃薯35万亩,生产鲜薯110万吨,建成原种生产基地1万亩,一级种薯生产基地6万亩,实现马铃薯种植脱毒种薯全覆盖;延伸产业链条,年生产薯条、薯片等马铃薯休闲食品1千吨以上,把马铃薯产业发展成为祁连山沿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

二、重点工作

(一)稳步扩大产业基地规模。支持种植大户、合作组织及种植企业流转土地,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对专供加工和出口原料的连片规模生产基地优先配套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等项目,配套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设施,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加大技术服务力度,在全市推广垄膜沟灌及膜下滴灌、脱毒种薯全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综合配套技术。建立100亩以上种植基地40个、1000亩基地15个,3000亩以上基地10个。

(二)完善脱毒种薯生产供应。大力扶持马铃薯种薯繁育企业,根据马铃薯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开展原种和一级种薯扩繁,加快脱毒种薯扩繁。通过规范化繁育,集约化生产,在民乐、山丹、高台等县沿山区域建立原种生产基地1万亩,一级种薯生产基地6万亩,通过技术培训和质量认定,实现种薯标准化生产、规范化贮藏、市场化供应,形成比较完善的脱毒种薯生产、供应体系,确保实现商品马铃薯脱毒种薯全覆盖。配置完善相应的检测仪器设备,制定工作运行机制,安排专项种薯质量检测经费,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市马铃薯种薯质量检测和市场监管体系,确保生产用种安全合格。

(三)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以高质量的脱毒种薯推广应用为重点,以集成综合农技、农艺农机技术为支撑,以马铃薯机械化推广补贴政策为助推器,通过修订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立新品种脱毒种薯示范点,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农户应用优质脱毒种薯的自觉性;通过农田整理改造、配套水利设施、改善道路运输条件、建设储藏设施、购置农机具,改善基本生产条件,不断提高生产水平。

(四)加快主食化产品开发。鼓励现有科研单位、院校及科技人员开展马铃薯主食化产品研发,鼓励龙头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建立技术依托,实现产学研结合。发挥马铃薯产业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有重点的布局建设主食化食品加工项目,使马铃薯产品加工由以淀粉为主向馒头、面条、休闲食品等主粮化产品发展,要积极加强国内、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引进高新技术设备,加快主食化产品开发步伐。

(五)提升技术服务能力。依托我市科研机构、骨干企业,联合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市县联动的马铃薯产业专家服务体系,指导马铃薯种植技术、加工、新产品开发、质量监测追溯等方面的研究、引进和示范推广;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力度。结合生产实际,马铃薯主产乡村科技入户率达到100%,重点产区马铃薯种植户每户每年接受1次以上集中培训。培养马铃薯生产技术骨干30名,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带头人等各类实用技术人才1000人(次)以上。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各县区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增强对马铃薯产业发展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明确工作责任,逐级分解任务,落实具体措施,重点产区要制定2020年度马铃薯产业发展计划,并抓好落实,相关部门要加大政策引导、项目申报、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加快补齐发展短板,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二)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完善产业投融资机制,着力拓宽产业发展投融资渠道,努力建立政府投资引导、企业自主投入、民间投资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模式。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搭建融资平台。重点产区要结合实际制定马铃薯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对标准化规模基地建设、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重点企业给予必要的扶持,帮助破解瓶颈制约因素,在建设马铃薯产加销一体化、提升区域竞争力,带动马铃薯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上持续用力。

(三)加强舆论引导。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引领作用,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及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全方位宣传和展示我市马铃薯比较优势,坚定做优做强马铃薯产业的信心。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组团参加省内外各种马铃薯及其主食化产品展销会、推介会,大力宣传我市良好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发展基础、优质产品,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引强入张、借力发展、借梯登高,为推动我市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020年全市中药材产业重点工作安排

一、发展目标

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标准化种植率达到45%以上,建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5万亩;加快现有加工企业改造升级,中药材加工率达到40%以上;构建中药材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立药材追溯体系;有效运营“西部药都”交易市场,加快推进销售网点和电子商务发展,把中药材产业发展成为区域性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

二、重点工作

(一)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

1.稳步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稳定10万亩板蓝根、10万亩黄芪主栽品种的种植,扩大当归种植面积到8万亩左右。全市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45万亩。积极开展优质高效栽培模式、水肥一体化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示范推广,有针对性的开展种植标准化集成技术研究。全年建立1000亩以上种植基地40个、5000亩基地5个,10000亩以上基地2个,标准化种植率达到45%。

2.加快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以中药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经营大户为载体,通过政策支持、技术指导、品种选育,建设优质稳定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5万亩。以民乐县为主,规划建设种质资源示范园区,开展中药材品种引进及选育、种子种苗繁育、野生品种驯化、中药材种植模式等试验示范研究。

3.狠抓品牌创建。围绕主导优势品种,创建一批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合作社品牌,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巩固扩大“中国板蓝根之乡”的品牌影响力,启动民乐板蓝根原产地地理标志和道地药材认证程序。支持企业开展GAP、GMP、GSP认证,年内启动2个绿色中药材产品,1个有机中药材产品的认证程序。

(二)加快市场主体培育

1.壮大龙头企业。支持河西制药厂改建扩建,扩大消纳本地药材的能力。扶持现有加工企业扩大规模,提质增效。进一步优化招商环境,引进1-2户科技实力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中药材企业在张掖建立种植加工基地。规范切片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支持家庭作坊式饮片加工散户改进技术、改善条件,积极申请GMP认证或向GMP认证企业靠拢。

2.引导发展新型经营主体。鼓励返乡回乡人员创业,领办创办产业基地和加工营销企业。引导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建立完善的标准化生产体系,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土地流转,促进中药材产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企业化运作。

3.推动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发展模式。发展订单生产、股份合作,引导本地中药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农户与佛慈、河西制药等龙头企业建立产销对接长效机制,促进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融合发展、产业良性发展。

(三)完善市场流通体系

1.推进“西部药都”专业市场建设。增强“西部药都”市场运营活力,形成较为完善的中药材交易区、仓储区,建成区域内的质量检测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市场信息中心。办好中国(甘肃)中医药博览会民乐分会,精心组织筹办季节性、小规模、有特色的中药材种植现场参观考察、交流洽谈会,扩大药博会实际效果。

2.完善现代物流交易体系。加强流通网络建设,主动与全国各大型药材集散地联系对接,大力发展药材经纪人队伍,鼓励支持本地药商走出去,在全国主要中药材交易市场增设销售网点(档口),积极发展电商销售平台,不断拓宽药材流通渠道。

(四)加强中药材质量安全管理

1.构建质量标准体系。对已经发布的孜然、板蓝根、甘草、生地、黄芩、黄芪、麻黄、柴胡等8个无公害技术规程进行修订完善,研究制定当归、党参、枸杞、甜叶菊、肉苁蓉、防风等药材生产技术规程、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标准、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技术规程,构建主导优势中药材全产业链生产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体系。

2.完善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机制。建立市、县(区)、乡(镇)三级质量检验监测体系,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通过整合现有检验检测资源和技术力量,加强中药材质量检验公共服务平台和中医药企业质量检测能力建设,探索建立企业与药品检验机构质量共检机制。

3.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引导种植基地、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健全完善地产中药材购销台账和索证索票制度,实现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全过程的产品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

(五)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

1.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依托我市科研机构、骨干企业,联合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组建张掖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指导专家委员会,加强种植技术、中药材加工、新产品开发、质量追溯等方面的研究、引进和示范推广。

2.加强人才技能培训。结合生产实际,积极开展重点县区专业技术人员和药农培训,组织安排市、县、乡农技干部外出进行专业化学习,培养中药材技术骨干30名;培训各类实用技术人才1000人(次)以上。

3.完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加强中药材生产各环节需要的配套机械研制、引进,集成应用中药材全程机械作业技术,培育发展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社进行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开展高效便捷的农机作业服务。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重点产区要把中药材产业发展列为重点项目,研究制定发展计划和扶持办法,加强领导,细化措施。加大政策引导、项目申报、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信息服务、科技队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做好土地、交通、水力、电力等方面工作,加快补齐发展短板。

(二)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和拓宽产业发展投融资渠道,努力建立政府投资引导、企业自主投入、民间投资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搭建融资平台。积极争取将张掖板蓝根等重点中药材种植纳入全省政策保险范围,探索合作社、种植户容易接受、操作简便、赔付效果明显的保险新模式,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落实好中医药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和科研单位引进繁育中药材新品种、建设标准化基地、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引进人才和技术、培育品牌。

(三)加强宣传引导。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大众媒体、新型媒体,全方位宣传和展示我市中医药产品特色和比较优势。要全力组织筹办中医药博览会“西部药都”分会,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组团参加省内外各种中药材展销会、推介会,大力宣传我市良好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发展基础、优质产品,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2020年全市食用菌产业重点工作安排

一、目标任务

坚持以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统领,按照“市场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政府扶持”的原则,着力构建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方式集约化、菌种生产标准化、产品加工精细化、生产销售一体化的食用菌产业格局,确保全年食用菌产量达到7.4万吨。

二、重点工作

(一)推进园区建设,做大产业基地。围绕“四园一带”产业布局,强化园区辐射带动能力,加大生产设施改造升级力度,推进食用菌标准化规模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以姬菇、香菇为主的民乐六坝滩食用菌产业园,以海鲜菇、杏鲍菇为主的甘州神沙窝滩和巴吉滩食用菌产业园,以双孢菇、香菇为主的山丹寒旱区食用菌产业园,以双孢菇工厂化生产为主的临泽扎尔墩滩食用菌产业园,带动形成沿祁连山浅山区贫困群众参与发展的食用菌扶贫产业带。完善神农珍稀菇业、怡泉新禾等重点项目一期工程,实现满负荷生产,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力争早日建成投产,提高全市食用菌生产能力。

(二)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带动能力。通过加大招商引资、盘活土地资源、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生产发展等方式,进一步集成配套政策措施,抓住发达地区受资源环境等因素制约产业发展需要转移的有利时机,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投入食用菌产业的积极性,引进承接一批食用菌优势企业,依托成熟的管理、技术、市场优势,推进规模化生产。培育壮大贯党、紫家寨、神农菇业、鸿泽、怡泉新禾等食用菌骨干企业,全力打造一批产业主导作用突出、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经济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群体,助推全市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

(三)强化产销对接,拓宽市场份额。加快食用菌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步伐,配套建设仓储保鲜、冷链物流、速冻产品、质量检测和电子商务市场,通过分级包装,线上线下销售,形成市场聚集效应,共同打造张掖食用菌品牌,培育形成一支张掖食用菌专业化营销队伍,确保主导产品产得出、卖得好、效益高,实现以销促产。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和经营主体,进行订单生产、组团发展,借助龙头企业外销优势,拓展销售市场,扶持建设国内大中城市直销档口、口岸仓储设施和境外销售网点,推动张掖食用菌在国内外销售市场取得新的突破,不断提升张掖优质农产品市场份额。

(四)加强技术指导,提高服务水平。市、县区加快设立食用菌产业专门工作机构,确定专门人员、拨付专项经费,修订完善产业规划,做好菌种管理、生产服务、市场开发、项目申报和食用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等工作,加强食用菌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建立从生产、采收、收购、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的质量安全控制监管链条,提高食用菌质量安全水平。充分发挥河西学院菌物保护利用祁连山国家公园重点实验室作用,发掘和保护祁连山丰富的菌物资源,加快提升食用菌母种、原种的研发能力,选育适合张掖气候特点的食用菌栽培品种,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菌种生产的质量水平,力争实现每个产业园区有1-2个本土化主栽品种。

(五)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循环发展。以食用菌产业为纽带,将种植业、养殖业有机衔接,按照规模匹配、适度超前的原则,在原有食用菌栽培基质厂和有机肥生产厂的基础上,加快培育生物有机肥和栽培基质生产加工企业,通过秸秆粪便的基料化和菌渣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建立以菌业为物质利用转化中心的“种、养、菌”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力争2020年新建年产3000万袋的食用菌栽培种生产厂1家,年产2.5万吨双孢菇发料厂2家,年产量5万吨菌渣有机肥料加工厂3家,使优质菌棒统供率和菌渣循环利用率达到100%,实现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和产业模式的生态化,促进种、养、菌产业融合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职责。各县区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将食用菌产业作为全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区域特色产业来抓,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担负起牵头抓总、统筹协调责任;分管负责人要认真研究解决产业发展问题,及时掌握工作进展。相关部门要从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出发,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形成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合力。

(二)加大支持力度,增强发展后劲。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市级财政要拿出专项资金予以扶持,财政性资金重点支持菌棒(培养料)生产、菌种扩繁、加工销售、废弃物利用等关键环节。各县区要积极出台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通过贷款担保贴息、应急周转、以奖代补、用地优惠等方式,支持建设食用菌生产设施、冷链物流设施和外销档口,扩大市场占有率。

(三)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发展质量。坚持从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入手,加快食用菌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按照技术先进实用、符合市场需求的要求,加强与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建立食用菌生产技术、加工、包装、储藏(保鲜)、运输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严格投入品的管理,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治技术,加强对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的全过程检测管理。抓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食用菌专家服务团职能,下派技术骨干包企业、包乡村开展技术培训指导,为企业和菇农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标准化配套服务,推进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进程。

(四)加大招商引资,突出龙头引领。“张交会”“农博会”“农交会”等一系列节会为载体,继续“走出去、请进来”,通过节会招商、定向招商等形式,广泛与国内外食用菌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接触,力争在资金、技术、项目、人才引进上取得新进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向国家和省上有关部门争取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对现有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增强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力争在生产规模、市场开拓、品牌培育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五)强化技能培训,提供人才支撑。实施人才兴菌战略,在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培养的同时,针对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进一步完善、优化人才使用环境,建立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食用菌产业技术人才体系。加强企业及合作社食用菌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已有人才的职业技能提升培养。充分发挥河西学院食用菌工程实验室的技术优势,加强科研攻关和技术本土化的集成与创新,发挥我市乡村振兴食用菌产业专家服务团和基层农技人员和企业技术骨干在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方面的优势,注重在一线开展各类技术培训、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撑。


2020年全市小杂粮产业重点工作安排

一、目标任务

坚持以绿色有机为方向,以“独一份”“好中优”为引领,注重品牌创建和质量提升,有序扩大小杂粮种植面积。全市发展小杂粮13万亩,新建藜麦加工生产线1—2条,改扩建现有小杂粮加工或特色杂粮食品生产线2—3条,培育带动能力突出的特色小杂粮生产、加工企业或合作组织等经营主体6家,培育电子商务网店12家,培训农民3000人。

二、重点工作

(一)建设标准化规模生产基地。各县区要因地制宜,规划建设集中连片主导产区,合理确定主导品种及规模,大力推行“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的骨干带动,订单市场销售模式。全市种植小杂粮13万亩,其中谷子4万亩,豆类3万亩,藜麦1万亩,其他5万亩。积极开展高效节水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示范推广,有针对性的开展种植标准化集成技术研究。全年建立200亩以上种植基地20个、500亩以上基地10个,1000亩以上基地3个,规模种植率达到60%。

(二)扶持发展经营主体。注重推进和培育骨干企业,依托企业优势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拓市场,鼓励返乡回乡人员领办经营主体,带动当地优势小杂粮扩规模、增效益。支持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选优配强合作社带头人,打造一批小杂粮产业联合体,与小农户、家庭农场建立基地共建、资源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小杂粮加工企业升级改造,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推进杂粮杂豆分等分级与精深加工,开发营养健康、药食同源的功能性产品,努力提高加工品质和品位,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三)加强产销对接。加强与大城市、大市场的沟通协作,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逐步实现订单生产,以销定产,促进产业良性发展。以两个“三品一标”为抓手,积极申报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全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商标品牌,靠质量品牌开拓市场。在继续办好“张交会”的基础上,组织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展销活动,寻求与外贸企业“联姻”,逐步形成稳定的外贸出口渠道,不断提高产品自营出口比重。大力发展电商销售,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要依托自身品牌,开设网络旗舰店、专卖店,开展网络零售、网上订货和洽谈签约等扩大市场销售份额。

(四)加强技术指导与培训。充分发挥以相关部门、龙头企业为主体,乡镇为支撑,村组为基础,农民技术人员为骨干的技术服务体系,以及科技特派员的作用,指导推广地膜穴播栽培、全程机械化栽培、测土配肥、品质检测、病虫害防治等配套技术,提高杂粮杂豆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水平,提高产量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市场分析研判、及时发布小杂粮供需信息,认真组织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按照学用一致的原则,以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种植基地、科技示范点和农民合作社生产现场为培训基地,不断提升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五)落实农业保险政策。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能保尽保、愿保必保”的原则,稳步推进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降费”,小杂粮“一县一(多)品”特色保险,落实保费补贴资金,有效防范小杂粮产业风险。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按照县域实际情况,制定本县区发展的工作计划,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并加强检查督导和组织协调责任单位要落实工作专责,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推动小杂粮产业健康发展。

(二)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和拓宽产业发展投融资渠道,努力建立政府投资引导、企业自主投入、民间投资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为小杂粮产业发展搭建融资平台。支持企业和科研单位引进繁育小杂粮新品种、建设标准化基地、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引进人才技术、培育特色品牌。

(三)加强宣传引导。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及节庆活动,全方位宣传和展示我市小杂粮产品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组团参加省内外各种展销会、推介会,大力宣传我市良好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发展基础、优质产品,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2020年全市特色林果产业重点工作安排

一、目标任务

坚持把生态建设与发展绿色富民产业相融合,积极争取重点生态项目支持,按照适地适树、发挥优势、集中连片、稳步推进的原则,新建以优质梨、枸杞、杏、文冠果、油用牡丹等为主的特色林果基地3万亩,建设特色林果采摘园5个以上,实施提质增效5万亩,打造集新技术、新品种、绿色(有机)栽培于一体的高标准综合示范点5个以上,不断拓展基地规模,提升基地建设和果品质量;引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争创知名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强科技支撑,壮大科技服务力量,健全完善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全力打造黑河沿岸优势林果产业带和沿山冷凉区特色林果产业片。

二、重点工作

(一)建设高标准基地。张掖市特色林果产业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大力度推进,初步形成了以枣、梨、葡萄、杏、枸杞、文冠果、油用牡丹等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带。截止2019年底,累计建成500亩以上集中连片特色林果基地118处,全市特色林果种植总面积达50万亩,其中:500亩以上1000亩以下集中连片基地65处,1000亩以上集中连片基地53处。2020年,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坚持把特色林果产业发展作为促农增收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高标准基地建设,计划新增种植面积3万亩,建设500亩以上集中连片基地10个以上、采摘园5个以上;大力开展以幼园早果早丰、挂果园优质高产、老果园复壮稳产为重点的提质增效行动,实施提质增效5万亩,着力打造集新技术、新品种、绿色(有机)栽培于一体的高标准综合示范点5个以上,着力推进特色林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二)培育新型主体。按照国家经济林发展扶优、扶强要求,紧抓“企业龙头”关键,积极引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内联千家万户、外接国内外市场的优势,带动家庭农场、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与社会资本做大做强,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基础、林业科研院所为支撑的现代特色林果产业化联合体,进而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

(三)搭建产销平台。我市特色林果种植多数为散户,全市50亩以上500亩以下的种植点达217处,面积小且地点分散,果品主要通过农民经纪人从农户中收购、批发销售,难以保证产销的结合和顺畅,搭建合理的特色林果产销对接平台成为我市特色林果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坚持以“张交会”为产销对接重要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全面打造由“做得好”向“卖得好”转变的特色林果产品营销平台,增强线上销售、线下体验互动,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实现产销对接,提升经营效益,从而让我市特色林果产品更好的走向大众市场。

(四)深化品牌建设。在现有品牌的基础上引导各地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树立品牌意识,加强质量管理,增加科技投入,积极争创知名品牌,提高竞争实力。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林产品和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鼓励申报名特优经济林地理标志,提高社会知名度。整合同一区域、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牌,集中打造优势品牌群,增强品牌效力。

(五)强化科技支撑。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结合国内外林果业发展趋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林果产品品质和发展出口欧盟高标准特色林果基地为目标,积极引进市场竞争力强、果品品质好、经济效益高的新品种,大力推广特色林果栽培新技术,严格落实绿色、有机栽培管理措施,全面促进特色林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特色林果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按照提高县一级、充实镇一级、扩大村一级的目标要求,逐步扩大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为特色林果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大力开展农村林果实用人才培训,通过市上抓调控、县上抓基地、镇上抓专业村和合作社、村上和合作社抓中心示范户、示范户带动果农的培训服务模式,扩大培训服务的实际成效,不断壮大农村乡土林果人才队伍,健全完善林果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从全市生态建设和绿色生态富民产业现状看,特色林果产业既是林业建设的短板,也是促农增收的短项。各县区要统一思想认识,把加快特色林果产业发展,特别是集约化发展,作为调优结构的重点、促农增收的着力点,切实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发力,协同推进。要强化特色林果产业发展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进一步明确工作机构和人员,实行项目负责制,明确责任,落实到人,细化目标任务,规定完成时限,实行跟踪问效,形成层层狠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细化分解任务,靠实工作责任。要及早组织开展外业核查,选择栽培种植适宜区,选好改造提升低产园区,选准优势产业突破口,将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相关乡镇、村社,落实好造林地块,抓紧组织编制作业设计,制定各项配套措施,明确时限和进度要求,严格按批复后的设计施工。要抓紧联系调运苗木,把好苗木质量关,同步组织开展土地平整等工作,紧抓春造有利时机,加快建设进度,严把质量关,确保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三)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扶持。要进一步完善特色林果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坚持把特色林果产业培育发展与乡村振兴示范建设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把林业重点工程实施和绿色富民产业发展相结合,围绕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等建设,将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基地建设统筹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不分林种树种、不限比例、不分所有制,同等享受工程建设补助政策。同时,积极协调农商银行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先满足农户发展林业信贷需求。引导金融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投入林果建设,支持发展林果产业的主体申报林业贴息贷款项目,争取财政贴息资金,促进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健康发展。

(四)强化技术服务,提升建设质量。按照“因地制宜、双向选择”的原则,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结合林业科研院所服务,以项目为载体,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打造绿色有机示范基地为目标,深入开展林业科普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培育特色产业,提升建设质量,为林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切实解决林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2020年全市花卉产业重点工作安排

一、目标任务

按照“做强花卉制种业、做深花卉加工业、做靓旅游观光业”的发展思路,着力推进现代花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质量效益。花卉品种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显著增强,先进实用配套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产业结构和布局更趋合理,市场流通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实现花卉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区域化、服务专业化。2020年,全市花卉面积达到3.7万亩,其中,制种花卉2万亩,加工花卉1万亩,观赏花卉0.7万亩。

二、重点工作

(一)优化产业布局,做强特色基地。围绕“两园两带三基地”产业布局,在甘州区巴吉滩农产品产业园重点打造蝴蝶兰、红掌、凤梨、大花蕙兰等“出口欧盟高标准园艺作物产业园”;在民乐县六坝现代农业园区重点打造集兰花室外栽培示范、品种收集、趣味栽培、热带兰花衍生产品制作体验于一体的“文德兰花卉产业园”。在张民公路和张肃公路沿线,建设两个“百里花海景观示范带”,提升城市品位,带动乡村旅游。在甘州区上秦、新墩,山丹县清泉等乡镇发展“优质花卉苗木基地”;在甘州区石岗墩、临泽县小屯、民乐县洪水等乡镇发展万寿菊等“色素深加工花卉基地”;在高台县巷道、新坝、合黎、骆驼城,甘州区沙井、乌江、甘浚等乡镇发展“特色花卉制种基地”。

(二)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转型。把引进龙头企业作为带动花卉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采取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企业招商方式,着力引进一批经营理念新、技术水平高、资金实力强、销售渠道广的大企业,发展壮大一批种植、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定向委托、以奖代补和基础设施配套等多种政策工具,加大对花卉生产加工销售专业合作社、产销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支持,扶优扶强,协同发展,全面提升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数量和质量。依托龙头企业成熟的管理、技术、市场优势,推进花卉产业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全市花卉产业快速发展。

(三)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在积极发展传统特色花卉生产的同时,坚持适销对路、适地适花,不断更新品种,提高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发展花卉精深加工,瞄准健康养生、美容养颜等新兴潜力市场,开发以花卉产品为原料的工艺、食品、化妆、医疗、保健品等,鼓励对花卉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发展花卉相关产业,支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产业领域,鼓励提升多元化的花卉休闲产业,打造“醉美227线”“戈壁花海”“弱水花海”“浪漫花海”“百花谷”油菜花节”等景点和节会,提升城市品位,带动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四)培育花卉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充分发挥“张交会”交流平台作用,吸引外地企业、客户参会交流、洽谈合作。积极组织本地企业参加园艺博览会、花卉产品推介会、展销会等推广活动,将张掖特色花卉制种优势、深加工花卉品质优势、百里花海景观优势宣传出去,切实扩大“张掖花卉”的知名度。精心筹办“一带一路”生态农业国际园艺大会暨现代丝路寒旱农业高端论坛,进一步提升“张掖花卉”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加快建设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支持现代花卉生产企业注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和技术,加强花卉产品的包装、品牌设计与售后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职责。各县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花卉产业发展。重点产区要研究制定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专人负责,抓好推进落实;相关部门要从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出发,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形成推动花卉产业发展的合力。

(二)加大政策扶持,增强发展后劲。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和完善花卉产业推进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对花卉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技术研发等重点环节予以扶持;支持花卉优良品种繁育示范基地、交易市场、物流配送、信息平台等产业基础建设;制定花卉企业在土地、税收和出口退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花卉品种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创建、龙头企业发展、现代产业园区建设。

(三)执行生产标准,提升质量效益。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花卉产品质量,提升产品品质。加快张掖花卉产业由传统低端型向名贵高端型转变。按照技术先进实用、符合市场需求的要求,加强与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强化源头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检测,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搞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和花农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标准化配套服务,推进花卉标准化生产进程。

(四)加大招商引资,突出龙头引领。“张交会”“国际园艺大会”“农博会”等系列节会为载体,通过节会招商、定向招商等形式,广泛与国内外花卉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接触,力争在资金、技术、项目、人才引进上取得新进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向国家和省上有关部门争取花卉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对现有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增强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力争在生产规模、市场开拓、品牌培育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五)强化科技支撑,加大科技培训。针对花卉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点、薄弱点进行技术攻关,整合各类资源,组建专业技术团队,面向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和技术,使我市丰富的花卉种质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强花卉从业人员培训,提升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强化花卉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逐步实行持证上岗。


2020年全市戈壁农业重点工作安排

一、目标任务

按照“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稳步推进”的发展思路,坚持规模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方向,集成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设施轻简化、病虫绿色防控等系列先进技术,加快推进10个戈壁农业千亩示范园区建设,形成加速农业生产活动园区化、企业化、循环化和产业化,着力把戈壁农业打造成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新优势。2020年,全市发展戈壁农业2.7万亩。

二、重点工作

(一)推进标准化规模生产基地建设。以千亩戈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主导,全力抓好海升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园一期完善、二期建设和3×20万平方米现代智能温室、国电投现代智能温室、神农菇业二期、出口欧盟高标准园艺作物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发挥效益。对已建成的戈壁农业示范园区,督促生产经营主体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实现满负荷生产。积极推广应用设施轻简化、物联网自动控制、水肥一体化等先进适用新技术、新设备,进一步提升园区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益。加大对耕地周边的荒滩地、沙化地、盐碱地适度开发改良力度,科学选择适生优质林果品种,在甘州区明永滩、高台县合黎镇等地发展梨、设施葡萄等戈壁优质林果生产基地,突显地域特色,拓展戈壁农业外延。

(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带动能力。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戈壁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招商方式,大力引进资金实力强、技术力量雄厚的大企业参与戈壁农业建设。按照市政府出台的《张掖市盘活土地资源支持戈壁农业和龙头企业发展扶持办法》《“金张掖夏菜”出口贸易扶持办法》和《支持冷链物流企业发展行动计划奖补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投入戈壁农业的积极性。对参与建设全市10个戈壁农业千亩示范园区的经营主体,各县区政府及市直相关部门要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项目推进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良好运行。

(三)抓好戈壁农业主导产品产销对接。积极引导戈壁农业龙头企业和经营主体发展订单生产,紧盯粤港澳、京津沪、中西亚、东南亚等国内外大城市、大市场,积极开展绿色有机蔬菜、食用菌、果品等农产品产销对接,争取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确保主导产品产得出、卖得好、效益高。鼓励龙头企业与经营主体联合生产、组团发展,借助龙头企业外销优势,拓展销售市场。用好戈壁农业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冷链物流和分级分拣、包装配运等配套设施建设。有计划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各类展销推介活动,全方位开拓销售渠道。依托张掖怡亚通、望家欢等供应链公司,大力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努力提高电商营销能力。

(四)加大戈壁农业品牌创建工作力度。增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做响戈壁农业品牌。引导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加大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和宣传力度,突出戈壁农产品“安全、绿色、优质、健康”的特点和优势,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力争全市新创建市场信誉度好、知名度高的绿色有机果蔬菌产品品牌3个以上。依托新疆霍尔果斯、广西凭祥等口岸,利用各类农产品推介展销平台,做大品牌效应,积极培育外向型戈壁农业基地和产品品牌,通过名优特品牌抢占大市场、带动大销售、促进大发展。

(五)提高先进实用技术指导服务能力。加强与甘肃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河西学院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建立院(校)地合作、院(校)企合作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聚焦新品种研发、栽培模式创新、品牌产品培育等关键环节,开展科研攻关、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市、县区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要选派专业技术力量到戈壁农业示范园区驻点开展技术服务,负责技术措施落实,全面推广应用现代农业高效生产集成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促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为戈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政府及市直相关部门要围绕戈壁农业年度建设目标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完善工作机制,协调推动重大项目的实施。各县区要因地制宜制定推进戈壁农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意见,明确重点建设内容及具体推进措施,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戈壁农业建设,形成政府引导、部门主抓、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二)加大政策支持。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市、县财政要拿出一定资金扶持戈壁农业发展,采取定向补助、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重点从用地划拨、设施建造、种苗菌种繁育、基质生产、高效节水、科技研发、销售流通、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探索建立戈壁农业发展政策性保险机制,对参与戈壁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给予保费补贴,有效化解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逐步实现戈壁设施农业保险全覆盖。

(三)强化金融扶持。突出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提高经营主体贷款担保服务能力。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拓展土地经营权、农业设施抵押贷款等适合戈壁农业发展的新型金融产品覆盖范围,提高土地、房产、林权、知识产权等抵质押率,扩大信贷投放规模。依托省、市、县金控、农担等担保公司,为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创新融资模式,解决经营主体融资难题。

(四)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渠道,加大对戈壁农业建设成效的宣传力度,通过学习交流、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宣传报道戈壁农业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激发社会各方面参与戈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切实为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借助农博会、兰洽会、张交会等节会活动,积极推介展示我市戈壁农业的发展成果,不断提升戈壁农业影响力及产品知名度。


2020年全市循环农业重点工作安排

一、目标任务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以项目推动为载体,以科技支撑为保障,着力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推进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农业发展方式,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实现循环农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速1个百分点,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市地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3%以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50%以上,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65%以上,休闲农业营业收入增速达到6.5%以上,沼气产量增速达到6%以上。

二、重点工作

(一)以构建产业链为重点,大力推广循环农业主导模式。围绕“减量化、再利用”的要求,按照“做精蔬菜产业、做强畜牧产业、做大食用菌产业,完善配套产业”总体思路,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利用为重点,沿山地区重点推广以农作物秸秆生产饲料、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秸秆粪便加工食用菌基料、菌渣生产饲料、废弃菌料生产有机肥为主的“种-养-菌”三元双向循环模式。在平川灌区重点推进以农作物秸秆生产饲料发展畜禽养殖、畜禽粪污加工有机肥还田为主的“种-养-加”循环模式和以农作物秸秆或畜禽粪污生产沼气或生物天然气、沼渣沼液加工有机肥还田的“种-养-沼”循环模式。形成种养沼、种养加、种养菌循环产业链,由产业小循环带动区域内大循环,实现资源动起来、污染减下来、效益提起来、环境美起来。

(二)以再利用为方向,促进废旧农膜回收与尾菜处理。加强源头防控,以禁止使用超薄膜、推广使用降解膜和回收利用废旧膜为重点,扶持加工利用企业,培育回收市场主体,调动农民回收积极性,完善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加强新技术试验示范和废旧地膜捡拾机械研发推广,探索完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回收保证金制度,靠实地膜回收责任,完善长效回收机制。以蔬菜基地、冷库周边、农贸市场主营门店为重点,扶持尾菜处理利用企业推进尾菜肥料化、饲料化利用等无害化处理进程,探索尾菜处理运营机制,加大尾菜清运回收加工处理力度,提升尾菜处理利用率。

(三)以资源化为主导,推动畜禽养殖废弃物及秸秆循环利用。以甘州区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实施为契机,探索构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机制,试点开展畜禽粪污处理全产业链建设。重点整治小规模场区和散养户粪污,引导向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集中,提升对污染源的可控程度。以粪污肥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为主导,加强畜禽规模养殖场规范管理,督促其按时限要求建立粪污处理配套设施并正常运行,提高粪污综合利用率。全面落实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属地管理责任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大力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严防造成环境污染和疫病传播。培育秸秆产业化经营主体,围绕田间地头打包、集中收贮、配方使用等重点环节,推广秸秆青贮、黄贮、微贮为主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四)以耕地质量提升为目标,强化面源治理与污染管控。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动农药减量增效,实现统防统治覆盖率和绿色防控覆盖率分别达到40%和30%,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市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80万亩以上,配方肥使用面积达到180万亩以上,化肥施用总量减少到30万吨以下,肥料利用率提高到40%。积极争取扩大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落实耕地质量环境类别划定和土壤污染安全利用与管控任务,努力提升耕地质量水平。

(五)以产品认证为支撑,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落实农产品质量合格证制度为契机,持续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认定认证,规范标识使用,增强“三品一标”产品的市场信誉,全市新认证农产品40个以上。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健全完善标准体系,以标准化规模化种养基地建设推动标准化生产,培植30个以上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围绕金张掖夏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市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320万亩以上。

(六)以品牌建设为引领,推进农产品产销衔接。整合产业链,共享价值链,扶持企业采取分级包装、冷链配送为重点,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实现错季生产、错季销售,提高农产品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依托“兰洽会”“张交会”等平台加大市场营销,打造“甘州肉牛”“金张掖夏菜”“张掖玉米种子”等区域品牌,“金花寨小米”“民乐紫皮大蒜”等产品品牌,不断扩大产品知名度,与国内销售市场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依托霍尔果斯、凭祥口岸出口渠道,实施农产品“西出东扩”战略,推动我市优质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积极探索推进农产品线上销售,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七)以补短板强弱项为导向,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加快海升二期、神农菇业二期、甘州区方正沼气等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年内建成投产。以“十四五”规划制定为契机,紧盯国家产业政策,不断优化循环农业项目库,主动作为,争取一批项目列入国家扶持范围。已经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特别是重大带动性项目,进一步落实项目建设主体责任,抓紧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早日开工建设,切实把项目建成带动循环农业全面发展的样板工程。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要强化对循环农业产业推进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制定年度推进方案,组织专门力量,确定专门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全面推进循环农业工作,在任务上再靠实、在措施上再加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年度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健全推进机制。各县区要按照《张掖市生态产业发展绩效考核办法》的要求,建立循环农业项目台账,每月30日之前,上报本县区循环农业建设项目投资额度、形象进度等信息,每季度最后一个月月底前分析总结本季度循环农业推进措施、经验做法、存在问题等,形成分析报告上报市农业农村局,市上将不定期开展督导检查。

(三)加强技术创新。加大现有循环农业主导模式和成熟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强技术科研创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档次,满足中高端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网络作用,以基层农技人员和规模经营主体为重点,分级分类开展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培训,提高技术的覆盖面和到位率。

(四)用足用活各项政策。各县区政府要准确把握国家、省市发展循环农业的各项政策,用足用好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制定符合本县区发展循环农业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循环农业开发和建设,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投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