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其他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办理 >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结果
赵福堂、齐明、别鑫、安玉锋:
“关于强化肉牛良种繁育推动牛产业提质增效的提案”(第016号)收悉,感谢对我市肉牛产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现将提案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张掖市着眼打造“百亿级肉牛产业集群”,举全市之力,集各方资源,高位推进肉牛繁育、屠宰加工、市场建设、品牌创建、科技创新,加快全产业链开发,推动产业扩量、提质、延链、增效,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饲养规模稳步扩大。接续出台“牛规划”“牛政策”,强化资金扶持、项目建设、招商投入、技术服务,不断扩大产业规模。2024年全市牛存栏71.04万头、出栏37.42万头,生产规模居全省第3位,产业饲养产值达34.5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31%。二是生产格局已经形成。加快产业区域化、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全面形成以标准化养殖基地(园区、企业)为引领、规模养殖场(小区、合作社)为重点、家庭经营为基础的梯度养殖格局。累计培育肉牛产业万头大镇30个、千头村188个,建成万头场5个、千头场48个、百头场479个,肉牛养殖户达4.86万户,甘州、临泽、高台黑河沿岸灌区为主的肉牛优势产业带存栏量占全市的80%以上。三是良繁体系逐步完善。全面推广普及“五良”养殖技术,创建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1个,建成肉牛冻配改良点243个,年均改良肉牛25万头,良种率达96%以上;开展“河西牛”育种攻关,组建育种场14个,选育育种群6000多头、核心群母牛1500多头、种公牛60头。四是加工水平稳步提升。坚持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培育扶持肉牛屠宰及精深加工企业,推动闲置屠宰厂盘活复产。全市肉牛屠宰加工企业达到11家,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60万头。2024年屠宰加工6.7万头,屠宰加工率达到18.06%、比上年度提高2个百分点。五是品牌创建成效明显。持续在品牌打造上做足功夫,“张掖肉牛”被评选为“甘味”十大区域公用品牌,纳入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张掖牛肉”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取得这些成就基础在肉牛良种繁育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市不断从政策引导、项目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撑等方面对肉牛育种、冻精管理和冻配站点建设等关键环节进行强化。
一、结合国家层面政策支持与规划部署,积极实施种业振兴与遗传改良计划
自农业农村部提出持续实施《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以来,我市继续强化肉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育种技术攻关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优质种源供应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围绕打造奶肉牛“两个双百亿级”产业体系,大力扶持优势种业企业发展,着力以前进牧业为龙头打造奶业集群,以祁连牧歌为龙头打造肉牛产业集群,以万禾、玺峰、共裕、盛隆为核心打造肉牛繁育产业集群,支持高台林峰申报国家核心育种场,不断推进品种培育、品种改良和品质提升。 此外,组织育种场选送优秀种公牛连续参加了5届全国种公牛拍卖会,获得 “18月龄体重冠军奖”“18月龄体型冠军奖”“体型外貌评分银牛奖”和最高成交价达30万元/头的佳绩,体现了我们的种公牛在生长发育和体型标准上的优势,累计售出种公牛90多头,销往河南、新疆等省区,在全国种公牛拍卖会中树立了品牌,其奖项不仅彰显了核心场的科研实力,也为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
配合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牛专业委员会专家组,对新发现的肃南牦牛遗传资源完成了现场核验鉴定工作,并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通过,于2023年6月12日正式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目录》,成为第22个国家牛遗传资源。采购优质牦牛种公牛36头,成立肃南县牦牛繁育中心1处,建成“肃南牦牛”资源保护和良种繁育基地2处,每年完成牦牛复壮提纯1.2万头。
二、通过联合攻关推进河西牛品种培育,育种进入新阶段
我市将河西牛育种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来抓,加强与国家和省上对接汇报,积极争取肉牛增量提质、粮改饲、丝路寒旱农业等项目资金,累计向上争取近3000万资金用于河西牛育种,同时,市财政从牛产业专项资金中,每年扶持150万元用于河西牛新品种选育工作。成立工作专班,并确定专人联系包抓,制定工作清单,建立由科研院所主抓技术攻关、推广单位试验测定、繁育场户广泛参与的“产学研+育繁推”为一体的联合育种模式,组建育种群、优选核心群、培育种公牛,通过世代选育,开展性能测定、选种选留、资料整理、冻精检测等工作,形成了品种审定全套资料,于2024年8月首次向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提交品种审定申请。
2025年,为切实做好河西牛新品种培育工作,支撑和引领全市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对河西牛的初次评审意见,结合工作实际,针对问题迎难而上,制定了河西牛育种工作实施方案(2025—2027年)。深化联合育种攻关,通过市政府批复同意北京联育肉牛育种公司继续指导河西牛育种工作,持续开展选配选育、性能测定、基因组选择、推广应用等工作,深入挖掘河西牛种质特性,争取到2027年,完成河西牛群体遗传结构研究、生长性状候选基因挖掘、基因组选择体系构建、多组学技术解析关键性状、饲料转化率试验测定、胴体及肉质性状测定及后裔测定等试验研究和测定工作,进一步完善档案资料,再次申请品种审定。目前,已与甘肃农业大学、兰州畜牧兽医研究所、甘肃省家畜繁育管理站签订了合作研究、冻精制作协议,完成试验前期服务、物资采购和试验方案制定等工作,开始试验牛只跟踪生长性能测定和血液、瘤胃液、乳液等样品采集工作。
三、严格把关,统一引进高品质肉牛冻精
冻精作为提高肉牛生产水平的遗传资源,为不断提高肉牛生产水平,近年来,积极整合专项资金进行全市统一采购,按实际需求分配到各县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组建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团队,经市内需求调查、冻精溯源考察、专家评审论证等环节,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程序,以竞争性磋商的形式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采购。2022年争取全市能繁母牛冻配所需冻精采购补助资金275万元,2024年统筹整合2023年市级牛产业专项资金150万元、2024年市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肉牛冻精补助资金370万元和2024年省级肉牛良种补贴项目资金278万元,合计798万元,按照政府采购程序,确保中标的企业为前期需求调研中养殖场户推荐的企业范围内,中标冻精所对应种公牛也在前期考察入围种公牛范围内,有效保障肉牛的种群优势。经后裔追踪调查和高效繁育试验示范结果显示,采购冻精符合各县区养殖场(户)需求,改良效果好,得到各方认可。
2025年继续争取省级良种补贴项目资金(肉牛冻精)和市级牛产业专项资金共407.68万元,统一采购冻精,推进肉牛品种改良工作。目前已委托第三方公司开展冻精需求调研、种公牛视频考察和实地考察等工作。准备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采购。
另一方面,为推进河西牛育种进程,2025年计划选择一批河西牛公牛送省家畜繁育管理站进站经过适应性调教后制作冻精开展中试推广和适应性试验研究。目前已完成专家论证、采购咨询、合作磋商等前期工作,进入协议实施阶段。
四、强化技术队伍,建设标准化冻配站点
(一)推广优质种公牛冻精。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肉牛良种补贴项目,统筹专项资金,集中采购国家肉牛遗传评估中心公布的《中国肉用及乳肉兼用种公牛遗传评估概要》中CBI(育种值)≧125的种公牛冻精,对生产群母牛进行授配。将冻配站点纳入畜牧业扶持项目,对达标站点给予设备更新补贴。甘州区依托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张掖综合试验站在全区范围内挂牌建成20个“张掖肉牛标准化授配示范点”,作为全区肉牛冻配改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项目支持和日常监督管理,推广冻配技术操作流程、强化站点基础设施与人员管理、完善数据管理与追溯体系、加强卫生防疫与生物安全、建立监督与激励机制、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管理。
(二)制定行业技术规程。确保母牛发情鉴定、输精时间、器械消毒等环节,严格按标准操作。液氮罐定期维护,及时补充液氮,冻精储存温度稳定在(-196℃)。冻精运输使用专用容器,避免剧烈振动和温度波动,运输过程全程监控。推广深部输精技术,配备专用输精枪和消毒设备,减少生殖道感染风险。严格技术质量控制,定期检测冻精活力(≥35%)、有效精子数(≥1000万/剂),淘汰不合格冻精。建立配种成功率跟踪机制(目标受胎率≥70%),分析失败原因并改进。
(三)明确站点建设标准。加强技术人员资质管理,要求技术人员具备畜牧兽医专业背景并通过冻配技术考核,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冻配站点按功能区划分为冻精储存室(配备双备份液氮罐)、消毒室、操作室、档案室。配备显微镜、恒温水浴箱、消毒柜等基础设备,有条件的站点配置B超妊娠诊断仪。通过举办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和繁育技术技能大赛和最美冻配员评选活动等方式不断引导更新繁育技术知识、提高配种技术操作水平。
(四)完善数据追溯体系。市家畜繁育改良工作站争取实施了省列项目《肉牛精细化饲养管理数字云平台开发与应用》项目,获资金支持40万元,在张掖肉牛繁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发了线上智慧系统模块,开展了全市首届最美冻配员评比活动,进一步推广使用张掖肉牛APP,实现配种记录实时上传、云端存储;同时建立养殖户数据库,记录母牛系谱、冻精来源、配种时间、妊娠检测结果。对产犊性能(初生重、日增重)进行跟踪,评估冻精改良效果。
(五)加强卫生防疫与生物安全。操作环节消毒。配种前对母牛外阴部清洗消毒,使用一次性输精套管,器械高温高压灭菌。站点每周至少进行2次环境消毒,配备专用消毒池、紫外线灯。落实疫病防控措施,要求配种母牛提供口蹄疫、布病检测报告,阳性牛禁止配种。对流产、死胎病例及时采样送检,防范垂直传播疾病。
(六)建立监督与激励机制。畜牧主管部门每季度抽查站点(冻精储存条件、操作规范、档案完整性)。通过年度考核评级(A/B/C级),C级站点限期整改或取消资质。配种站点推行“配种服务协议”,明确受胎率保障条款,未达标提供免费补配。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聚焦拓展现代农业发展“六个空间”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把“河西牛”品种培育认定,作为现代畜禽种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遵从育种科学规律,优化育种组织和技术体系,聘请权威专家指导,夯实选配选育、性能测定、系谱登记、遗传评估等工作,加快现代育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深入挖掘河西牛种质特性,加大选育成果推广应用,攻克技术难点,解决育种痛点,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一)强化组织保障。进一步强化育种组织体系和技术体系。建立北京联育肉牛育种公司技术指导、市畜牧兽医局组织落实,市直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县区农业农村局分级包抓的工作机制。与甘肃农业大学、兰州畜牧兽医研究所、甘肃省家畜繁育管理站签订合作协议。形成“专家领衔指导+省内科研院校技术依托+市县主管部门主抓落实”的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统筹协调各方技术力量集中攻关。
(二)加大支持资金的争取力度。继续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和支持力度,每年努力向上争取资金1000万元,市财政每年再稳定支持500万元,保障育种各项工作顺利推进、落地见效,确保品种申报审定如期完成和顺利通过。加强宣传培训。通过参加肉牛种业会议、全国种公牛拍卖会、品牌宣传推介会等各种形式,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合作,加强肉牛育种工作宣传引导,提高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发挥各级畜牧技术推广、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和龙头企业技术力量,多层次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配种站点肉牛种业从业人员能力和素质。将长期致力于肉牛育种的技术人员纳入人才计划,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今后,我们继续关注国家政策投资动向,争取项目资金,强化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动牛产业提质增效,促进我市百亿级牛产业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肉牛产业发展。感谢对我市肉牛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同时希望继续关注我市肉牛产业的发展,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