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日期:2025-03-05
2024年,全市全面贯彻落实一揽子稳经济政策,建立完善促进建筑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大力争取项目资金,全力推动建筑业发展,全市建筑业市场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一、运行情况
2024年,全市在库资质内建筑业企业372户,比上年增加7户,完成建筑业产值113.36亿元,同比增长9.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各县区建筑业企业总体生产情况良好,建筑业产值均呈增长态势。
(一)承建领域不断拓展。建筑业企业生产领域由房屋市政领域向技术含量高、利润空间大的领域拓展。民乐县大堵麻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项目、甘肃张掖平山湖综合能源基地引水工程项目、临泽县梨园河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山丹县山丹河河道治理工程等一些水利项目持续推进,土木工程建筑业产值同比增长44.3%,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33.3%提高到43.9%;甘肃泰聚泽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甘肃拓建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带动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领域产值增长较快。
(二)承揽工程能力增强。全市有303家建筑业企业完成三级资质换领二级资质工作,3家企业取得一级总承包资质,新增12家施工总承包资质企业,本地企业承接项目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建筑业企业直接从建设单位承揽工程完成产值112.08亿元,同比增长9.3%,占全部建筑业总产值的98.8%,是建筑工程主要承包方式。
(三)建筑工程支撑有力。从构成情况看,全市建筑业市场总体形成以建筑工程为主、安装工程和其他工程为补充的结构。建筑工程完成产值102.03亿元,占建筑业总产值的90.0%,同比增长12.5%;安装工程产值6.02亿元,占建筑业总产值的5.3%,同比下降46.9%;其他产值5.32亿元,占建筑业总产值的4.7%,同比增长199.6%。
(四)省外产值比重提高。2024年,本地建筑业企业抢抓机遇,积极开拓新疆、青海、内蒙等外省业务,抢占市场份额,在省外完成总产值2.76亿元,同比增长171.9%,占全部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0%提高到2.4%,拉动全部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7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
(一)签订合同额有所下降。2024年,全市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187.94亿元,同比下降0.4%,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97.98亿元,同比下降3.1%;上年结转合同额89.96亿元,同比增长2.8%。
(二)招投标项目规模缩减。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市内企业中标552项,较上年增加84项,中标金额125.72亿元,比上年减少10.64亿元。本地建筑企业资质等级低,中标项目基本为中小型项目,户均招投标项目规模较小,市内企业户均中标金额0.23亿元,较市外企业(户均0.39亿元)少0.16亿元。
(三)企业生产力释放不足。从生产经营情况看,全市372家资质内建筑业企业中,有工作量的企业286家,占建筑业企业总数的79.8%,没有工作量或零产值的企业75家,占建筑业企业总数的20.2%。当前全市投资特别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处于下行趋势,以房建资质为主的建筑业企业产值有所收缩。加之当前投资增长仍依赖于新能源项目,本地建筑企业因资质不高、承建领域狭窄无法参与此类项目,致使建筑业企业生产能力尚未充分释放。
(四)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据企业生产经营景气调查显示,全市372家建筑业企业中,156家调查企业中认为本季度盈利比上季度减少,占调查企业的41.9%;181家调查企业认为资金周转紧张,占调查企业的48.6%。从人员结构看,工程技术人员占建筑业企业期末人数比重由上年的19.2%下降到16.6%。建筑企业经营效益的下滑,既有人工、资金、建材、物流等营业成本快速上升的原因,也有建筑业企业实力弱、等级偏低的因素。
三、相关建议
(一)强化政策支持,扶持企业发展。全面落实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组合政策,加大对本地建筑业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激发企业创新创造和发展潜力。指导企业适应国家建设投资方向转换,充分利用甘肃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进一步深化政银企合作,为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指导企业提升在低碳、绿色、新能源领域的施工能力,加快技术装备升级,加快进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含量高的工程领域及装配式建筑等建筑工业化市场。
(二)搭建发展平台,提升承接能力。针对新能源、抽水蓄能、招商引资工业企业等建设项目,积极搭建建筑企业与投资业主、央企(国企)与本地中小企业合作共赢平台,借助优势企业培育建筑产业新的增长点。引导各县区在兰张三四线、北部大通道等大型项目建设中推荐本地企业承揽专业工程分包作业,切实提升本地产值份额。
(三)优化项目谋划,提高生产效率。紧盯“两新”政策机遇,积极谋划条件成熟的项目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债资金支持,多举措、多渠道解决项目资金问题,加强部门协作联动,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难点堵点,推进在建项目快实施、拟建项目早落地。
(四)促进转型发展,扩充人才队伍。完善建筑业技能鉴定体系,充分调动企业和广大建筑工人的积极性。定期组织行业技术比武,开展建筑行业“建筑工匠”评比,培育懂技术善管理的技术骨干。鼓励施工企业招用有技能专长的建筑工人,不断扩大自有工人队伍,促进建筑工人向技术工人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