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改革开放四十年张掖市社会经济发展综述

来源:张掖市统计局日期:2018-09-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揭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篇章。四十年来,张掖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积极扩大开放,张掖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张掖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征程。

一、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张掖市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总量跨跃式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过四十年发展,已打破农业一头沉、工业基础薄弱、三产业滞后的经济发展状况,初步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经济格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

(一)抓改革促发展,国民经济跨跃增长

1978-2017年,张掖市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生产总值由2.52亿元增加为404.14亿元,增长160.4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9.2%。人均GDP由257元上升到32944元,增长128.2倍,年均增长13.3%(现价增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按照调优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张掖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 48.4:19.8:31.8调整为2017年的25.03:24.11:50.86,一产业下降23.37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4.31个百分点,三产业上升19.06个百分点。

(二)农业生产基础地位更加牢固,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张掖是传统农业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1956年,以小麦平均亩产188公斤的生产水平成为全国9个小麦高产县之一,1986年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基地。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的改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逐年提高,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步入正规化发展轨道,农业生产力快速提高,农村由全面贫困发展到解决温饱,乃至全面实现小康,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可喜景象。1978年—2017年,张掖市农业增加值由1.22亿元增加为101.16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5.49%,农、林、牧结构由72:1:18调整为74.5:1.2:24.3,畜牧业比重提高了6.3个百分点。农作物播种面积由228.95万亩增加为433.44万亩,粮食总产量由4.44亿公斤增加为13.76亿公斤,年均增长2.94%。使粮食生产基地和养殖基地的基础地位越加牢固,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产品保障供给,调节和提高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三)工业生产规模发展壮大,支撑带动作用逐渐强劲

在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挖掘资源优势,提高工业生产力,提升产品附加值等一系列发展方针的深入实施下,工业强市战略稳步推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建国之初,张掖地方工业相当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从事小五金、面粉、煤炭等生产,经过不断发展,地方工业有了长足发展,已经形成以电力、冶金、化工、医药、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轻工原料加工等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工业企业由1978年的385户发展到2017年的1691户,工业生产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张掖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1978年—1999年,张掖市独立核算工业增加值由0.32亿元增加为7.69亿元,年均增长14.2%。2000年—201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由13亿元增加为55.69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2.7%。工业发展以抓企业、提效益、扩规模为目标,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导向,工业基础不断得到加强,规模逐渐壮大,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四)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社会服务能力大为增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生产、生活的服务需求明显扩大,张掖市第三产业开始崛起并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呈现出交通运输邮政、批发零售及餐饮住宿等传统重点行业发展良好,信息传输、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与商务居民服务、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业成为新亮点的发展新格局。2017年张掖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05.5亿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256.9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3.8%,比GDP年均增速高4.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31.8%提升到2017的50.86%,提高19.06个百分点,产业发展更加协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对各类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一些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和壮大,一批现代化的超市、专营店、星级酒店、快餐店等投入运营,网络销售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以甘州区为中心,辐射其它五县、河西地区乃至省内外的市场网络体系。截止2017年底,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3.1亿元,比1978年增长134.2倍,年均增长13.4%。

(五)投资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初期,张掖市投资规模逐年扩大,投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形成了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投资体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延伸拓宽,张掖市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总量连上新的台阶。特别是“十五”以来,张掖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强抓三大机遇,实施三大战略,营造一个环境,加快张掖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积极争取立项,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实施“引强入张”战略,对内全力启动社会民间投资,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把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加快发展的重要措施,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投资建设呈现出高歌猛进的态势。1978年,张掖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0.22亿元,到“七五”末突破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4.3%;“八五”末,全社会投资规模达到5.78亿元,年均增39.6%,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九五”末,全社会投资规模达到18.39亿元,比“八五”期末翻了两番,年均增长26.0%,是投资总量扩张效益较好的时期;“十二五”末,投资总量达到312.8亿元,年均增长19.9%,成为投资为社会经济出效益出成果最明显的时期。至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45.59亿元,比1978年增长1116.3倍,年均增长19.7%。

二、国民经济发展焕发活力,政府群众增收实现双赢

(一)财政收支保持较快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不断深入,张掖市按照国家关于财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财政体制改革由1978年开始先后实行了“收支挂钩、增收分成”、“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和“总额分成”;1985年至1987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1988年至1993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一定五年“的财政管理体制,到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管理体制,经历了四次大的改革变迁,进一步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打破了旧思想的束缚,改革比较深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78年—2017年,全市财政收入由0.28亿元增加为59.1亿元,增长211倍,年均增长14.7%,较经济增长快5.5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由0.18亿元增加为30.94亿元,增长172倍,年均增长14.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1994年的1.14亿元,增加为2017年的26.32亿元,增长23.1倍,年均增长14.6%。人均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28元增加为2017年的4808元,年均增长14.1%。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壮大,为全市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财政支出由1978年的0.62亿元增加为2017年的183.1亿元,增长295.3倍,年均增长15.7%。

(二)城乡人民得到实惠较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张掖市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扩大就业政策的逐步落实,以及消费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收支持续增长,消费结构明显优化,由原来满足基本生活保障的物质消费向重质量、上层次、保健康的精神享受转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2000年—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541元增加为23309元,增长5.13倍,年均增长10.1%;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由3797元增加为20541元,增长5.41倍,年均增长10.4%。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35.6%下降为2017年的30.32%,下降5.28个百分点。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67元,增加为2017年的67974元,年均增长12.6%。

近年来,张掖市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以农民增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上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大力实施产业富民和劳务输出战略,农民得到了较多实惠,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78年—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元增加为12612元,增长94.8倍,年均增长12.4%。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由1990年的500元增加为11281元,增长22.6倍,年均增长12.2%;恩格尔系数由55.9%下降为34.02%,下降21.88个百分点。

(三)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民生保障不断改善

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为张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抓经济、促和谐,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确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民生保障得到有效改善。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强化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协调发展、结构比较合理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发展,义务教育全面展开,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2017年张掖市各级学校在校学生数达到20.46万人,比1978年减少4.74万人,下降18.8%。其中高等学校在校人数达到9.13万人,比1978年增加9.09万人,增长228倍。

——卫生医疗保障条件明显改善。已形成覆盖全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救治和紧急救援指挥体系,每万人拥有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72张和83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2.67倍和3.9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建立,2017年农民参合率达到99.66%。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2017年,全市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农民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加大,参加人数达到136.17万人,完成基金征缴32.82亿元。全社会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达9.1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72亿元。

总之,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张掖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状况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新的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站在张掖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认真总结过去的工作经验,从新的视野对张掖的特色和禀赋、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等市情特征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定位。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全领域,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生态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可以说张掖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更加明确,只要全市上下进一步理清思路,科学制订规划,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有序推进,就一定能够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实现强市富民新的跨越。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