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张掖地方史志办公室日期:2025-04-30
第五章 农垦
第三节 国营农牧场(二)
国营宝瓶河牧场
(一)机构沿革
1952年,甘肃省军区移交地方为玉门石油管理局副食生产基地,先后隶属酒泉、张掖、肃南等专、县食品公司;1957年,甘肃省畜牧厅投资7万元,购进部分牲畜,牧场收归省畜牧厅;1958年6月划分为“国营托勒第一羊场”和“国营托勒牛场”。不久,国营托勒牛场改名“国营肃南牛场”;1959年元月,经甘、青两省边界协议,将原青海管辖的皇城与肃南县管辖的托勒对换,肃南牛场遂迁往皇城;1960年春,中共肃南县委决定将羊、牛场合并,定名“国营宝瓶河牧场”;1961年,牧场移交省农垦局领导,更名“甘肃省国营宝瓶河牧场”;1974年,牧场由张掖地区农垦局接管,更名为“甘肃省张掖地区国营宝瓶河牧场”。1981年,农垦体制变动,改属省农垦总公司;1984年改名“甘肃省国营宝瓶河牧场”。至1995年,场内除党委、团委外,行政机构设:办公室、计财科、审计科、供应科、保卫科、职工代表会委员会办公室,辖属一、二、三队和学校、医院。全场总人口504人,其中:干部54人,工人227人,家属223人。
(二)自然条件
宝瓶河牧场位于东经99°56′~110°11′,北纬38°12′~38°25′之间,祁连山中部主脉东北甘、青两省交界处,南、北、东三面为黑河环绕,西与西北为青海省祁连县,西北面与肃南县康乐区和寺大隆林场接壤。东南至西北长约26公里,东西宽约7~12公里,总面积33.0493万亩,其中:耕地1500亩,草场18.2751万亩,天然林地6.4294万亩,居民点用地410亩,道路用地524亩,水域778亩,难利用地4.0970万亩,场外占地13.5823万亩。场部设在虎寺台河湾二级阶地上,距青海省祁连县城9公里。
场区地处祁连山脑山褶皱带,地形陡峭,沟壑纵横,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呈带形,多为30°的高坡草地。平均海拔3100米,气候寒冷潮湿,春季多风雪,夏秋多阴雨,冬季少雪干冷。年平均气温0.8度,日均最高温度23℃(七月),日均最低温度-24℃(一月),年降水量350~550毫米,蒸发量1000~1500毫米。场区内除黑河沿岸背风向阳的小农业点外,大多无绝对无霜期,植物生长期80~120天左右。种植作物有小麦、蚕豆、豌豆、洋芋、青稞、油菜、燕麦和甜菜、萝卜、白菜等蔬菜。场区水源充沛,分布广泛,有大小河流7条,泉水4处,水质良好。土壤以灰棕沙壤土为主,次为流沙土;土层较厚,深达0.5~1米左右,利于灌木和牧草生长。植被类型有六:
【高山灌丛草场】主要有黑刺、鬼见愁、锦鸡儿、珠芽蓼、苔草、金露梅等。分布于海拔3200~3800米区间,覆盖率85%,亩产草量约100~125公斤,占全场草原面积的29%。
【高山草甸草场】主要为苔草、蒿草、旱熟禾、披碱草、珠芽蓼、金露梅、山枝柳、鬼见愁等。分布于海拔3000~3700米之间,覆盖率80%,亩产草量100公斤左右,占全场草原面积的8%。
【山地草原草场】主要为西北针茅、赖草、芨芨草、苔草、甘蒙锦鸡儿和其他杂草等。分布于海拔2800~3200米之间,覆盖率70%,亩产草量75~100公斤左右,占全场草原面积的10%。
【山地干旱灌丛草场】主要生长珍珠、禾草、碱菲、蒿草、灌木亚菊、荒漠锦鸡儿、合头草、灌木小甘菊、花针茅、芨芨草、瞿麦草等。分布于海拔2800~3500米之间,覆盖率50%~70%,亩产草量50~100公斤左右,占全场草原面积的48%。
【山地草甸化草原草场】主要有西北针茅、苔草、星毛萎陵菜、大针茅、赖草、蒿草等。分布于海拔2750~3100米之间,覆盖率70%~80%,亩产草量100公斤左右,占全场草原面积的2%。
【灌丛草场】主要植被有祁连圆柏、金露梅、苔草、杂草、藏沙棘、禾本科草、蒿草等。分布于海拔2700~3400米之间,覆盖率30%~60%,亩产草量25~30公斤,占全场草原面积的3%。
全场草场8.6194万亩(夏秋场3.5153万亩,冬春场5.1041万亩),耕地1500亩,天然林地6.4294万亩;居民点用地410亩,道路用地524亩,水域面积778亩,难利用地(高山寒漠、冰川、岩石等)4.3782万亩,场外占地13.5823万亩。场区自然资源丰富,森林、植被、草原为野生动物造就繁衍生息的天然环境。野生动物有青羊、獐子、豹子、狗熊、狼、山鸡等珍禽奇兽。矿藏有煤、锰、石棉等。
(三)牧场经济
牧场经济以牧畜为主,农林为辅。牲畜主要以养羊、养牛为主体。1995年,绵羊存栏7618只,山羊430只,年产羔率79%;牛存栏1518头,年产犊250头。马存栏40匹(头)(包括骡、驴)。60年代开始饲养野生动物“祁连山马鹿”,80年代存栏113头,年产鹿茸71.5公斤;由于饲养管理不善,逐年减少,到1995年存栏45头,产鹿茸26.5公斤。建场至90年代初,开垦耕地1500亩,后被场外占用440亩,无水弃耕100多亩,到1995年有耕地370亩,播种280亩,收粮12万公斤,亩产240公斤。主要作物是青稞、小麦、豌豆、油菜和大麦等。为解决职工食粮,1989年省农垦总公司在临泽农场划拨荒地5000亩,作为牧场粮食生产基地,90年代初开垦300亩,打机井2眼,开挖排碱渠3.1公里,修支渠0.7公里,斗渠1.2公里,农渠6.3公里。截至1995年,投资38万元,自筹10万元,垦荒1000亩。场办小型酒厂1处,职工7人,年酿青稞白酒1.8~3万公斤。在场部和民乐设立商店2处,职工15人,1995年销售收入21万元。
1995年,全场工农业总产值10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98.4万元,占96.46%。在农业产值中,牧业产值76.4万元,占77.64%;种植业产值22万元,占22.36%。
(四)文教卫生
1953~1963年,场部开办小学1处,连队开设“马背小学”2处(1人1马)。
70年代军垦时期,由初级小学转为完全小学,1972年创办初级中学;1977年,基层连队原“马背小学”转为教学点。1981年以后,小学实行六年制,中学为三年制;场部中学在校学生200人左右,教师9人;1990年开始进行职工扫盲,参加100人,经2年教育,50人脱盲;参加初、高中文化教育的20余人,及格11人;参加大专自学考试2人。场设职工俱乐部和图书阅览室、档案室,1965年始架有线广播,1967年建立电影放映队。1988年,建成地面卫星接收差转台,使身居深山的职工、家属看上电视,1995年有电视机60余台。医疗卫生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1958年始配医护人员;军垦时期,场部创建卫生院,连队设立保健站,有医护人员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