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张掖地方史志办公室日期:2025-04-15
第五章农垦
第三节 国有农牧场(二)
国营临泽农场
(一)机构沿革
1956年3月15日,甘肃省公安厅批准成立“地方国营新华镇农场”,直属省劳改局。1975年3月22日,部队农场移交地方,由张掖地区农垦局接管,是年12月20日更名为“甘肃省张掖地区国营临泽农场”。1983年12月改属省农垦总公司,改名为“甘肃省国营临泽农场”。1984年1月经济实体有农工商公司、农机服务公司、技术服务站。至1995年,全场总人口1658人,其中职工796人,干部131人。
(二)自然条件
临泽农场地处临泽县新华乡,位于东经100°1′、北纬39°58′。东部以湖沟为界,北邻黄水沟,西接甘新公路,南靠新华乡的戴家庄、亢家寨。东西长9.3公里,南北宽5.9公里。总面积建场时为87379亩,1995年为53530亩。土地为祁连山冲积层,由南向北微缓倾斜,倾斜度为1/350~1/150。土壤除沙丘外,大部分来自祁连山的冲积物,经过风化蒸发,形成盐渍,多数地方的盐结表层达3~5厘米,含盐量为10.8%~20%;少数地方在10~20厘米深处产生硫酸钠的结晶,盐碱土壤占98%。
农田灌溉以渠灌为主,井灌为辅,主要靠梨园河鹦哥嘴水库;另有机井26眼,其中自流井8眼。年降雨量平均为110~125毫米,主要集中在6~8月,年蒸发量平均2300毫米,地下水资源丰富,20米以下水质矿化度低,可供灌溉和饮用。年均日照为3056小时,年均无霜期为150~180天左右,每年于11月土地结冻,来年3月上、中旬解冻,冻土层最厚达106厘米,最浅44厘米。常年主风向为西北风,3~6月多风;风速年均2米/秒,最大风速可达8米/秒~10米/秒。夏、冬两季温差较大,最高温度38℃,最低温度-26℃,全年平均气温为815℃。适植林果,宜种小麦、玉米、油料、瓜类、甜菜等作物。
(三)农场经济及各项事业
【农业】到1988年,实耕地面积5562亩。1988~1995年间,大规模开荒造田,耕地面积增至1.63万亩,净增1万亩,总投入348万元。粮食作物以春小麦为主,经济作物有瓜菜、油料、葵花、啤酒花。由于土壤盐碱化比较严重,80年代作物亩产较低,每年播种小麦2000余亩,单产100公斤左右。1995年,麦类作物播种8686亩,单产280公斤,总产2432吨;啤酒花种植1500亩,单产258公斤,总产400吨;果品收获27万公斤;种植甜菜1382亩,亩产1461公斤,总产2019吨。90年代调整农业结构,改粮食单一型为多种经济型,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农场经济有新的突破,1995年农业总收入达1500万元。
【林业】有天然林600亩,主要生长红柳,用于放牧、薪柴。人工造林总面积5530亩,其中防风林880亩,主要树种为杨树、沙枣树;四旁植树460亩。果园面积,1975年有306亩,到1995年发展为652亩,有苹果(品种有红香蕉、金冠、赤阳、国光等)、苹果梨等,从1984年开始,果园全部实行家庭承包或租赁式承包。
【畜牧】建场初期,部队农场移交少量的马、羊、猪,到1984年,存栏各种牲畜960头(只),全部作价处理给职工家庭喂养。90年代,市场畜产品价格上涨,激发职工养畜积极性,1995年牲畜总数已发展到2000多头(只)。为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年3月,场部成立养殖场,有各种牲畜216头(只)。1985~1989年成立有渔业队,鱼池水面230亩,1991年划归农工商公司管理,1993年,实行承包经营。
【农机】1995年全场农机总动力850马力,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1台,小型拖拉机21台,机耕面积1.3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4.66%。
【农经】1994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95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903万元,占94%,农业总收入1227万元,实现利税103万元;1995年农业总收入1500万元,实现利税115万元。
【工业】建场初期,场办工业仅有简陋的面粉加工、农具修理、衣服制作。1977年,始办酒厂,附设酱油、食醋、豆腐作坊。1984年以来,贯彻“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方针,先后创办砖厂、饮料厂、榨油厂、罐头厂、毛巾厂、酒花加工厂、木器加工厂、颗粒肥料厂、石膏矿、铁矿、铅锌矿、金矿、煤矿。至1995年,投入资金270多万元,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产品销路不畅,企业大多停产,损失资金220万元。
【商业】部队农场时期设“军人服务社”,经营日常生活用品。1995年有商业实体3个:综合商店、供销科、经销公司。综合商店:1975年农场移交地方后,即成立“国营临泽农场综合商店”,营业室面积30平方米,从业者2人;经营百货、食品等,年上缴利税5000元左右;1992年,商店实行招标租赁承包,年上缴利税1.4万元。供销科、经销公司:1984年12月成立“国营临泽农场农工商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1986年更名为“国营临泽农场工商公司”;1988年易名“农工商公司”,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1994年又改称为“国营临泽农场供销公司”,流动资金由1984年的50万元增加到600万元,销售收入达610万元,上缴利润18万元;1995年2月,公司分设为供销科与经销公司。此外,还经营少量饮食服务业、建筑业、运输业。
【科技】1982年,场设实验站,职工35人,由生产科管理。实验田400多亩,试验项目有水稻栽培、红花种植、水肥蓟试种等。试种水稻68亩,亩产163公斤;红花60亩,亩产红花4公斤,收红花籽75公斤。到1995年,有专业科技人员18人,主要科研项目及研究成果有:1987年引进青岛大酒花,经逐年试验选择,经济性状较好的品种有“卡斯卡特”“科密特”“哈拉道”“麒麟丰乐”等。1995年酒花发展到1500亩,平均亩产由建园时的120公斤提高到266.67公斤,总产400吨。先后获省农垦总公司“优质高产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农牧渔业部丰收奖。
【粮食】引进推广小麦优良品种8个,亩产由1984年的68公斤,1994年提高到256公斤,净增188公斤;高粱品种2个,平均亩产230公斤;蚕豆品种2个,平均亩产200公斤。引进推广黑瓜子品种3个,平均亩产152公斤;黄河蜜瓜品种2个,亩产2500公斤。还引种试验啤酒大麦、黄豆、中药材等。1988~1995年开荒压碱1万亩,年均开荒1250亩,荒地当年种植大麦亩产150公斤。
改良低产田。采取以砂压碱、复平土地、种植绿肥等技术措施,改良低产田1万亩,亩产由100公斤提高到230公斤;暗管排碱5000亩。铺设低压管灌1200亩,节水20%。
1985~1995年实施地膜覆盖1万亩,增产幅度15%。
1992~1994年对果树进行高接换种、更新劣质品种450亩;建成苗圃67亩,对451亩果树喷施营养液高美施,亩产1235公斤,总产55.70万斤;1994年引进乔纳金、超红、首红、好端生、新红星、艳红、银红、华帅、华冠、天往一号、北斗等11个新品种。
1989年鲤鱼人工繁殖成功,1994年鲤鱼繁殖10万尾以上。
科研条件逐年改善。1984~1995年投入科研经费15万元,购置科研器材50台(件);1994年10月,投资103万元,建成1800平方米科研大楼,1995年成立科研站,实行场长领导下的站长负责制,各队、站、分场俱配备专职技术员,形成科研网络。1994年扩建实验田600亩,开展科研新项目14项,其中有美国千斤豆引种试验、啤酒大麦园圃试验,晚熟番茄、孜然引种试验,珍奇动物饲养、3000亩大麦丰产田试验等。
【教育】1975年始办五年制小学暨二年制初级中学1所,教学班6个,教师10人,学生近百人。1979年发展为七年制学校,教师13人,学生120人,经费由场直拨,教育行政由场部管理,教学业务由临泽县教育局代管。1978年以来,农场学校教育全面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1984~1994年,省农垦总公司投资19.4万元,场部投资97.7万元,职工集资5.6万元,合计122.7万元,用于校舍维修、改建、设施购置。到1995年底,学校拥有1625平方米的教学楼1座,校园20亩,具备必要的教学仪器、文体器材和文娱、试验场地。教职员工36人,有大、中专学历的占70%;教学班14个,学生338名(初中生95人,小学生243人)。幼儿教育,1975~1995年逐步发展起来,由建场初期的托儿、幼儿混办,到托、幼分办;幼儿园人数由初期的20多人,1995年增加到60多人;教学程序纳入正规化管理。成人教育,1982年冬,举办了初、高中文化补习班,200多名职工参加学习;1984~1995年,先后有17人参加成人自学考试,有20名职工脱产进修、函授;还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逐年提高。
【文化】截至1995年,场部有图书阅览室2个,藏书3000多册;档案资料室1个,室藏1975~1993年度各种档案1200卷,资料130多册;文化室1个,70~80年代初,场有电影队,年放映160多场;有线广播站1处,1983年以来,电视机逐步普及各家。
【卫生】建场后成立卫生队,1984年改为“卫生所”,实行“三定一包一奖”(定人员、定设备、定报酬、全套承包,增盈奖励)制。医疗条件逐年改善,由初期的3间土平房、几件简陋设备,诊治一般性常见病,1995年医院占地1225平方米,房屋336平方米,病床6张,有X光机1台、A型超声波1台、显微镜1台、手术设备1套、血压器2台;医院设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针灸等,除重大、疑难病外,一般常发疾病都能就地治疗。
【基建、投资】1975~1995年,国家拨款202.64万元,银行贷款249.50万元(含拨改贷17万元),自筹资金1253.84万元,省拨“两西”资金10万元,小型农田水利费164.26万元,总额为1879.24万元。历年完成基建项目有:
(一)水利:修支渠3条,长8.2公里;斗渠13条,长22.1公里;农渠69条,长49.5公里;毛渠444条,长273.8公里;各级渠道不同等级的启闭机、桥、涵、闸配备齐全,建筑物227座。
(二)盐碱排水:为排除盐碱,改良土壤,开挖干排沟1条,长9.9公里;支排沟3条,长11.5公里;斗排沟14条,长26.1公里;农排沟73条,长59.8公里。1991年,采用地下暗管排碱,控制面积6000亩,全长30公里。
(三)打机井26眼(其中自流井8眼)。
(四)施用管灌节水新技术:地面铺设干管1条,长1380米,支管2400米。
(五)开荒造田:1975~1995年共计开荒造田1.9万多亩,1991~1995年农田基本建设投资807.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