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张掖地区志(远古-1995)上卷·第四编 经济(二)》

来源:《张掖地区志(远古—1995)上卷》日期:2023-08-31

第一章  农业建设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区开展土地普查、农业区划及“两西”农业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等工作;90年代开展农村小康建设、扶贫开发工作。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整体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到1995年,农村贫困面下降到84%,全区31个乡、248个村、137万农户基本达到小康标准,分别占农村乡、村、户总数的35.6%、276%和543%;小康综合评价分值达8547分。


第一节  农业区划


一、祁连山林牧区

位于张掖地区南部,祁连山中段,包括肃南县(除明花区)、民乐县南丰、丰乐、南古等23个乡、108个村及山丹军马局。土地面积364242万亩,其中耕地7468万亩,草地207284万亩,分别占全区总面积、耕地、草地的580%、1620%、6363%;人口7388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6821万人。

(一)自然条件与农业资源

1地势偏高,气候较寒  一般海拔2500~4500米,年降水量350~495毫米,年平均气温0~4℃;海拔2500米的地区,≥0℃的积温2081℃,年日照时数2200~2800小时,无霜期115天;海拔43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常年积雪,广布现代冰川,是天然的“高山固体水库”,灌溉农业的主要水源。

2林地面积大,草原辽阔  有林地35097万亩,其中乔木林9799万亩,灌木林2242万亩,疏林地2507万亩,未成林地371万亩;阴坡为青海云杉,阳坡为园柏或草场。林木茂密,林区每100平方米内有大小树木225株,郁闭度为05左右,最高08以上,是河西主要水源涵养林区。有草原207283万亩,其中人工草场739万亩,由低到高依次分布有山地荒漠类、山地草原化荒漠类、高山草甸类等9个草场类型。其中山地草原、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甸类草场草质优良,平均亩产鲜草110~300公斤,最高达450公斤,是优良的天然牧场。

3土壤肥沃,适宜耕作  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为1%~23%,全氮含量01%~027%,全磷0049%~0105%,全钾235%~298%,有机质、全氮、全钾有余,速效磷不足。林区土壤主要为森林灰褐土。山间谷地和山麓地带,气候较好,雨量充沛,有耕地6985万亩,种植青稞、大麦、豌豆、洋芋、油菜和少量小麦。

4矿产较多,资源丰富  有煤、石灰石、石膏、铬、铜及少量的铀矿。煤年开采量100多万吨。还有名贵的鹿茸、羌活、大黄、黄芪、秦艽等药材。

(二)生产特点

1畜牧业比重大  1983年区划调查统计,时有各类牲畜5976万头(只),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88%。1995年,有各类牲畜86万多头(只)。1983年畜牧业商品率10%左右,每百亩草原商品肉14公斤、纯毛7公斤,20世纪90年代有所提高。

2草场利用不平衡  以肃南县为例,冬春草场可载畜768万羊单位,1983年区划调查实载畜913万羊单位,超载145万羊单位,超载率1888%。全县23个乡中,有7个乡冬春草场比较宽裕,其余都有超载;夏秋草场可载139万个羊单位,实际载畜107万,剩余32万个羊单位。畜种畜群结构中,山羊占羊只总数的10%以上,牦牛占牲畜头数的7%;适龄母畜占牲畜总数的32%,牲畜出栏周转慢,经济效益不高。

3草原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  1954年肃南县有耕地5430亩,1983年耕地增至8536万亩;山丹军马局1949年有耕地4110亩,1983年增至42万多亩。草场面积减少,降低水源涵养能力,生态平衡受到破坏。部分矿藏尚待开发,林畜产品加工增值少。

二、南部沿山油粮牧林区

包括山丹县位奇以南7个乡,民乐县三堡以南9个乡,张掖市安阳、花寨乡,高台县新坝、红崖子乡,临泽县倪家营乡的寺湾、南台子、梨园、红山湾村等20个乡、269个村,土地面积57523万亩,其中耕地17746万亩。人口292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512万人。

(一)自然条件与农业资源

1气候温凉,光能丰富  年均气温02~76℃,7月份平均温22℃;无霜期102~145天,早霜冻最早出现在8月17日,晚霜冻最晚6月6日;年均降水1962~3282毫米,主要集中在7~9月;太阳年辐射总量136~13991千卡/cm2,年日照时数为2592~2859小时,日照率66%。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主要靠山谷水库、塘坝、干支渠调蓄引用。区内有李桥、双树寺、瓦房城、翟寨子、大野口、酥油口、摆浪河、水关河等12座中、小(一)型水库,塘坝14座,库容量6071万立方米;主要河流干渠14条,小河干渠20条,长1224公里,河流径流量7076亿立方米。

2土地广阔,耕地面积大  有耕地17746万亩,人均606亩,有荒地1359万亩;主要土类有灰棕漠土、栗钙土、灌耕土、沼泽土等,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77%,含氮0114%,速效磷712ppm,速效钾173ppm。耕地中有灌溉水地10465万亩,旱地7281万亩。粮食作物中夏禾以小麦为主,秋粮以洋芋为主;经济作物以油料为主。粮食商品率25%以上,油料商品率70%以上。

3草原面积大,林地面积小  有草原19829万亩,占总面积的347%,山丹县大黄山一带草质优良,适宜牛羊四季放牧;民乐、张掖、高台沿山地区也有相当面积的草地,畜牧业比重较大,1983年有大牲畜近9万头,羊30万只,1995年大牲畜达15万头,羊发展到40多万只。1983年有林地3833万亩,占总面积的666%,其中大黄山有天然林2379万亩。80年代以来,推广沿山地区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到1995年,建成绿化村104个,占该区村数的44%,造林保存面积42万亩,农业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4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乡镇企业应运而起  1983年有大、中型拖拉机371台,手扶拖拉机1536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845台,农用汽车109辆;机耕面积2976万亩,机播面积4019万亩。1995年,有手扶拖拉机1万多台,机耕、机播面积在100万亩上下。80年代以来,以农副产品加工、采矿、机修、运输、建筑、养殖等门类为主,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二)生产特点

1耕地面积大,旱地比重高  民乐县沿山区有旱地4317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74%;山丹县有旱地49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77%;张掖、高台沿山地区有旱地26万亩。旱地是雨养农业,耕作较粗放,产量低而不稳,部分耕地用以轮作倒茬,种草养畜。水地一般浇灌2~3次,干旱缺水时有发生,历史上少雨年份占三分之二,故有“三年两头旱”之说。据史料记载,1952~1982年的30年间,大旱10年。

2气候冷凉,适宜油料生长  90年代以来,引进推广油料新品种,改进栽培技术,平均亩产达150公斤以上。1995年,播种油料1595万多亩,占全区油料面积的418%,油料商品率达70%以上。

3经济效益低  1983年大农业结构中,农业占787%,林业19%,牧业12%,副业74%。到1995年,以种植业为主的格局尚未完全突破,农民经济收入较低,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4科学种田水平不高  沿山耕地凸凹不平,土壤瘠薄,施肥不足;旱地十年九旱,水地水源不足,灌溉没有保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文化科技素质较差,耕作粗放,广种薄收。

三、中部绿洲灌溉农业区

位于河西走廊腹地,南北宽22~425公里,东西长201公里,包括高台县川区8个乡、张掖市川区19个乡、临泽县8个乡,民乐县六坝、北部滩、李寨3个乡,山丹县清泉、东乐2个乡,共40个乡、508个村。总户数1347万户、65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71万人,劳动力243万人。土地面积8278万亩,其中耕地19811万亩,人均36亩,灌溉面积19241万亩。

(一)自然条件与农业资源

1日照充足,降水量少  年日照时数2993~30882小时,平均日照辐射量143~14824千卡/cm2年;年均气温58~76℃,≥0℃年积温平均3107~3564℃,作物生长期207~211天,无霜期138~149天;年降水量1044~195毫米,年蒸发量19234~2246毫米;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瓜、果、甜菜等产品含糖量高,品质优良。

2地势平坦,耕地连片  海拔1284~1977米,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土壤种类主要有灰灌漠土、潮土、耕种灰钙土、盐化潮土等;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为1055%~1820%,全氮含量0069%~0115%,全磷006%~008%,速效磷含量4~8ppm,全钾18%~24%;黑河沿岸部分乡村,地势低、水位高、灌溉超量、土壤盐渍化,土壤种类为灌溉土、潮土。区内水田923万亩,是张掖地区的水稻产区;有荒地30821万亩,其中宜农荒地6142万亩。

3水资源丰富,农艺水平高  祁连山降水和冰雪消融,汇集黑河水系,进入该区年径流量232亿立方米,沿途渗漏的地下水总补给量17296亿立方米。这里是古老的灌溉农业区,至1995年,建设干支渠671条,长3991公里,其中浆石衬砌2592公里;兴修水库44座、库容183亿立方米,塘坝35个、库容1754万立方米,水的利用率为63%;打井4600眼,其中农用机井3659眼,配套3606眼,井灌面积3687万亩;提灌站156座,动力173台(套)、4790马力,灌溉面积8900亩。平整条田20851万亩。灌溉面积19241万亩。条田连片,渠系配套,灌溉便利,农艺水平较高,是商品粮、菜、糖、果的高产区,粮食总产占全区的70%。1995年粮食总产58000万公斤,商品率50%以上;蔬菜近100个品种,温室塑料大棚蔬菜面积1万多亩,总产4亿多公斤,是全国西菜东运基地之一;各种果树品种200多个,临泽红枣、鸭暖紫桃,民乐苹果梨,张掖苹果等,品质优良,闻名遐迩。

4农田林网纵横,农区畜牧业生产基础好  人工林保存面积80多万亩,有154万亩耕地实现林网化。至1995年已绿化干、支、斗、农渠5367条,总长7100公里;绿化各级道路6395条,长6210公里;有经济林40多万亩,经济林万亩乡18个,千亩村165个,1995年果品产量7129多万公斤。有草地面积24689万亩,田间零星草场遍布,牧草生长良好,加上大量农作物秸秆,发展牧业生产条件优越。1995年饲养大家畜22万头,生猪80万口,羊60万只,鸡700万只,分别占全区总量的4731%、7017%、300%和700%。

5便利交通,乡镇企业发展较快  兰新铁路、G312国道等公路纵贯全境,其中沥青路面2415公里,县、乡公路8759公里。农副产品加工业门类齐全,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产值已超过农业产值。

(二)生产特点

1种植业是农业经济的主体  1995年种植业占农业总收入的69%,牧业占30%,林业占10%,副业占8%。在种植业中,粮经作物比例为72∶28;在粮食作物中,夏秋粮比例为76∶24;夏粮中小麦面积占75.6%,秋粮中玉米面积占72.6%;经济作物主要为甜菜、蔬菜、瓜类等。海拔1500米以下的乡村,小麦收后可复种荞麦、小油菜、蔬菜、绿肥作物。畜牧业生产以舍饲为主,利用作物秸秆、饲料养殖牛、羊、猪、鸡、驴、马、骡、兔等畜禽。90年代前后,随着瘦肉猪、奶肉牛、蛋肉鸡商品基地建设,先后兴起猪、牛、鸡、羊饲养热潮,推动商品畜牧业发展。林业生产发展较快,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明显;主要问题是防护林树种单一,经济林效益尚未充分发挥。水域面积27万亩,1995年生产鲜鱼800吨,渔业生产潜力较大。

2灌溉农业,水是农业的命脉  区内水资源比较丰富,水的利用率较高。存在的问题:(1)地理分布不平衡。张掖、临泽、高台3县(市)黑河沿岸耕地亩均占有水量970立方米,而山丹县水地亩均占有水量2726立方米,民乐县北部滩、张掖市石岗墩、高台县骆驼城滩干旱缺水,大片可耕地不能开发利用;(2)季节分布不均衡。每年4~6月是主要作物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占全年的一半以上,而同期供水量仅为全年总来水量的四分之一,如遇干旱年份,缺水更甚;(3)地下水开采缺乏合理规划,有的地方盲目超采,造成水位下降。黑河流域余水季节,又发生超灌,造成水位上升,盐渍化耕地3449万亩;(4)黑河占全区河川径流量645%,上游无调蓄工程,水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3间、套、复种面积大,光热及土地资源利用率高  区内历来有间、套、复种的传统,1995年带田面积60多万亩,复种36万亩;已建成小麦玉米带状种植吨粮田315万亩,“双千田”(亩产千斤粮,亩收千元钱)786万亩,高效经济作物1962万亩,是全区的高产高效农业区。

4自然灾害较多,干热风发生频繁  农作物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风沙、霜冻、病虫害,影响作物产量。此外,干热风发生较频繁,造成小麦青秕,千粒重下降,减产5%~10%。

四、西北部荒漠区

北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东邻金昌市,西连酒泉市、金塔县,东西长280公里,南北宽15~46公里,包括肃南县明花区,山丹、张掖、临泽的北部和高台县西北部。总面积124315万亩,其中草场面积75496万亩,耕地178万亩。总人口0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083万人,劳动力037万个。

(一)自然条件及农业资源

1日照充足,气候干旱  海拔一般1300~2400米,地貌为低山、丘陵、荒地、沙漠、戈壁;平均太阳总辐射量148~14994千卡/cm2年,年日照时数2980~3165小时,年均气温57~76℃,≥0℃积温平均为2330~37642℃,无霜期115~150天;年降水量87~135毫米,年蒸发量2050~2874毫米,春季多风。

2草原面积大,植被稀疏  草场面积占总面积的607%,以灰棕荒漠土、风沙土和盐土为主;土壤肥力低,有机质含量055%~1%,全氮001%~006%,全磷0005%~0006%,全钾3%。草场类型多为荒漠、半荒漠草原,主要植物有珍珠、红砂、合头草、针茅、驴蒿蒿、骆驼蓬、芨芨、白茨、苦马豆、红柳、甘草、碱蓬、沙拐枣、麻黄等覆盖度一般为2%左右,亩产鲜草约30公斤。

3水资源缺乏,水质较差  地下水埋藏一般在百米以下,水质差,含氟量1~33毫克/升,其中肃南县明花区地下水含氟1~3毫克/升,张掖市平山湖为19~33毫克/升。人畜饮水困难,农牧民生产、生活受制。

4资源丰富,发展工副业生产潜力大  东大山、龙首山有林业用地91万亩,其中有林地197万亩,疏林地053万亩,灌木林地523万亩,未成林地414亩;肃南明花区有胡杨、红柳林36万亩,有人工林近1万亩。有发菜、甘草、麻黄、枸杞、五灵脂等特产。有煤、萤石、石灰岩、硅石、石膏、原盐、芒硝、重晶石、钾盐等金属矿9处,非金属矿23处。

(二)生产特点

1畜牧业发展缓慢,生产水平较低  区内为荒漠和草原化荒漠地带,历代以牧为主。因干旱缺水,畜牧业生产落后,牲畜数量少,牧民收入低。

2超载过牧,草原退化严重  草场类型单一,产草量少、草质差,超载过牧、草场退化,牲畜数量减少。1983年张掖市平山湖乡干旱缺草,羊只死亡1237只,死亡率118%;大家畜死亡443头,死亡率13%;1985年又遇近30年来的最旱年份,牲畜乏弱死亡20%以上。

3畜群周转慢,经济效益低  山羊适龄母畜占3226%,绵羊适龄母畜占2683%,比理想的畜群低572%~1115%。适龄母羊比例低,畜群周转慢,商品率低,经济效益差。

4工副业生产基础好,部分乡村收入高  高台县盐池乡1985年从事采矿业的有700多人,采盐15万吨、芒硝2万吨,人均收入高于全区农民平均纯收入;张掖市平山湖乡大办运输业,成为该乡的支柱产业,经济效益较好。

注:本节耕地面积按土壤普查航测面积计算。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