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张掖地区志(远古-1995)上卷·第三编 经济(一)》

来源:《张掖地区志(远古—1995)上卷》日期:2023-06-15

第十章  技术监督

计量、标准、质量管理古已有之。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发展、完善、分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出现“技术监督”之称,90年代初地区成立专职的技术监督机构。技术监督工作坚持“以质量为中心,以标准化、计量为基础”的工作方针,围绕经济工作,履行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两大职能,在“规范市场、扶优治劣、引导消费、服务企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第一节  体制机构


一、管理体制

70年代初,地区计划委员会科技科兼管计量管理工作。1976年6月,地区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张掖地区标准计量管理所”,为科级建制,隶属地区科技局。1980年更名为“张掖地区计量管理所”,1983年划归行署工交处。

1980年5月,成立“张掖地区标准产品检验所”,为科级建制,事业单位,归口地区工交办公室。

70年代,地区质量管理工作分别由地区工业交通局、农业机械局、轻工业局、电力工业局等部门按行业分管,地区工交办公室生产技术科、计委科技科负责协调管理。1983年11月,地区行署工业交通处工业科开始行使质量管理职能。1984年,工交处改为“工业处”,质量管理工作由工业处工业科负责。1987年,“张掖地区经济委员会”成立,质量管理工作由地区经委

工业科配1人专管。

1989年1月,成立“张掖地区质量管理局”,与地区经委合署办公,由经委一名副主任兼任局长。地区质量管理局是行署直接领导下负责全区质量、计量、标准化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对全区质量、标准、计量工作实施统一管理,对各县(市)的质量、计量、标准化管理机构实行业务归口指导。地区经委、地区标准产品检验所、地区计量管理所分别担负的质量、计量、标准化管理任务一并划归地区质量局。1991年3月,地区质量管理局更名为“张掖地区技术监督局”,内设综合办公室、标准计量管理科、质量管理科。至1995年底,实有职工10人。

地区各县(市)技术监督机构是在原标准计量机构的基础上建立的。至1995年底,张掖、临泽、山丹、高台、民乐县(市)设立技术监督局,人员55人。

二、技术机构

【张掖地区计量检定测试所】1976年成立“张掖地区计量管理所”,1989年1月,隶属地区质量局。1992年5月更名为“张掖地区计量检定测试所”,隶属地区技术监督局设长度室、衡器室、压力室、测力室、流量室、天平室、热工室、电学室、办公室。1995年底,有职工29人。

【张掖地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1980年5月成立“张掖地区标准产品检验所”,1989年1月隶属地区质量局。1992年5月更名为“张掖地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隶属地区技术监督局,设化学检验室、物理检验室、资料室、财务室。1995年底,有职工16人。

【张掖地区纤维检验站】1986年10月成立,配备4人,对张掖、酒泉、金昌、武威4地(市)羊毛进行监督检验。

【张掖地区砖瓦产品质量检验室】设在张掖地区建材总厂试验室,1986年受张掖地区标准产品检验所委托,可进行砖瓦产品质量检验。

【各县计量检定测试所】临泽、高台、山丹、民乐县设计量检定测试所,与县技术监督局合署办公,至1995年底,配备20人。


第二节  标准化


一、标准化管理

1976~1979年,全区标准化工作初步开展农业种子标准化,并对全区工业产品、外贸产品标准进行摸底调查。

1980~1984年根据全区特点,首先对全区量大面广的无标产品进行整顿,重点制订以肃南裕固族服装标准和敦煌牌收割机标准为代表的35项产品标准。裕固族服装标准,从式样规格、色彩搭配、裁剪缝纫、整烫及检验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规范。后又对领高、腰围、袖长、贴边宽、头面格式、帽子式样等方面作了改进,富有民族特色;按标准制作的样品,得到裕固族人民的喜爱和好评。敦煌牌小型立式割晒收割机也以其结构简单、性能可靠、使用操作方便、价格合理等优点很快占领农村市场,并出口巴基斯坦等国,受到农民和外商广泛赞誉。

1982年成立地区标准化协会,开始对标准化工作进行学术研讨。

1985~1991年,以企业标准化整顿验收为重点,在全区国营、集体及乡镇企业中广泛开展标准化工作,制订企业产品标准89项,企业标准登记备案38个,企业标准化整顿验收59户,引导企业完善技术标准系统,建立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使企业管理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迈进。标准化上等升级企业2户,采用国际标准21项,举办标准化学习班8期,改组并充实了标准化协会理事会,扩大协会成员。编辑发行《标准化与质量》专刊,建立标准资料室,收集国家标准6426个,行业标准26277册,国外标准339项,地方标准1390个,技术书籍714册,工具书8种。举办标准化专业国家函授培训班3期,培训企业标准化专业人员160多人,为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基础。1986~1989年度均被评为“全省标准化先进单位”。

1992~1995年,标准化工作纳入法治轨道,标准化领域更加广泛,企业标准化工作重点转为完善以产品标准为主的技术标准体系,进行产品标准备案登记及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工作。有257个企业标准进行登记备案,19户企业24个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给企业发放《食品标签准用证》213个,标准化定级企业3户。

全区从1993年7月至1995年完成代码数据采集,录入6383个单位,颁发《代码证书》正本5165份,副本5987份,输入计算机数据76596项。从1994年开始在全区工商行政管理、国家统计报表、劳动人事工资报表、公安交通车辆管理、人民银行、税务、国有资产管理、民政等部门广泛应用。通过统一代码制度,为政府监督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社会、经济行为,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和信息交换提供迫切需要的技术手段,有效地发挥国家监督管理的整体职能,实现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

为提高服务质量,在张掖宾馆推广公共图形符号应用标准,取得较好效果。在农业标准化方面,制订农业标准两个,建立张掖、临泽、高台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3个,其中临泽县通过省、地验收。

二、标准化宣传与实施

1986年开始,地区、县(市)标准化部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板报、书刊等多种宣传工具,多渠道、多形式培训标准化工作人员,开展标准化宣传教育活动,宣传的主要内容有:

(一)标准化作用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标准化,对于加快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都有重要作用。

(二)法规建立1962年国务

院颁布《工业产品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办法》,1979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1988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标志着我国标准化工作进入法制管理新阶段。《标准化法》明确规定:“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订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三)办班培训1983年4月,国家经济委员会举办的第十六期企业管理研究班,将标准化工作列为企业管理6项基础工作的第一项。对改善企业素质,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作用。

在贯彻《公差配合》《形位公差》等6项基础标准中举办两次学习班,参加50多人(次)。对《机械制图》标准,采用到地直企业、各县(市)农机企业和农机研究所等单位放录像、幻灯片的方式进行讲解贯彻。

在贯彻公文格式标准、信封标准和食品标签标准时,举办5次学习班,有关部门、单位、企业都参加学习,使这类标准顺利贯彻执行。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