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张掖地区志(远古-1995)上卷·第三编 经济(一)》

来源:《张掖地区志(远古—1995)上卷》日期:2023-02-15

第九章  物  价


第一节   物价演变


张掖自〔西汉〕兴起内外贸易,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价格也随之左右市场,密切联系着人民生产、生活、社会分配、国家积累。对价格在社会经济中的广泛影响,历代王朝都很重视,采取不同方式加以干预管理。从〔西汉〕“均输平准”到清朝地方以“牙行”平市价,各种不同的管理方式,对维护国家统一,繁荣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安定人民生活,起了重要作用。但在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商品价格主要是自发形成,随供求关系涨落。在封建王朝统治巩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时期,商品价格也相对稳定;当自然灾害和战乱年代,价格就频繁波动。

〔民国〕26年(1937年)前,市场物价基本稳定。〔民国〕25年与〔民国〕19年比较,市场物价稳中有降。农产品收购价格,粮食下降15%,生猪下降25%,胡麻籽下降13%;工业品销售价格,白布下降25%,煤炭下降183%,卷烟下降152%。市场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民国〕19年为100%,〔民国〕25年为869%,下降131%。〔民国〕26~34年物资匮乏,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更为加剧。市场主要生活用品零售价格,〔民国〕34年比〔民国〕25年,粮食上涨1800倍,猪肉上涨1300倍,白布上涨3800倍,火柴上涨2400倍,白糖上涨950倍,煤炭上涨490倍,煤油上涨140倍。

〔民国〕35~38年,国民党发动内战,生产力严重破坏,国民政府入不敷出,滥发纸币,通货恶性膨胀。

1949年9月,市场小麦零售价每50公斤7500万元,比〔民国〕34年上涨11999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共张掖地委、张掖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采取一切措施,努力恢复生产,加强物价管理,治理通货膨胀,平抑市场物价,取得明显效果,物价很快趋于稳定。此后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物价始终保持基本稳定。

1950~1995年物价经历以下发展时期: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物价工作重点是集中力量治理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尽快扭转市场物价暴涨局面,把物价稳定在当时社会经济的水平上。

20世纪50年代初,市场私营经济力量占很大比重,一些不法资本家哄抬物价。中共张掖地委、张掖专员公署根据政务院《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抓好财政、物资、信贷平衡,全区上下统一财政收支,控制货币投放,加强现金管理,组织国营商业统一购销粮食、油料、布匹、食盐等重要商品,克服惜售思想,大量抛售。通过这些措施,物价涨势得到控制。1950年6月,市场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比3月份下降312%,物价基本稳定下来。

1951~1952年,物价作了一些调整。1952年底,市场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1950年上升443%,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比1950年上升1149%。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物价管理走向集中,先后对粮、棉、油、肉、皮毛、糖料、茶叶、中药材等重要农副产品;布匹、食盐、煤炭、煤油、火柴、自行车、缝纫机、烟、酒等日用工业品;钢材、木材、水泥、砖瓦、机械、石油、化工、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皮车、架子车、犁铧、铁锨、镰刀等中小农具实行国家定价。这一期间,物价水平缓慢上升,主要是提高农产品价格所致,工业消费品价格基本稳定。1957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比1952年上升17%,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1952年上升65%。

【第二个五年计划和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1958年“大跃进”、“浮夸风”和三年自然灾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下降,流通不畅,商品供应紧张,市场物价上涨,集市贸易价格涨得更猛。农产品牌市差价一度达数十倍之多,城区集贸市场1市斤小麦曾涨到5~6元,高于国家牌价425~512倍。

为克服困难,恢复生产,稳定物价,1961年国家有计划地提高粮食、油料、生猪等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坚决稳住占职工家庭支出60%~70%的18类生活必需品零售价格,一律不准提价。除已实行统购统销的粮食、油料、棉布外,对18类商品中其他主要品种也先后实行凭票定量供应。为大量回笼货币,减少市场压力,1961年逐步敞开出售高价糖果、高价糕点,1962年又增加高价自行车、钟表、卷烟、名酒、食糖、针织品。这些高价商品在国营、供销社商业零售网点设专柜出售。其间还开放集市贸易,允许农副产品上市实行议购议销。

1963年随着经济好转,集市贸易价格下降,高价商品逐步退出市场。1965年,各类商品基本恢复平价供应,农产品牌市价差距也显著缩小,市场物价趋于正常。在稳定市场、稳定物价的前提下,对一些不合理的工农业产品销售价格作了必要调整。1962年5月提高火柴、机制纸、竹壳水瓶、自行车零件、缝纫机价格,扩大城乡差价。1963年2月,提高牛羊肉零售价,4月提高绸缎、肥皂价格,降低金笔、收音机、塑料制品价格,10月提高食糖、卷烟价格,降低闹钟、电机、高价名酒价格。1964年5月,提高食用植物油统销价格。1965年4月,提高城镇粮食统销价格。

1962年,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比1957年上升82%,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比1957年上升282%。1965年零售商品物价指数比1962年上升106%,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比1962年下降77%。

1966~1976年间,物价机构撤销,物价管理制度废止。全区冻结物价,集贸市场曾一度关闭,工农业产品全部由国营和供销合作商业购销。粮、棉、油、药品等一大批商品分别实行全区一价,缩小地区差价,取消城乡差价和季节差价,大幅度降低医疗收费及药品价格,降低化肥、农药、影剧、旅社、理发等价格。

1966年,国家提高粮食、油料等农产品收购价格后,销售价不动,市场零售物价水平不受影响。1975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比1965年上升168%。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以1965年为100%,1975年为1024%,10年上涨幅度仅24%。长时间冻结物价,缩小和取消地区差价,违背价值规律,阻碍商品生产和流通,许多商品价格与价值背离越来越大,全区价格问题越积越多。

【改革开放时期】(1979~1995年)1978年后,地区恢复和健全各级物价机构,加强物价管理,强化价格监督检查,开始对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和高度集中的价格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1979~1984年,全区着重实行以调价为主的改革,对一些不合理的商品价格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1979年大幅度地提高粮食、棉花、油料、生猪、糖料等18类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平均提价幅度248%;随后提高肉禽蛋、蔬菜、水产品、牛奶等8类副食品销售价格,并给职工发放副食品价格补贴;一些工业消费品价格也作了有升有降的调整;长期偏低的交通运价、医疗收费、旅社、理发、浴池、照相等服务行业收费,也陆续调高。

1985年全区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比1975年上升713%,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比1975年上升154%。

在改革价格体系的同时,开展价格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有:价格管理形式由过去单一的国家定价,改为实行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市场调节价等多种价格形式;生产资料价格实行“双轨制”(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价格);放开农副产品和小商品价格,对尚未放开的粮、棉、油等少数农产品价格,在完成国家收购任务后,允许自由上市,实行议购议销,价格随行就市;下放部分价格管理权限,由县和企业定价。

1985年以来,加快价格改革的步伐。重点是对价格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大量地放开商品价格和非商品收费。至1995年,地、县(市)管理的价格已全部放开,国家和省管商品价格也大部分放开。实行价格改革,对发展商品生产,扩大流通,活跃城乡经济,搞活企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起了很大作用。

随着放开价格,一度乱涨价、乱收费现象突出。1985年以来,物价上涨面越来越宽,进入90年代,市场物价猛涨,1990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1985年上涨679%,比1950年上涨2653%;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比1985年上涨515%,比1950年上涨7744%。1995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1990年上涨879%,比1950年上涨5888%;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比1990年上涨1478%,比1950年上涨20668%。

为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制止乱涨价、乱收费,1988年以来,实行物价控制目标责任制,对生活必需品实行控价、提价申报、在节日期间提价拖后制度。对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清理整顿,加强管理,取消不合理收费,实行收费许可证制度。1992年对全区地、县(市)企业物价人员进行培训,实行定价资格审查,颁发企业定价许可证,从多方面加大价格调控力度。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