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张掖地区志(远古-1995)上卷·第三编 经济(一)》

来源:《张掖地区志(远古—1995)上卷》日期:2022-11-30

第八章 工商行政管理


第三节  共和国成立后市场发展与管理


一、市场培育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市场进行行政管理。不断改造、建设、培育市场。50年代初期,各县人民政府利用旧市,开辟新市,鼓励贸易,促进物资交流。1956年,商业实现公私合营后,形成以国营经济为主体,集体经济为辅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经营网点逐渐增多,逐步取代集市贸易的主渠道地位,以私商为主的旧的资本主义市场解体。1958年“大跃进”中集市贸易被取缔,1961年为渡过国民经济困难又恢复集市贸易。“文革”中,集市贸易被限制和批判,上市物资减少,城镇居民的生活日用品、副食品等供应不足,购买困难。农民经济收入减少,生产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

1978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放宽、搞活的经济政策,区内集市贸易迅速恢复。各县(市)把建设市场、培育市场作为重要工作任务。在市场建设中,坚持“立足当前,考虑长远,自力更生,量力而行”的方针,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逐步完成。1983年张掖县新建西关农贸市场;1985年,新建南关蔬菜批发市场。1987年张掖市改造地区中心市场,兴建甘州市场,成为全区最大的综合贸易中心。之后,又兴建南关皮毛市场和南关粮油批发市场。1992年以后,张掖市工商局积极支持企业单位投资兴办市场。兰州军区张掖房管处兴办南环路批发市场;市饮食服务公司利用原停车场场地兴办西部工业品批发市场;市日杂公司兴办河西商场;市农副公司兴办金张掖交易市场;河西大厦兴办供销商城交易市场。1994年张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又与市第三建筑公司共同筹资,新建南关批发市场综合交易大楼和甘州市场南大门楼。山丹县1988年以后建成城东贸易中心市场、城关综合市场,以及钢材、工业品、粮油、蔬菜等专业市场10处。民乐县1982年以后新建城关综合市场。临泽县1992年将旧城关综合市场进行改建扩建。高台县建成城南农贸市场、东城河路农贸市场和小商品一条街市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在红湾寺镇中心地带、隆畅河畔兴建红湾寺综合市场。

在建设城区市场的同时,重点建设一批农村集贸市场,并培育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地区科技处主办张掖地区科学技术市场,地区行署人事处主办张掖地区人才市场,地区行署劳动处主办张掖地区劳动力市场,地区物资局主办张掖地区汽车及闲置设备交易市场。这些市场对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劳务输出、科技人才交流,科技成果转让以及各种生产资料的调剂发挥一定作用。

经过多年建设培育,1995年全区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139处,其中,交易点56个,比1978年增长118倍。用于市场建设的投资4545万元,其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入资金1016万元,社会集资1270万元,政府拨款151万元,其他资金2108万元。市场占地总面积68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13万平方米,其中,楼房399万平方米。全区各类市场中有农副产品专业市场14处,工业品专业市场11处,消费品综合市场107处,生产资料市场7处,生产要素市场3处。全区形成以张掖市市场为龙头,各县市场为骨干,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相结合,大、中、小市场相配套,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多层次、多功能、开放式的商品流通格局。呈现出生产孕育市场,市场促进生产,贸、工、农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局面。1995年全区集贸市场成交额达62977万元,消费品市场零售总额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06%;主要品种交易量:蔬菜2042万吨,粮食8153吨,油脂油料891吨,肉类6537吨,鲜蛋487吨,干鲜果品55564吨,大牲畜1783头(匹)。城镇居民所需要的粮食、蔬菜、肉类、鲜蛋、干鲜果品等重要副食品,主要由城乡集贸市场供应。张掖历来是甘肃、青海、新疆、内蒙、西藏往来贸易的中心,经过多年建设培育,全区市场的购销范围已辐射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160多个城市,进入全国商品流通大循环。参加商品流通的有农民、工商企业、个体私营经营者、外地商贩工匠以及机关、团体、城镇居民。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全区市场在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上发挥重要作用。市场以强大的吸引力和效益导向作用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农民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决定生产,在市场引导下,全区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92年张掖市种植面积8万亩,比1984年的29万亩增长近2倍;民乐县的紫皮大蒜种植面积102万亩,年产量达1113872吨,大量销往外省,成为该县的拳头产品;全区林果业有很大发展,尤以苹果梨最为突出,年产98237万吨,大量销往深圳、广州、上海等省市。乡镇企业蓬勃发展,1995年全区乡镇企业总数12665户,总产值3396亿元。市场的繁荣发展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开辟新渠道,全区进入商品流通领域的农民8万多人;为城市就业开辟门路,城镇待业人员走向市场、自谋生路,减轻国家负担,也有利于社会安定;市场的繁荣发展,培植税源、增加财政收入,1995年全区集贸市场为国家交纳税金18091万元,占全区工商税收总额的98%。

二、重点市场

全区重点市场有10个:张掖市甘州市场、南关蔬菜瓜果批发市场、西关农贸市场;民乐县城关综合市场;临泽县东关集贸市场、城关综合市场;高台县城关工业品市场、城南农贸市场;山丹县工业品市场;肃南县红湾寺综合市场。10个市场建设总投资24043万元,其中:政府拨款151万元,集体和个人集资797万元,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资921万元,占地面积5569万平方米,有门点2839个、摊位11133个。张掖市南关蔬菜瓜果批发市场和甘州市场被列为全省10大集贸市场。

【张掖市甘州市场】位于市中心青年东街和民主东街之间,地处繁华闹市区。1987年投资兴建,设计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工程建设面积937335平方米,投资672万元,于1988年9月建成开业。营业大楼坐落在市场中间,主体为三层,局部为四层。一楼为通间营业大厅,东、西两面营业铺面向外开放,主要经营蔬菜、干鲜果品、副食品、肉食等,二、三楼分隔为大小不等的营业门店,中为天井,四周回栏围绕,南北有四条通道,两边均为店铺,主要经营百货、成衣、衣料、工业品小商品、鞋帽等。楼顶屋面为水磨石露天文化娱乐场。营业大楼外南面是小商摊位群,北面是风味饮食摊点群。南大门由两座仿古式营业楼和牌楼式中门组成,造型典雅壮观。水、电、暖设施配套。有统一制作的铝合金柜台、铁柜台750个、货架460个供交易者租用。甘州市场是全区最大的综合贸易信息中心,集商业、饮食、服务、娱乐为一体,商品丰富,交易活跃,经营户2400户,日均客流量25万多人,年成交额2亿元。1990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将其命名为“国家级文明市场”。

【张掖市南关蔬菜瓜果批发市场】初建于1985年。后经两次扩建,投资107万元,占地总面积达47万平方米。场内建有长35米、宽7米装车台2座,长80米、宽10米装车台1座,设置地磅秤48台,一次可装车60~80辆。建有大型钢结构交易棚120间,覆盖面积2750平方米。还建有两层楼房240间,供蔬菜经营单位和个体户营业、住宿。交易品种以本地产蔬菜瓜果为主,兼营外地蔬菜瓜果。经营户580户,旺季日均客流量达3万多人,年成交额12亿元,进入市场买菜、卖菜的汽车、拖拉机、架子车上千辆。有一支100多名青壮劳力组成的装车服务队,日夜为客商提供劳务服务,大批蔬菜不断运往青海、西藏、内蒙、新疆等外省(区)和本省的兰州、金昌、玉门、嘉峪关、安西、敦煌等地。1994年张掖市工商局筹资6441万元,兴建南关市场综合交易大楼,建筑面积7414平方米,为四层框架式钢筋混凝土建筑。一、二层为通间交易大厅,三层为旅馆,四层为歌舞厅、酒家等。这座综合交易大楼集商业、服务业、娱乐业为一体,1995年竣工交付使用。南关蔬菜瓜果批发市场是张掖市蔬菜瓜果的集散中心和农副产品的主要流通渠道。1989年被国家商业部列为全国五大蔬菜批发市场之一。

【张掖市西关农贸市场】初建于1983年,1986年整修扩建后成为以批发蔬菜瓜果为主,兼营其他农副产品、百货、饮食的综合性农贸市场,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投资58万元。场内建有肉食交易商场1所、营业室40间、大型钢结构交易棚50间(覆盖面积1210平方米);建综合楼1栋,一层为商业门店,共30间6000平方米。1992年与新墩乡联办西关北市场,面积6000平方米。经营户400户,日均客流量3000多人,瓜菜果品销往西北五省和南方省(市),冬季则将外地鲜菜鲜果调入本地。市场内设施齐全,为长期交易客户提供食宿,为临时交易者保管车辆、财物。并有装卸服务队为客户提供服务。年成交额2950万元。西关农贸市场带动西环路经济发展,形成长约3公里的第三产业长廊。西关农贸市场被甘肃省工商局命名为“全省文明集贸市场”。

【民乐县城关综合市场】坐落县城东南角,东临张青公路。其前身为牲畜市场,面积8496平方米。1982~1992年,国营、集体、个人集资和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筹资104万元,扩建市场335万平方米,修建综合营业楼两栋、商场1处、营业用房200间,建筑面积5726平方米。制作铁皮售货台111个,配备自来水、通讯、消防等设施。市场内有经营户650户。主要项目有日用百货、服装、布料、日杂以及饮食、修理、缝纫、加工等1213大类。日均上市8000多人,年成交额480万元。

【临泽县城关综合市场】位于县城中心地带和北城壕东侧,兰新铁路和国道312线贯穿东西。始建于1984年5月,1985年6月建成开始交易。1992年临泽县政府决定扩建改建,占地面积由原来的4650平方米增加到1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26平方米。其中,沿国道312线建起二层营业楼2408平方米。并建有设施配套、标准较高的营业铺面84间、货棚210平方米。投入建设资金1026万元。市场安排经营户726户,日客流量5000余人,年成交额380万元。1989年以来连续5年获省级“文明集贸市场”称号。

【高台县城南农贸市场】初建于1983年,投资286万元,占地面积5390平方米,有玻璃钢交易棚940平方米,营业用房460平方米。场内有经营户310户,主要经营蔬菜、瓜果、肉食、水产品、饮食等,市场以城河路为界,路北为农副产品批发区,路南侧以零售为主。日均上市3300多人,年交易额760万元。

【高台县城关工业品市场】建于1987年,投资70万元,占地面积159万平方米,建筑房屋3199平方米、交易大棚408平方米、固定铺面141间。有经营户270户,主要经营成衣、化纤布料、日用百货、饮食服务、加工。日均上市800多人,年成交额630万元。

【山丹县工业品市场】初建于1988年3月,1989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有房屋262间,固定交易大棚11间,投资113万元。有经营户253户。主要经营服装、衣料、日用百货、干鲜果品及服装加工、饮食服务。地处县城中心,四周有文化馆、电影院、博物馆、俱乐部、新华书店等商业文化娱乐机构,市场繁华,交易活跃,日均上市3000多人,年交易额900万元。两次被评为“省级文明市场”。

三、市场管理

1953年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各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贯彻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以致赎买,推动工商业走向公私合营。对手工业者,引导帮助组成手工业合作社,由分散生产变共同劳动,进而向合作工厂发展。对小商贩组成合作经营小组和合作商店。至1956年基本完成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公私合营。之后,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形成。全区市场管理的任务主要转向维护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维护国家计划,疏通商品流通渠道,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消费服务。由此开始,国家统一调拨、分配计划管理工业品或由商业收购计划供应,不准生产企业自销;钢铁、机器不准进入市场买卖;国家统购农副产品,不准自由收购和自由贩运。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工商企业按行业归口管理:国营工业企业由工业局管理,手工业生产社、组由手工业联社管理,国营商业企业和集体商业企业由商业局管理,城乡供销企业由县供销社管理。此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缩小,主要任务转向市场管理,打击投机倒把,处理对私营改造遗留的问题。1964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对城市集贸市场进行清理,把商贩摊点全部取缔。“文革”期间,在极左路线影响下,地区集市贸易和城市农贸市场全部关闭。交易活动由公开转入隐蔽,合法交易变为非法活动,遭到严厉打击。工商、市管、公安、税务人员共同行动,对交易群众和出售农副产品的农民实行赶、查、堵、罚。把正当的家庭副业、手工业、小作坊视为“地下工厂”,严厉查处罚款没收,致使日用小商品、手工业产品等不能发展生产,流通阻滞。

1978年以后,恢复城市贸易市场和农村集市贸易,逐步放宽政策,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在市场管理中坚持“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也由城乡集贸市场管理扩大到工商企业登记管理、经济合同管理、商标注册管理、广告管理、个体经济管理以及经济检查。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以后,着力发展市场经济,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把推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法律手段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管理市场经济活动,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这时期,地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由集贸市场管理转向社会主义大市场管理。市场管理工作的重点转向市场功能发育和完善,对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保护合法经营,制止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