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张掖地区志(远古-1995)上卷·第三编 经济(一)》

来源:《张掖地区志(远古—1995)上卷》日期:2022-06-30

第七章 金融


第二节  货币(二)


二、〔民国〕时期的货币

〔民国〕时期,张掖的货币,银元、铜元、纸币并行流通。

〔民国〕3年,由天津造币厂铸制袁世凯头像银元(俗称“袁大头”),每枚重七钱二分,成色89%。银元发行后很快流入张掖,因其成色划一,重量符合规定,百姓无不使用。〔民国〕16年,停制“袁头币”,改制孙中山像的“开国纪念币”,区内各县市面都有流通。〔民国〕17年代理甘肃督办刘郁芬在兰州仿制袁世凯头像银元,省内通行。因其成色稍低,张掖人称“新人头”,而把原来的“袁大头”改称“老人头”。〔民国〕23年,国民政府颁布银本位币制造条例,规定每枚银元重量26.6971克,成色88%。并制帆船图案的银元,张掖人称“船洋”。〔民国〕24年国民政府发行法币,推行纸币本位,禁止银元流通。后随着法币的急剧贬值,各种交易仍以银元结算。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即制造铜元,并陆续流入张掖。〔民国〕3年,陕甘筹边使张广建奉袁世凯命令督甘,带入大批铜元在省内推行。区内流通的铜元有“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孙中

山开国纪念币”“袁世凯共和纪念币”及四川、陕西等省铜元。〔民国〕15年,陇南镇守使孔繁锦在天水制造的机制“甘肃铜元”亦出现于张掖市面。〔民国〕24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铜元停用。后因法币贬值,铜元又在市场上流通。当时的铜元面额分为五种,即“当十文”“当二十文”“当五十文”“当一百文”“当二百文”。“当十文”铜元流通最多,“当一百文”铜元次之,其他3种数量较少。

〔民国〕期间张掖发行的纸币有中央纸币和地方纸币两种。中央发行的纸币早期有“中华革命军银票”“中华民国军用钞票”“中华民国南京军用票”“中央银行临时兑换券”“中国银行兑换券”“交通银行兑换券”等。这些纸币在区内流通时间不长,流通数量不多。〔民国〕24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将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定为法币。〔民国〕30年将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也定为法币,同时禁止白银流通。在法币日益贬值的情况下,〔民国〕31年大量发行“关金券”(即海关金单位兑换券),以关金1元折合法币20元的比价,与法币并行使用,同时规定其1元的含金量为纯金0.888671克,与美金1元的含金量相等。〔民国〕37年国民政府再次改革币制,发行金圆券,取代法币、关金。以1∶300万的比率收兑法币。由于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致使物价飞涨。〔民国〕38年第三次改革币制,恢复银本位,发行银元券。银元券1元合金圆券5亿元。

地方政府发行的纸币有银票、银元票、铜元票和少量的大洋票。银票是〔民国〕2年甘肃省官银钱局改称“甘肃官银号”后,代理省金库发行的,分一两、二两、五两、十两4种;银元票是〔民国〕11年甘肃省银行筹建初期发行的,有壹元、伍元、拾元三种。〔民国〕18年由改组后的甘肃农工银行继续发行。该行停办后,由省财政厅发行一角五分的期券,将银元票每元按一角五分兑回;铜元票由甘肃农工银行发行。〔民国〕21年甘肃农工银行停业后,由甘肃省平市官钱局接收,换发10枚、20枚、50枚、100枚四种新铜元票。〔民国〕27年,又增发五角辅币票。大洋票是〔民国〕15年西北银行在兰州设立分行后发行的,分壹元、伍元、拾元三种。〔民国〕20年西北银行改组为富陇银行,对原大洋票加盖陇富银行戳记继续流通。

上述三种货币,除银元在共和国成立后尚流通过一段时间外,其余铜元、纸币均于1949年10月后停止流通。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货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行的货币,统称“人民币”,历年来发行两种类型的人民币,一种是流通币,一种是流通纪念币。

【流通币】从1949~1995年,发行4套人民币、50种券别。

第一套人民币是1949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张掖办事处成立之日发行的,分壹元、伍元、拾元、贰拾元、伍拾元、壹佰元、贰佰元、伍佰元、壹仟元九种。1950年1月以后,又陆续发行伍仟元、壹万元、伍万元三种大面额人民币。第一套人民币在张掖地区发行后,废止国民党政府的货币,禁止使用铜元、银元。并收兑中国人民解放军途经张掖时带入的解放区银行发行的各种货币。

第二套人民币在地区发行十六种券别。1955年3月1日发行壹分、贰分、伍分、壹角、贰角、伍角、壹元、贰元、叁元和伍元共十种。1957年12月1日发行拾元券和壹分、贰分、伍分金属辅币(称“硬分币”)。1961年3月25日发行黑色壹元券。1962年4月20日发行棕色伍元券。至此,第二套人民币16种在全区发行齐全。第二套人民币发行时,国家对币制进行改革,以元为主币的基本单位,和第一套人民币的比值为1∶10000元,即1元新币兑换1万元旧币。1964年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张掖专区中心支行根据总行《关于收回三种人民币票券的通知》,从15日开始,即期1个月收回由苏联代印的1953年版叁元券、伍元券和拾元券。全区兑换收回3种票币188万元。

第三套人民币在张掖地区发行13种券别。1962年4月20日发行枣红色壹角券。1964年4月15日发行深绿色贰元券和墨绿色贰角券。1966年1月10日发行有天安门水印的1965年版拾元券和1962年版壹角券。1967年12月15日重新发行1962年版壹角券(对背面颜色作了调整)。1969年10月20日发行深棕色伍元券和深红色壹元券。1974年1月5日发行青莲色五角券1种。1980年4月15日根据国务院命令,发行壹角、贰角、伍角和壹元4种金属币,主币壹元为铜镍合金,3种辅币为铜锌合金,均与人民币等值流通,这4种金属币为一次性限量发行,绝大部分作为观赏品被收藏,很少用于市场流通。

第四套人民币的发行采用“一次公布,分次发行”的办法。1987年4月25日首次发行伍拾元券和伍角券。1988年5月10日发行壹百元券、贰元券、壹元券和贰角券。1988年9月22日发行拾元券、伍元券和壹角券。至此,第四套人民币9种在张掖发行齐全。第四套人民币与第三套人民币等值,发行后与第三套人民币在市场上混合使用,原发行的壹分、贰分、伍分硬、纸币继续流通。

【流通纪念币】地区自1984年10月1日开始发行流通纪念币(金属币),到1995年底,共发行各种流通纪念币24套34枚。这些纪念币分别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流通纪念币”,1984年10月1日发行;“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流通纪念币”,1985年9月1日发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流通纪念币”,1985年10月1日发行;“国际和平年流通纪念币”,1986年9月20日发行;“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流通纪念币”,1987年7月30日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体育运动会流通纪念币”,1987年11月20日发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流通纪念币”,1988年10月25日发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流通纪念币”,1988年12月11日发行;“中国人民银行建行40周年流通纪念币”,1988年12月1日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流通纪念币”,1989年9月28日发行;“第十一届亚洲体育运动会流通纪念币”,1990年8月22日发行;“全民义务植树运动10周年流通纪念币”,1991年3月2日发行;“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流通纪念币”,1991年6月18日发行;“第一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流通纪念币”,1991年11月1日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10周年流通纪念币”,1992年11月27日发行;“宋庆龄诞辰100周年流通纪念币”,1993年1月27日发行;“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大熊猫特种流通纪念币”,1993年6月15日发行;“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流通纪念币”,1993年12月16日发行;“希望工程流通纪念币”,1994年10月26日发行;“第四十三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流通纪念币”,1995年4月26日发行;“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流通纪念币”,1995年8月31日发行;“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流通纪念币”,1995年8月31日发行;“联合国成立50周年流通纪念币”,1995年10月20日发行;“中国珍稀野生动物——金丝猴特种流通纪念币”,1995年11月16日发行。

四、货币流通

张掖地区的货币流通,同“丝绸之路”的兴衰密切相关。〔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商业贸易空前繁荣,因此货币流通量很大、流通速度亦快。〔元〕〔明〕以后,随着海上运输的兴起和社会自然条件的变迁,途经河西走廊的陆路——丝绸之路的作用日益减弱,过往商客剧减,贸易量大幅度下降,致使货币流通缓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共和国成立后,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对交通建设非常重视,首先大规模整修甘新公路(即国道“312线”)改善公路运输条件,带动沿路经济的发展,使现金投放增加。1955年,兰新铁路通至张掖后,张掖成为客运终点站和货运中转站,流动人员猛增,大量现金流入,促进商业购销活动的发展。全区市场活跃,商品供应充足,社会商品零销额达2749万元。随着兰新铁路全线建成通车,使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青春,也为张掖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一大批工业项目开始在张掖兴建,职工人数增加,社会购买力增强,现金投放量增大。尤其是横贯东西的亚欧大陆桥的开通和兰新铁路复线的竣工,改善发展经济的外部环境,促进张掖经济的发展。银行的现金收支额和市场货币流通量亦随着工农业的发展而逐年增加。1995年全区收入现金511285万元,是1955年的30.58倍,1985年的10.38倍;支出现金527802万元,是1955年的31.32倍,1985年的11倍。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