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张掖地区志(远古-1995)上卷·第三编 经济(一)》

来源:日期:2021-02-25

第二节  综合计划(二)

(四)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张掖专区1966~1970年国民经济发展纲要》(草案)主要奋斗目标是:到1970年,工业总产值7000万元;粮食产量3.2亿公斤,力争3.5亿公斤;扩大有效灌溉面积45万亩,累计212万亩,增加保灌面积65万亩,累计194万亩;造林16.9万亩。

“文革”期间,极“左”思潮风行,阶级斗争成为主要任务,发展国民经济降到次要地位。工矿企业忙于抓革命,放松生产,时常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批判“生产第一”“利润挂帅”,造成消极影响;农村中批判资本主义自发势力,收回自留地、限制家庭副业、平均主义分配等极“左”做法,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响应毛主席“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坚守岗位,坚持生产,全区的国民经济仍然取得进展。在农业方面,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大幅度增加,仅水利投资就达1335万元,比调整时期增长53%,比“二五”时期增长100%,建成4座中小型水库、10条干渠。每年秋收后开展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在增产中起了主要作用。

“三五”计划期末,粮食总产量29821万公斤,占计划的91.7%,比1965年增长38.6%,年均增长6.7%;油料总产量624万公斤,占计划的69.3%,下降10.1%;有效灌溉面积175.9万亩,占计划的82.9%,增长3.8%,年均增长0.7%;保灌面积138.1万亩,占计划的75%,增长7.6%,年均增长1.5%。造林完成21.9万亩,占计划的129.6%,增长49.59%,年均增长8.39%。大家畜存栏28.2万头,占计划的98.2%,增长36.9%,年均增长6.5%;羊存栏90.6万只,占计划的71.2%,下降6%;猪存栏18.8万头,占计划的69.1%,增长58%,年均增长9.6%。多种经营收入2989万元,占计划的53.1%,增长96.5%,年均增长14.4%。工业总产值3107万元,占计划的103.5%,增长1.29倍,年均增长17.9%。主要产品产量:原煤7.55万吨,占计划的44.1%,下降38%;发电量1358万千瓦时,占计划的118.5%,增长28.89倍,年均增长1.96倍;氮肥产量2896吨(从1969年起生产);砖9665万块,占计划的107.4%,增长3.74倍,年均增长36.52%;机制纸2049吨。

(五)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四五”计划主要指标有:197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800万元;粮食产量5.62亿公斤,有效灌溉面积234万亩,修建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利项目1626个,水平梯田9万亩,条田173万亩;原煤97万吨,发电量3200万千瓦时,水泥5.5万吨,化肥3.2万吨,机制砖1亿块,机制纸700吨。提出实施计划的方针、政策、建设重点、主要措施等10点要求。

“四五”计划处在“文革”时期,经济发展仍受政治运动的影响。到197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7105.99万元,占计划的104.5%,比1970年增长1.29倍,年均增长17.99%。粮食产量39275万公斤,占计划的69.9%,增长31.7%,年均增长5.7%;油料产量720万公斤,占计划的48%,增长15.4%,年均增长2.9%;大家畜存栏30.3万头,占计划的73.9%,增长7.4%,年均增长1.4%;羊存栏99.75万只,占计划的65.6%,增长10.1%,年均增长1.9%;猪存栏28.2万头,占计划的141.4%,增长54.2%,年均增长8.5%。原煤50.2万吨,占计划的51.7%,增长5.65倍,年均增长46%;水泥(新增产品)3.2万吨,占计划的58.2%;机制砖10226万块,占计划的102.3%,增长5.8%,年均增长1.1%。上述9个指标超额完成计划的只有3个,其余在48%~73.9%之间。总的来看,计划完成得不好,经济发展的速度逐渐缓慢,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比“三五”期下降12.2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下降3.8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均高达60%以上。

(六)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第五个五年计划没有制订,以年度计划为表现形式。在前三年中,各方面都要求“大干快上”,指标偏高,比例失调,经济徘徊不前。后两年贯彻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开始拨乱反正,消除“文革”对经济的破坏和影响,为经济发展廓清思想和开辟道路,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使国民经济开始出现转机,逐步走出困境。

“五五”期末,工农业总产值31484万元,比1975年增长27.2%,年均增长4.9%,其中:工业总产值9433万元,增长32.7%,年均增长5.8%;农业总产值22050万元,增长24.9%,年均增长4.5%。粮食产量52720万公斤,增长34.2%,年均增长6.1%;油料产量1246万公斤,增长73.1%,年均增长11.6%。大家畜存栏32.1万头,增长5.9%,年均增长1.1%;羊存栏127.5万只,增长27.8%,年均增长5%;猪存栏22.7万头,下降19.2%。造林累计23.6万亩,增长25.91%,年均增长4.72%。原煤产量34.3万吨,下降32%;发电量3576万千瓦时,增长20.6%,年均增长3.8%;合成氨5984吨,增长1.56倍,年均增长20.7%;水泥69881吨,增长1.18倍,年均增长16.8%;机制砖28614万块,增长1.8倍,年均增长22.8%;板纸839吨,下降61%。

(七)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六五”计划制订的主要目标是:到1985年,农业总产值4亿元,工业总产值1.6亿元。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产量6亿公斤,油料产量1818万公斤,大家畜存栏37万头,羊存栏150万只,猪存栏25万口;造林面积38.7万亩。主要工业品产量:发电量8000万千瓦时,原煤45万吨,合成氨1.5万吨,水泥15.6万吨,机制砖3亿块,板纸6000吨。

“六五”时期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经济建设成为中心任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放宽政策,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完成了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双层经营改革,城市扩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权,逐步摆脱“左”的禁锢,调动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逐步理顺经济关系,主要产业结构比例趋于合理。国民经济开始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至1985年,全区国民收入48703万元,年均增长15.2%;农业总产值41498万元,占计划的103.7%,比1980年增长43.1%,年均增长7.82%;工业总产值19258万元,占计划的120.4%,增长86.1%,年均增长13.2%;财政收入4326万元,年均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396元,增长103.1%,年均增长15.22%。列入计划的13种农产品产量,有7种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其中油料、猪存栏、肉类、绵羊毛4个产品产量超过计划9.1%~84.3%。粮食总产量达57378.5万公斤,占计划的95.6%,增长8.8%,年均增长1.7%。甜菜、肉类、禽蛋、绵羊毛比1980年翻一番半。蔬菜、瓜类分别翻3番和4番,甜菜增长百倍以上。列入计划的14种工业品产量有7种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其中原煤、机制砖、板纸、针棉织品超过计划41.5%~67.9%。水泥、塑料制品、皮鞋、氮肥比1980年翻1番到1番半,针棉织品增长2.5倍,合成氨、乳制品、原煤增长近1倍。地方工业发展较快,工业与农业的产值比由26∶74升为32∶68。在农业内部,林、牧、副、渔各业在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23.2%上升到31%。种植业内部,经济作物大幅度增加,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由87∶13调整到76∶24。

“六五”期间,甘肃省“两西”(河西、定西)农业专项资金建设开始,国家投资增加。5年间用于水利建设的投资达9269万元,农民投入劳动工日1800万个,建成和基本建成中、小型水库和其他骨干水利工程8项,新增蓄水能力3000万立方米,改建和衬砌干、支渠830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95万亩,保灌面积11.5万亩,农田配套面积7万亩,改良盐碱地10.7万亩。建设6~10千伏农用输电线路272公里,35千伏输电线路42公里,110千伏输电线路50公里。“两西”建设显著地改善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为稳产、高产创造良好条件。

(八)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七五”计划共列21个主要指标: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8.24亿元;国民收入7.2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9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3亿元,工业总产值3.7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5元;科技进步在工业总产值增长中所占的比重达25%;财政收入5521万元;预算外资金收入4684万元;信贷资金运用895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4.96亿元;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粮食总产量6.75亿公斤,油料3290万公斤,猪存栏50万头,羊存栏163万只,大家畜存栏46万头,造林面积5年69.75万亩,造林保存面积累计168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1万亩,累计217.95万亩,新增保灌面积17.25万亩,累计190.95万亩;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发电量8000万千瓦时,原煤80万吨,合成氨2.5万吨,氮肥1.6万吨,水泥18万吨,白酒1000吨,原盐1.5万吨,针棉织品2000件,板纸1.5万吨,食糖2.2万吨,玉米淀粉1万吨,机制砖4亿块;铁路货运量32.7万吨,公路货运量116万吨,邮电业务总量243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亿元;零售物价总指数6%;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726万美元,其中进口总额50万美元,出口总额676万美元;外汇收入540万美元;利用外资50万美元;其余为劳动工资、教育、社会事业发展的指标。还制定综合经济效益即社会经济效益和工业综合效益指标两大类。

“七五”计划提出经济发展的重点:农业、能源、交通、地方工业和教育科技。建设以制糖为主体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以建材、化工和采矿为主体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以猪、羊、牛为主体的畜牧业基地;以小麦、玉米为主体的商品粮基地。在经济布局上,依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提出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农业方面,在保证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和普遍发展家畜家禽的同时,川区建成以甜菜、瓜果为主的经济作物区;沿山地区建成以油料为主的经济作物区;除肃南草原畜牧业基地外,在临泽新华、张掖石岗墩、山丹花草滩、高台骆驼城等地建成以奶、肉牛为主体的舍饲畜牧业基地。工业方面,以县城和小集镇为中心,发展以山丹、高台为重点的化工、建材、煤炭等原材料工业;以张掖、临泽、民乐为重点的制糖、造纸、纺织、玉米淀粉、食品等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以肃南为重点的有色金属采矿业。

“七五”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全区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计划执行情况表现为从经济过热到治理整顿,虽然出现较大的起伏,但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至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完成数按当年现行价计算,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主要综合指标完成情况为:国民生产总值12.65亿元,占计划的130%,比1985年增长85.1%,年均增长13.1%;国民收入10.23亿元,占计划的111%,增长66.3%,年均增长10.7%;工农业总产值18.48亿元,占计划的115%,增长64.7%,年均增长10.5%,其中:工业产值6.87亿元,占计划的122%,增长1.35倍,年均增长18.6%;农业产值11.61亿元,占计划的109%,增长39.5%,年均增长6.9%;财政收入9414万元,占计划的170.5%,增长1.19倍,年均增长16.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82亿元,占计划的130.3%,增长1.15倍,年均增长16.6%;对外贸易出口总额359万美元,占计划的49.4%,增长1.99倍,年均增长24.5%;乡镇企业总产值4.34亿元,占计划的127.65%,增长29.8%,年均增长31.8%;农民人均纯收入678元,占计划的96.17%,增长68.66%,年均增长11%。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粮食年产量7.36亿公斤,占计划的109%,增长28.22%,年均增长5.1%;油料4737.31万公斤,占计划的144%,增长69.6%,年均增长11.1%;大家畜存栏41.97万头,占计划的91.24%,增长13.77%,年均增长2.6%;羊存栏137.87万只,占计划的84.58%,增长14.82%,年均增长2.8%,猪存栏43.14万口,占计划的86.28%,增长15.07%,年均增长2.8%;造林面积56.82万亩,占计划的81.46%,比“六五”期增长97.66%,年均增长14.6%。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发电量5935万千瓦时,占计划的74.19%,增长17.57%,年均增长3.3%;原煤97.2万吨,占计划的121.5%,增长43.74%,年均增长7.5%;氮肥9.3万吨,占计划的480%,增长89.8%,年均增长13.7%;水泥21.4万吨,占计划的118.89%,增长48.61%,年均增长8.2%;砖3.33亿块,占计划的82.5%,下降16.9%;机制纸2.08万吨,占计划的138.67%,增长1.08倍,年均增长15.8%;针棉织品1700件,占计划的85%;原盐2.5万吨,占计划的166.67%;食糖1.24万吨,占计划的56.36%;白酒2700吨,占计划的270%,增长2.15倍,年均增长25.8%;玉米淀粉1.27万吨,占计划的127%。货运量88.44万吨,占计划的76.24%,增长28.49%,年均增长5.1%;邮电业务量436.17万元,占计划的179.4%,增长98.45%,年均增长14.7%。国家银行资金运用9.68亿元,占计划的9.81倍,增长1.04倍,年平均增长15.3%。

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4亿元,比“六五”期增长一倍。各项社会事业相应发展。科学技术方面,组织实施国家、省、地三级科技项目117项,鉴定验收71项;教育事业方面,中小学办学条件改善,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技术教育稳步发展,一批学校进行扩建改造,电大、函大等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有很大进步。向中专以上各类学校输送新生6500多人。卫生方面,城乡居民的卫生医疗条件有大的改善,医院病床增加到2163张。文学艺术、广播电视、新闻、体育等都有较大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到控制。

(九)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年)“八五”计划制订的主要奋斗目标是:至1995年,全区社会总产值32亿元;国民生产总值19.8亿元;国民收入14.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6.6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4.62亿元,工业总产值12亿元;乡镇企业产值9亿元;财政收入1.5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亿元;外贸出口收购总值4000万元;粮食总产量8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850元;总人口控制在123.58万人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以内。

“八五”时期,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抓住机遇,继续发挥全区的经济和自然资源优势,不同程度地克服财政收入少、资金短缺、市场发育缓慢、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后劲不足等一些困难。特别是1992年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总目标,激发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投资者的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八五”期间,虽然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问题,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达到新的历史水平,实现预期的目标。

至1995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40.05亿元,占计划的202.27%,比1990年增长2.16倍,年均增长17.8%(按可比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为20.15亿元,第二产业10.13亿元,第三产业9.7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7.07亿元,占计划的139.26%,增长100.6%,年均增长14.94%,其中:农业产值16.04亿元,占计划的138.16%,增长38.16%,年均增长6.68%;工业产值21.03亿元,占计划的175.25%,增长2.06倍,年均增长25.08%。乡镇企业总产值33.96亿元,占计划的277.26%,增长6.82倍,年均增长50.9%。财政收入2.46亿元,占计划的163.85%,增长1.61倍,年均增长21.16%。农民人均纯收入1651元,占计划的194.24%,增长1.44倍,年均增长19.48%。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粮食8.36亿公斤,占计划的104.5%,增长13.59%,年均增长2.59%;油料5130万公斤,占计划的98.09%,增长17.31%,年均增长3.24%;大牲畜存栏46.13万头,占计划的96.1%,增长9.91%,年均增长1.9%;羊存栏139.66万只,占计划的69.83%,增长1.3%,年均增长0.3%;猪存栏61.82万口,占计划的67.2%,增长43.3%,年均增长7.5%;有效灌溉面积218.33万亩,占计划的105.94%,增长4.68%,年均增长0.92%;保灌面积192.85万亩,占计划的108.68%,增长4.83%,年均增长0.95%。5年造林60.66万亩,占计划的121.32%,人工造林保存面积164.4万亩,占计划的100.85%,森林覆盖率8.67%,占计划的102%。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发电量6756万千瓦时,占计划的67.56%,增长13.83%,年均增长2.6%;原煤157.81万吨,占计划的143.46%,增长62.36%,年均增长10.2%;水泥38.27万吨,占计划的153.08%,增长78.83%,年均增长12.3%;化肥3.09万吨,占计划的38.63%,增长16.6%,年均增长3.1%;机制纸及板纸2.36万吨,占计划的94.4%,增长36.43%,年均增长2.6%;白酒8895吨,占计划的148%,增长2.29倍,年均增长26.9%;糖1.79万吨,占计划的77.83%,增长44.35%,年均增长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1亿元,占计划的105.1%,增长73.55%,年均增长11.66%。外贸出口收购总值7508.5万元,占计划的187.71%,增长1.59倍,年均增长20.96%,供货创汇667.3万美元。交通运输货运周转量1112万吨公里,占计划的46.33%,比1990年下降64.3%;邮电业务量2292.1万元,占计划的176.32%,增长2.06倍,年均增长25.1%。

各项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成效显著。中、小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9.39万人,占计划的95.1%,增长19.62%,年均增长3.6%;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656张,占计划的116.75%,增长22.79%,年均增长4.2%;电视覆盖率85%,占计划的94.44%,增长1.02%。总人口119.77万人,占计划的96.92%,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6.7‰,比计划13‰下降6.3个千分点。

二、长期计划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区编制过4个综合长期规划。最早的《张掖专区1960~1967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草案)》,基本上是一个展望性的设想,后期被搁置。进入80年代后制定的有3个长期规划,其中已实施的2个、待实施的1个。还制订过一些专业性的或单项的长期计划(规划),将分别在各自的专业计划中记述。

(一)《张掖地区1981~1990年国民经济计划初步设想(草案)》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全省长期计划座谈会的要求,1980年7月,地区计委制订《张掖地区1981~1990年国民经济计划初步设想(草案)》。

“计划”在充分肯定前30年经济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全面总结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左”的表现:在农业生产上,只强调以粮为纲,搞单一经济,忽视了多种经营,路子越走越窄,不少社队成为高产穷社穷队;有的地方毁林开荒,毁草种粮,破坏生态平衡。在工业生产上,一味强调“小而全”,行业重叠,产品重复,质量低劣,技术经济指标落后,管理不善,亏损严重,流通领域统得过死。在计划管理上,不从实际出发,搞“一刀切”,一个模式往下套,采用行政命令办法,阻碍下级、基层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发挥。

“计划”提出实现目标的政策和措施,主题是全面放宽政策。在农村,继续推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边远山区、经济困难的社队,放宽政策,鼓励社员经营家庭副业,恢复农村集市贸易,积极发展农村集体商业。在城市,搞活企业,继续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建筑企业,大办城镇集体商业,恢复合作店组,允许有传统技艺的工匠个人开业经营;商业可以办工业,工业也可以经营商业。国营工业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后可以自销部分产品。从而松动“左”的束缚,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体现“无商不活”,即兴经济必须兴商的新认识。

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过10年间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国民经济稳步、高速的发展,实现预期目标。1990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增长1.91倍,超过翻1番的目标。

(二)《张掖地区1981~200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草案)》“纲要”总目标是:建成经济格局基本合理,经济和社会发展协调一致,生态平衡达到良好状态的繁荣富庶的地区。基本路子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调整结构,农牧并举,采矿加工,开发致富,推进科技进步,开放搞活,振兴经济。重点举措是: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畜牧业基地,原材料工业基地,商品粮基地。战略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1990年前,主要是调整结构,理顺关系,挖掘潜力,改造技术,提高经济效益,新建一批骨干企业和重点水利工程,为后10年大发展打好基础;第二步,1991~2000年继续抓好原有企业的改造、扩建,再新建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发展步伐。整个纲要贯穿一个基本思想:以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出改革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计划管理体制、改革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改革流通体制、改革劳动工资制度、改革行政机构(简政放权、政企职责分开)6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纲要”的各项指标数值,有“七五”计划的分年度指标;1997年作为一个时点提出指标,意在提前三年实现目标;2000年的指标作为设想提出。社会总产值由1980年的4.5亿元,1990年11.87亿元,2000年26亿元,年均增长9.2%。工农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7.22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1990年9亿元,2000年20亿元,力争提前2年于1988年翻1番,提前3年于1997年翻两番。其中:农业总产值1990年5.3亿元,2000年8.5亿元;工业总产值1990年3.7亿元,2000年11.5亿元。财政收入1990年5380万元,2000年1.195亿元,年平均增长8.8%。

至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0年翻2.47番。工农业总产值比计划高出2.9个百分点,其中:农业总产值比计划高出1.54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比计划高出6.1个百分点。乡镇企业总产值比计划高出19.6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比计划高出8.6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计划高出6.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计划高出7.86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比计划高出1个百分点。油料总产量比计划高出2.7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原煤比计划高出1.25个百分点;发电量年均增长5.41%;合成氨比计划高出2.89个百分点;水泥年均增长12.6%。人口增长控制完成计划的99.98%,略有下降。以上15个指标中,有12个已提前5年超额完成。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