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张掖地区志(远古-1995)上卷·第二章地质》

来源:日期:2019-11-07

 

第二章地质

辖区地质构造复杂,所处大地构造位置重要,是青藏高原向内蒙古高原跌落过渡的分界处,也是地壳重力梯度的分界带。南部和北部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壳厚度、成矿条件不同,自然环境差别较大。

第一节地层

境内地层发育齐全,前古生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地层中普遍储存有丰富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是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重要资源。

一、前第四系

()前长城系龙首山群(Anchln)主要分布在龙首山地区及祁连山主峰一带,形成于20亿年前。是境内最古老地层。在历次构造运动中,经受多次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一套深变质岩系。主要有黑云钾长片麻岩、黑云花岗片麻岩、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夹斜长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岩。储存有磁铁矿、白云岩矿和大理岩矿。出露厚21003700米。

()长城系珠龙关群主要分布在祁连山珠龙关一带,形成于1420亿年之间,亦是境内较古老的地层。由碳酸盐——火山岩建造、火山岩——复理石建造及含铁复理石建造组成。属单相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低缘片岩相为主地层。储存有变质型铁矿和白云岩矿,不整合于前长城系野马南山群之上,出露厚10226900米以上。

()蓟县系墩子沟群主要分布在龙首山及祁连山地区,形成于1014亿年之间。由灰绿色粉砂质千枚岩、硅质灰岩、石英岩、变质砂岩、变质砾岩组成。属滨——浅海陆塬碎屑岩——富硅镁碳酸盐建造,受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单相的低缘片岩相变质地层。与下伏前长城系龙首山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与长城系珠龙关群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储存有变质型镜铁矿,地层厚6901880米。

()震旦系主要分布在龙首山及祁连山地区,形成于5.98亿年之间。由碎屑岩、碳酸盐、火山岩及冰碛砾岩等组成,在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下形成一套浅变质岩系,上部层位储存有磷、锰、铁等矿产。部分地区在后期二长花岗岩侵入的外接触带,常储存有萤石矿。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地层总厚13234813米。

()寒武系零星分布在大黄山、龙首山南缘的山丹县及祁连山山区的肃南县境内,形成于5.055.9亿年之间。岩性主要为一套灰色、灰绿色砂岩、板岩、千枚岩及中、基性火山喷发岩,夹少量碳酸盐及硅质岩。在区域动力变质作用下形成一套绿色浅变质岩系,中部储存有铁、锰矿和黄铁矿型多金属矿产。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或假整接触,地层总厚大于4720米。

()奥陶系主要分布在民乐和肃南南部的祁连山和榆木山一带,形成于4.085.05亿年之间。下部为绢云硅质千枚岩、绢云千枚岩、夹石英岩、英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大理岩;上部为细碧岩、细碧砏岩、变灰绿岩、变安山岩、夹凝灰岩、凝灰质千枚岩、石英角斑岩等,总厚大于7180米。该地层在区域动力变质作用下形成一套灰绿色浅变质岩系,下部细碧角斑岩建造中储存有黄铁矿型铜及多金属矿产,与下伏地层呈连续沉积。

()志留系主要分布在民乐、肃南南部的祁连山山区及榆木山一带,形成于4.084.38亿年之间。岩性主要为砂岩、砂质板岩、细砾岩、凝灰岩、千枚岩,属浅海相复理石建造和滨海碎屑岩建造,在区域动力作用下形成一套灰绿色浅变质岩系,总厚度10002000米,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泥盆系零星分布在肃南南部祁连山山区及榆木山一带,形成于3.64.08亿年之间。下部为巨厚的单一紫红色、暗紫色砾岩、沙砾岩和砂岩,上部为暗紫色细砂岩及粉砂岩。泥盆系为典型的山麓磨拉石相建造,地层总厚一般11003570米,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石炭系区内石炭系极为发育,广泛分布在肃南、山丹、高台、民乐等地的祁连山山区及河西走廊平原区。形成于2.863.6亿年之间,该时期是本区主要成煤期之一。石炭系可分为上、中、下三个统:下石炭统以浅海和滨海相灰岩、泥灰岩为主,夹石英砂岩、炭质页岩和煤层,厚160米左右;中石炭统以海陆交互相粗碎屑岩为主,厚150米左右;上石炭统以海陆交互相和湖滨相的灰绿色、暗紫色、紫红色中粒砂岩,灰黑色薄层粉砂岩,灰白色含砾粗砂岩、石英砂岩、夹炭质页岩和煤层组成,厚160米左右,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龙首山地区石炭系在区域动力变质作用下形成不同程度的变质岩系。主要有黑云斜长混合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绢云千枚岩、变细粒硬砂岩、二云母片岩、绢云母石英片岩、硅质白云岩、大理岩及结晶灰岩,总厚度达5400米左右,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二叠系(P)境内二叠系发育齐全,与石炭系往往相伴出露,在山丹、民乐、高台、肃南等地区出露较好。形成于2.482.86亿年之间。二叠系下部以陆源灰绿色中细粒砂岩、粗砂岩、沙砾岩和砾岩为主,北部龙首山地区受海底火山喷发影响,夹流纹质熔岩和凝灰岩,厚220米;上部为陆源紫红色粗砂岩、砾岩及含砾粗砂岩,北部龙首山地区夹粉砂岩、细砂岩及流纹质熔岩和凝灰岩,厚383米,与下伏地层呈连续沉积。

(十一)三叠系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及祁连山前山地带,形成于2.132.48亿年之间。三叠系中下部为陆源紫红色、浅灰绿色含砾砂岩夹黄绿色砾岩、粉砂岩及灰黑色砂岩;上部为紫红色砾岩、砂岩夹灰白色、灰黑色粉砂岩及炭质页岩,总厚2180米左右,与下伏二叠系呈假整合接触。

(十二)侏罗系青土井群零星分布在榆木山、高台北山及祁连山前山地区。侏罗系青土井群形成于1.631.88亿年之间,是境内另一成煤期。本区缺失上统和下统。仅有中统青土井群沉积。其岩性为灰白色、浅黄绿色细粒粗砂岩、夹页岩、炭质页岩及煤层。厚130米左右,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十三)白垩系新民堡群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及祁连山山前和龙首山、合黎山、大黄山地区。白垩系在本区缺失上统,仅沉积下统新民堡群,形成于0.9751.44亿年之间。新民堡群下部为灰色、浅红色含砂岩、沙砾岩、砾岩及褐红色泥岩夹黄绿色、灰色、蓝灰色泥岩、页岩、粉砂岩,厚859米;上部为紫红色砾岩及紫灰色、青灰色、灰白色沙砾岩、泥质砂岩夹泥岩、岩质页岩和薄煤层,厚1336米。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地层中储存有石膏和地沥青。

(十四)新第三系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及山间盆地广大地区,境内缺失老第三系。新第三系形成于2482460万年之间。上第三系中统白杨河组:上部为红色岩、橘红色泥岩夹石膏;中部为棕红色砂岩、泥岩夹砂岩和石膏;下部为暗紫红色、棕红色泥岩、砂岩互层。总厚454米,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下第三系上统疏勒河组(N2S):下部为杂色砂岩、页岩、泥岩、砾岩;中部为棕红色砂岩、粗砂岩、砾岩、泥岩、砂质泥岩;上部为灰黄色砂岩、砾岩夹棕红色泥岩、砂质泥岩。总厚710米左右,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地层中储存有沉积型优质石膏。

二、第四系

境内第四系分布范围广,覆盖面积大,沉积厚度也大,时代齐全,成因类型多。

()下更新统玉门组主要分布在祁连山、龙首山、大黄山山前平原区及丘陵区。玉门组是在距今73248万年之间沉积的。其岩性为一套洪积和冰水洪积的杂色砾岩、砂砾岩和砂岩。砾石分选性及磨圆度较差,砾石直径粗大,为泥质、钙质等胶结,局部坚硬。厚度变化较大,一般200300米,最厚可达700米以上,与下伏第三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下更新统坝格楞组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绿洲区下部,地表出露范围较小。坝格楞组成因类型属冲积、湖积。与玉门组为同期异相沉积。其岩性以橘黄色泥岩、砂质泥岩夹中细砂及砂砾石,多为钙质半胶结。地层厚150300米,与下伏第三系呈不整合接触。

()中更新统下酒泉组主要出露在马营河、摆浪河、元山子一带及榆木山、龙首山山前、民乐永固、肃南红湾寺、马蹄寺等地区。下酒泉组是在2073万年之间沉积的,其岩性为洪积的巨厚砂砾卵石,泥质半胶结,较疏松。是境内地下水主要含水层之一。地层厚200300米,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上更新统上酒泉组广泛分布在连山、龙首山、大黄山、榆木山山前的大片戈壁地区及山区现代沟谷两岸。上酒泉组是在距1.220万年之间沉积的。为冲积、洪积灰色砾卵石。山前颗粒粗大,向绿洲区逐渐变细,并夹有薄层亚砂土、亚黏土及粉细砂,构成多层结构地层。岩石松散,无胶结,层状水平,是本区主要含水层之一。地层厚3050米。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全新统境内全新统广泛分布,成因类型较多,岩性、岩相复杂,是在距今1.2万年以来形成的。按成因类型划分如下:

1.冲积砂土、沙砾卵石分布在黑河及山区沟谷两岸,由水流冲刷、搬运、堆积而成。多呈二元结构,即上部为亚砂土,厚13米,是现代耕植层;下部为砂砾卵石,厚1020米,是浅层潜水的主要含水层,与下伏地层呈嵌入不整合接触。

2.残坡积层广泛分布在基岩山区,特别是北部的合黎山地区最为发育。岩性以碎石为主,成分就地取材,因地而异。多为棱角状,直径大小不一,厚0.51.0米。

3.洪积层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大黄山、龙首山、榆木山山前及山间盆地洪积扇裙地带及暂时性水流的河谷内,由洪水冲刷搬运堆积而成。岩性复杂。主要有亚砂土、亚黏土砂砾石、砂碎石、卵砾石等组成,地层厚35米。

4.湖积层零星分布在张掖城区东部和北部乌江、大湾、蓼泉、鸭暖及高台城区北部、黑泉等地的泉水溢出带、湖泊地区。湖积层是在湖水作用下和地下水溢出后大量植物繁衍腐烂堆积而成。岩性为黑色、灰黑色淤泥质亚砂土、亚黏土、淤泥、泥炭等组成,富含大量腐殖质及植物根系,局部形成泥炭和草炭、厚一般23米。

5.风积层主要分布在高台北山、明花滩、鸭暖、平川、蓼泉、西城驿、朝元寺等地。风积层是在风的吹扬和搬运下沉积松散、流动性很大、对人类工农业生产威胁较大的中细砂。多呈垅岗状沙丘、新月形沙丘、平坦沙地和丛草沙堆分布,高一般510米,最高可达30米以上。

6.化学沉积主要分布在高台盐池及西碱场等地。化学沉是地下水在强烈蒸发作用下水中化学成分遗积地表而形成的。其岩性主要为食盐、芒硝、钾盐、石膏等。化学沉积物厚一般11.5米。最厚可达3米左右,食盐和芒硝是全区第四纪主要矿产之一。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