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国内外网络年鉴编纂初探(上)

来源:方志中国日期:2019-02-03

国内外网络年鉴编纂初探

黄玲 贺宏卿

摘 目前,面对网络媒体优势、受众群体扩大以及创新途径不断变化的形势,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对发展网络年鉴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国内年鉴网络化正处于起步阶段,从美国信息年鉴Inforplease的经验中,可以看出,在发展理念、内容设计、合作方式、平台搭建等方面,我国的网络年鉴编纂具有独特的发展模式,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关键词网络工具书 网络年鉴 网络媒体 信息年鉴

《工具书学概论》中定义:网络工具书是以数据库为基本信息存储单位,以电信网络为传输媒体,将工具书的内容以电子数字编码形式通过网络传输,由出版机构提供的一种“在线”的即时服务。[1]网络年鉴属于网络工具书的一种。随着网络媒介快速发展,现代阅读习惯随之变化,传统纸质年鉴静态的文字和图片已逐渐不能满足现代阅读的需求,促使网络声频、视频等动态内容应用于网络版年鉴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多媒体年鉴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实现文字、动态画面、声音有机结合,可以大大提升其表现力。直观性、动态性、可视性的网络年鉴的出现或许大大提升了工具书的文献价值。[2]

一、网络年鉴的特点

与传统年鉴相比,网络年鉴属于网络工具书,具有网络媒体一些新特点。年鉴数字化、网络化包括年鉴光盘电子版、网站上的年鉴电子版和网络年鉴等。年鉴数字化、网络化并不等同于网络年鉴,二者是包含关系。

(一)形象生动、表现力强

网络工具书应用计算机网络声频、视频技术所展现出的三维动态画面、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大大提升其表现力,使用户对所表达的内容一目了然。[3]网络年鉴提供多种文献类型,收录内容也不拘泥于传统年鉴信息,可扩充很多实用性、趣味性的内容,形式更为生动活泼。[4]网络年鉴作为一种新兴网络工具书,表现形式相比传统纸质版更加形象生动。

(二)检索能力强

传统工具书在时效性、检索途径和检索速度等方面难以与网络工具书相提并论。[5]纸质版年鉴一般是主题索引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网络年鉴是使用搜索引擎工具,具有更强大的检索能力,不但可以实现标题、人名、地名、事件等关键词检索,还可以实现全文检索,并具有多种高级检索功能,如模糊检索、组合检索、逻辑检索、专业检索等。

(三)内容可更新、修正

纸质版年鉴是逐年编纂出版,一经出版,其内容再不能修改。网络年鉴虽然也是逐年编纂,但是其内容可以修正、补充和更新,通过修正可以解决纸质版出现错误后无法弥补的缺点,通过补充、更新可完善最新资料,确保信息准确、完整、及时。

(四)海量网络资源可利用

随着网络媒体不断发展,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传统纸质年鉴编纂虽然一直以供稿单位提供稿件为主,但已逐渐不能满足年鉴发展的需要,各编纂单位已在逐步增加网络组稿部分内容。网络年鉴可直接利用互联网海量信息资源,使用网络超文本链接技术,增加与内容相关的网络链接,展示图片、声频、视频等数字资源,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年鉴的信息内容。

二、发展网络年鉴的意义

(一)网络媒体优势

1998年5月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首次提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以加强新闻传播工作。”从此,“第四媒体”——网络媒体这一媒体新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识和流通。[6]随着互联网发展,伴随计算机和手机终端技术不断提升,各种新媒体、自媒体快速发展,传统纸质媒体发展空间受到不断挤压。《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7)》中指出,截止2016年12月网络广告收入已远超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广告收入,报刊广告发行继续呈现断崖式下滑的态势。[7]《2017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8]可见,网络媒体早已成为当前信息传播的主流,一个全民阅读网络化的时代即将到来。

(二)扩大年鉴受众群体

传统纸质年鉴虽然定义为资料性工具书,为其官书性质所限,印刷数量不多,实际上多数是在政府企事业单位中使用,难以满足社会公众读者的需求。网络年鉴以互联网为载体,使年鉴拥有实时在线服务能力,能够满足多个读者同时阅览的需求,这不仅提高年鉴本身使用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年鉴便民化难题。

(三)年鉴创新发展途径

近年来,年鉴学术界一直在讨论年鉴编纂如何规范与创新。传统年鉴由类目、分目、条目、条目标题、条目内容等构成,相对固定的框架和内容难以满足其创新内在需求。随着网络媒体不断发展,传统阅读习惯不断改变,年鉴要寻求发展,要努力突破其官书局限性,需要创新年鉴的编纂方式,需要逐步从纸质化走向网络化。

(四)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灿烂绚丽的一枝,地方志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历史机遇,更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和全面推动转型升级。[9]目前,全国地方志事业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年鉴事业作为地方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抓住机遇,在“一纳入、八到位”的大背景下,要加快推动网络年鉴发展,使其成为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助力。

随着网络媒体快速发展,传统文化产业也将随之转型升级,年鉴虽然以官方出版为主,但也需要顺应新时代、新发展、新理念,加快推动网络年鉴发展,创新方式,服务社会,走便民化之路。

三、国内年鉴网络化现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传统纸质版年鉴正在逐步实现数字化、网络化。2000年前,开始有极少数年鉴尝试与纸质书同步出版年鉴光盘版,但基本上是纸质版年鉴的数字化翻版,多以PDF形式存储和利用。[10]这是初期年鉴数字化的一种形式,并未实现网络化。目前,国内年鉴网络化主要包含以下几种形式。

(一)年鉴出版单位网站电子版

随着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各地综合年鉴和专业年鉴出版单位大多创建有门户网站,并在网站上传本单位年鉴各年份电子版,方便读者免费查阅、下载、打印。如“广东省情网”和“广东建设信息网”,均可免费查阅其历年电子版,以上两种年鉴分别属于地方综合年鉴和行业专业年鉴,其网站上各年份电子版收录齐全。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各地年鉴事业和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差别,有的出版单位年鉴刊发不全,有的没有门户网站,有的网站建设还不完善,导致不少出版单位无法提供完整年份年鉴电子版,这给一些想通过官方网站进行免费查阅的读者带来困难。

(二)专门性年鉴数据库

该类数据库能提供各类年鉴的检索、阅读、下载等功能,一般由专门机构与各年鉴出版单位签约授权,获得其年鉴电子版使用收益等权限,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知网”和“中国年鉴信息网”。其中,“中国知网”的“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连续更新的动态年鉴资源全文数据库,收录1949年至今国内的中央、地方、行业和企业等各类年鉴的全文文献;“中国年鉴信息网”由北京华清智鉴书店主办,收录包括各级年鉴在内的图书,主要销售现货年鉴,部分专业类年鉴现书收录较为齐全。如在各自主页上输入关键词“深圳年鉴”可搜索其历年电子版供收费查阅和下载。其中,“中国知网”作为目前世界上中文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CNKI数字图书馆”,各级、各年份年鉴均收录较全;“中国年鉴信息网”作为主要以销售现书为主的网上书店,各级、各年份年鉴电子版缺失较多。随着国内各年鉴出版单位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专门性年鉴数据库提供的收费服务必然会受到一定影响,但仍可作为查询年鉴数据库的重要来源。

(三)个别企业(行业)版网络年鉴

通过百度关键词“网络年鉴”,可查询到《腾讯新闻2007网络年鉴》《2002中国互联网络年鉴》。2007年,腾讯公司在网络上发布《腾讯新闻2007网络年鉴》,该年鉴设网民日记、今评媒、万言堂、我当主编、年度面孔5个版块,各版块下设二级栏目,许多栏目链接已失效,该“年鉴”是企业推出的一个特定年度网络新闻栏目,不是逐年编纂。《2002中国互联网络年鉴》由中国网制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协作,分环境篇、概况篇、应用篇、统计篇、附录篇5个篇目,下面各具体栏目链接均已失效,该“年鉴”是特定机构在特定时期推出的行业发展报告,且不是逐年编纂。可见,目前网络上的个别企业(行业)版年鉴,主要是针对特定活动、项目推出,不是逐年编纂,临时性较强,内容、体例与传统年鉴相差甚远,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年鉴。

(四)网络年鉴试点

目前,国内试点较早、较有代表性的网络年鉴是《成都年鉴》《海南年鉴》《苏州年鉴》。其中,《成都年鉴》网络版于2015年试运行,收录其历年年鉴正本、简本、英文版,主要对正本提供全文检索和在线阅读两种查阅方式;《海南年鉴》网络版于2016年试运行,采用微信公众号+微网站(手机版网站)建设方式,设置区情纵览、图读南海、精彩回放三个模块,二次开发《海南年鉴》历史资料及其他地情资料;《苏州年鉴》网络版于2017年试运行,设置走进苏州、多维姑苏、年度分析、深度研阅四个模块,主要是大事记、市情概况、统计公报、年鉴完整电子版、图片和视频。相比较,《成都年鉴》网络版收录年鉴类型全面,但只是增加全文检索功能的正本电子版,其内容和形式没有任何变化,并不算真正的网络年鉴;《海南年鉴》网络版采用手机客户端,另辟蹊径,但由于客户端所限,展示内容和形式较为局限,可视为一种简便袖珍型网络年鉴;《苏州年鉴》网络版相对较成熟,框架较完整,有图片和视频展示,但内容和形式对正本依赖性依然较强,不能充分体现网络年鉴的网络性和便民性。

目前来看,国内年鉴数字化、网络化起步较晚,程度较低,有的是传统纸质版年鉴的简单电子化,有的是简单将电子版年鉴挂在本地地情网站上,有的并不是真正的年鉴,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年鉴在近年才开始起步,虽然从内容到形式均有较大完善空间,但已做出了一些重要尝试。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