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张掖综合年鉴2011-2012日期:2023-08-31
【2012年主要工作】
【生态城市建设】 全力抓好以黑河湿地公园、新城区和大湖湾文化旅游风景区为重点的“大湖湾生态新区”建设,以红色旅游和特色文化为重点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造林绿化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湿地公园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东区完成道路硬化和黑河橡胶坝、桥涵亭榭、环水步道、景观广场和红军林建设;西区马厩、烧烤营、房车营、帐蓬营、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高档休闲会所完成主体工程,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城市建设力度加大,新城区当年完成投资3.4亿元,给排水、电力、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已完工,水如意生态绿地完成一、二区工程建设,水之印广场完工,25个新区公建项目12个竣工投入使用,7个完成主体工程;新建城区道路6条5.45公里,新建、续建商品住宅52幢1888套24.64万平方米,城区面积由3.67平方公里扩大到8.56平方公里,县城创建为“省级园林城市”。出台文化旅游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崇文楼、大湖湾湖心岛木屋、祁连葡萄酒庄、纪念馆游客接待中心投入使用,红西路军纪念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通过省上验收,红色历程纪念馆、四星级宾馆完成主体工程,大湖湾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运营。全年接待县内外游客54.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9亿元,分别增长29%、40%。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垂钓园、水如意生态绿地、新城区、城东新区、水之印广场和城市主干道等重点区域绿化任务完成。全县共完成造林11550亩,栽植各类苗木416万株。
【新农村建设】 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节水化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继续实施贷款贴息、奖励补助等扶持政策,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钢架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和以牛、羊养殖为主的草畜产业,2012年全县新建日光温室1916座、钢架大棚2316座,建成连片示范点35个,设施农业累计达3.12万座;开工建设众一、裕泽、华谊等农林牧科技综合示范区和南华明水滩、骆驼城西滩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小区(场)56个,全县畜禽饲养总量达到331万头(只、匹),其中牛、羊饲养量分别达17.36万头、65.76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3%、15.9%。全县土地流转面积11.27万亩,其中规模化经营面积6.6万亩。加快新农村建设,骆驼城“三农”综合示范区及16个新农村“四化”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全县共建成小康住宅2287户,小康住宅示范点18个。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43万人次,输转劳务3.0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11亿元。
【项目建设】 加大项目争取和实施力度,全县开工建设各类项目85项,其中投资上千万元的重点项目达57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8项,开工建设31项。上报光伏发电、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项目34个1854兆瓦,争取到光伏发电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函280兆瓦,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函30兆瓦,项目总投资达45亿元,甘肃汇能、浙江正泰等5家企业入驻高崖子滩光伏产业园,430兆瓦输电规划通过评审,280兆瓦接入规划完成编制。在新能源产业的带动下,2012年全县开工建设投资上亿元的工业项目8项,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7项,共完成投资14.3亿元,同比增长204.3%,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0.58亿元,增长31.2%,带动二产首次超过一产,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历史性突破。
【社会事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省市县承诺的32件实事全面落实,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城镇新增就业378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465人,困难群体就业76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以内。“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教育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新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完成主体工程,骆驼城乡中心幼儿园和宣化镇台子寺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县医院门诊大楼、南华中心卫生院和15个村卫生所投入使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医疗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覆盖率达100%,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率达95%以上。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15%,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2%。孤儿、乞讨儿童救助、重大疾病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文化体制改革完成,文艺创作成果丰硕,红西路军系列连环画《血战河西》出版发行。文化广电服务中心和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竣工投入使用,骆驼城、许三湾遗址抢险加固工程全面完工,博物馆完成主体工程。红西路军纪念馆出口道路改建工程进展顺利,骆明公路改建工程完工投入使用,建成通村公路125公里。建设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208套,城市棚户区改造安置房48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71.96万元。殡仪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南华滩公墓二期工程、南山陵园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开展千人自行车湿地骑行、万人湿地健步走等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成功举办全国甲级女篮四强对抗赛、全国钓手公开赛暨甘肃省第十二届钓鱼锦标赛、甘肃·高台丝绸之路汽车越野拉力赛等大型体育活动。不断完善“民情报告”、便民服务中心(队)等行之有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有效解决一批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突出问题。推进“平安高台”建设,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教育引导广大干部以真挚的感情对待群众,以务实的作风服务群众,竭诚为群众解难事、做好事。
【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 创新推进基层党组织“1+1”结对互帮、党员“积分制”管理、村干部创业助力等活动,对全县412个基层党组织,按照“先进、一般、后进”三个层次进行分类定级,结成党组织互动互促对子282对,党员互帮、干群互助对子2507对。抓好党组织整改转化升级工作,选派11名机关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后进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选举6名能人担任后进村党组织书记,投入资金14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新改建村(居)活动场所22个,后进村党组织转化率达100%。推进机关、社区、学校、非公企业等领域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切实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深化“五个好”创建活动成果,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领导科学发展能力。重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探索,完善干部任免的相关决策程序和配套制度,采取领导干部会议推荐、常委会差额提名、全委会等额票决的方式配备单位领导班子,开阔选人视野、拓宽荐人渠道、扩大干部选任民主,增强了干部工作的科学性,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力度,2012年共调整干部4批次203人,其中新提任正科级职务41人,副科级职务34人,在县属医疗单位开展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力度,先后选派5名“80”后年轻干部到市直部门挂职锻炼,选派14名年轻干部到县属重点企业挂职工作,公开选拔25名基层年轻干部到县直机关工作或跟班学习,公开考试选拔30岁以下年轻副科级后备干部50名。
【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在党政机关、学校、农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扎实开展“十佳”“十好”“十大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文明县城、文明单位、“社区之星”“十型”特色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和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继续组织开展“五星文明户”创评活动。组织开展“三下乡”“千台大戏送农村”、全民健身运动等各类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效能风暴”行动】制定下发《高台县机关效能风暴行动实施意见》和《高台县2012年机关效能风暴行动实施方案》,安排部署全县机关“效能风暴”行动,各乡镇、各部门也召开动员会,开展“效能风暴”行动。在全县开展以“万名社会公众网络评公务、千名基层群众抽样评公务、百名各界代表集中评公务、十名督查人员查访评公务”为主要内容的“开门评公务”活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对好经验、好做法进行交流推广,对存在的问题督促限期整改。
【党风廉政建设】推行领导干部廉洁承诺、诫勉谈话、过错追究、治庸问责等制度,制定出台公务接待和公车管理暂行规定,实行工作日中午禁酒令和公务用车标示管理,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开展预防腐败工作,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开展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廉政风险防控和党务政务社会事务公开工作,有效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方向发展。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各项规定,采取定期巡查抽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加强对乡镇、部门、单位工作纪律、会风会纪、公务接待、公车管理、服务群众等情况的监督检查,解决机关效能和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了干部作风好转。
【民主政治建设】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坚持县委常委会、常委碰头会、四大班子联席会、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凡重大问题全部通过集体研究决定,调动班子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分工负责抓好分管工作。发挥县上四大班子及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制定和落实县级领导联乡、联项、联村联户、联系“三重”工作、人大和政协领导参与中心工作等制度,对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重要事项,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营造干事创业、共谋发展、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撰稿:赵永全 审稿:常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