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张掖综合年鉴2011-2012日期:2023-06-15
【综述】民乐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中段,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分山地和倾斜高平原两大类,海拔1589-5027米,年平均气温4.7℃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08.8毫米左右,无霜期140天,属温带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境内资源丰富,有煤、铬、铁、石灰石、石膏、金、铜等,其中原煤储量约2.6亿吨。耕地面积92.8万亩,其中水浇地74.8万亩。有林地110万亩,其中水源涵养林100万亩,森林覆盖率14%。有大小河流13条,年地表水径流量4.2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2.5亿立方米。现有中小型水库7座,总库容7025.8万立方米,年有效灌水面积65.56万亩。全县总面积3687.32平方千米,辖10个乡镇,1个社区管理委员会,172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综合经济】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6.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23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9.24亿元,增长18.5%,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7.63亿元,增长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8亿元,增长9.4%;第三产业增加值8.47亿元,增长13%。全县人均生产总值12220元,比上年增长6.3%。产业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全县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34.2:34.4:31.4,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1.9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63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98亿元,比上年增长9.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81%,与上年基本持平。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限制标准从以前的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提升到20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户数从以前的18家减少到10家,致使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往年有所下降。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大中型企业3家,完成工业增加值26932万元,同比增长13.8%。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2家,完成工业增加值7277.3万元;股份制企业7家,完成工业增加值46163万元,同比增长10.3%;外商投资企业1家,完成工业增加值38415万元,同比增长18.5%。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8415万元,增长11.7%;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1398万元,增长5%。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4905.7万元,增长66.44%;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8495.8万元,增长121.1%。
【农业农村经济】2011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1.73万亩,比上年增加12556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为66.44万亩,比上年增加11697万亩,粮食总产量27.56万吨,增长1.7%。特色、节水农业成效显著。玉米播种面积5.1万亩,马铃薯播种面积22万亩,其中脱毒种薯培育面积1.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7.56万亩,其中垄膜沟灌面积9.48万亩。完成造林面积7000亩,本年新增封山育林面积25000亩,四旁植树21万株,年末实有育苗面积2100亩,其中本年新育面积850亩。肉类总产量达13785吨,比上年增长1.49%,牛奶产量6033吨,增长33.83%,绵羊毛产量523吨,增长9.2%。全年猪、牛、羊、家禽出栏分别为15.29万头、0.49万头、12.21万只和54.89万只,分别增长1.66%、8.89%、1.41%和5.78%。
【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全县投资500万元以上城镇施工项目51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8个,已投产项目31个。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5600万元,同比增长32.2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8356万元;第二产业投资完成51458万元,第三产业投资完成78074万元。
【交通通信】2011年,全县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年末全县客运车辆总计136辆,其中大型车辆93辆,中型车辆38辆,小型车辆7辆,安装有GPS定位的60辆。完成客运周转量9761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13926万吨公里。全县电信业务总量完成5750万元,年末全社会电话用户达147611户,其中:移动电话83000部,计算机互联网用户9051户,比上年增长3051户。邮政业务总量488万元。全年订阅报纸282.78万份,杂志8.68万份。
【商贸旅游】2011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175万元,比上年增长17.1%。分城乡看,县城零售额40281万元,增长13.15%;县以下零售额38894万元,增长63.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4459.2万元,增长17.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4716万元,增长14.3%。全县个体工商户达4757户,从业人员8083人,私营企业达282户,从业人员9920人,私营企业注册资金47602万元。全县接待游客20.0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38万元,分别同比增长56%和69%;旅游综合收入占本县GDP的比重1.28%,比上年增长0.58个百分点;新增旅游就业人数250人,比上年增长19%。
【财政、金融和保险】2011年,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9419万元,同口径增长18.2%;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完成9216万元,同口径增长27%。其中:增值税5176万元,增长4.9倍;营业税5159万元,增长2.8倍;个人所得税1304万元,同比增长5.3倍。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2055万元,增长23.71%。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0884万元,增长17.5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86414万元,增长27.2%。各项贷款余额162164万元,增长31.82%,其中居民户贷款107470万元,经营性贷款95960万元。全年保费收入5097万元,其中财险保费收入1126万元,人寿保费收入3971万元。
【社会事业】2011年末,全县共有高(职)中2所,在校学生10462人,专任教师535人;初级中学11所,在校学生11430人,专任教师631人。小学170所,在校学生19311人。学前及在园幼儿5704人。小学阶段学生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15周岁人口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100%;初中阶段学生入学率达99.7%,巩固率99.7%,毕业率98%,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完成率95.5%。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文化站10个,村文化室172个。广播电视台差转台1座,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99%。有线电视用户42000户,其中:城市8115户,农村33885户。有卫生机构22个,其中:县级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14个,其他卫生机构5个;卫生技术人员610人,其中执业医师171人,执业助理医师63人,注册护士182人;卫生机构床位1261张。拥有标准体育场地230个,其中:篮球场100个,排球场120个,足球场10个。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2011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2.0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0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27.48%;乡村人口15.9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72.52%。人口自增率4.14‰,比2010年上升了1.71个千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503元,比上年增加598元,增长12.1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82元,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796元,增长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55元,比上年增加1228元,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621.7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食品人均支出3486.3元,增长14.9%;衣着人均支出1952元,增长33.6%;居住人均支出1170元,增长20.2%;教育文化娱乐支出845.6元,增长32.4%。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1.5平方米。年末在岗职工总人数10305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3645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2649元。城镇化水平达27.5%,较上年增长1.7%。年末全县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人数达4675人,增加85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4686人,增加11933人;失业保险人数7449人,增加149人。年末城镇享受低保户数为2730户,发放保障金1949万元;年末农村享受低保户数为11154户,发放保障金2867万元。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189388人,参合率达98.46%。筹集资金2873.87万元,补偿人数达135155人,补偿金额达2310.21万元,其中住院人数15248人,补偿金额2301.67万元。
(撰稿:钟佩银 王希瑞 审稿: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