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张掖综合年鉴2011-2012日期:2023-05-15
【财政金融】通过建设财源项目、企业挖潜增效、向上争取资金等有效措施,夯实财源基础,做大财政“蛋糕”。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强化综合治税,确保应收尽收。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增强财政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的能力。健全监督机制,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2011年,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2820万元,增长46.4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350万元,增长42.17%。财政支出达到10.58亿元,增长13.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0.1亿元,基金支出4851万元。2012年,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3600万元,增长31.4%,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0030万元,增长31.6%。财政支出达到12.87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1.61亿元,基金支出1.26亿元。
截至2012年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46895万元,比年初增加86044万元,增长23.8%。其中,单位存款余额146260万元,比年初增加43317万元,增长42.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7038万元,比年初增加51995万元,增长21.2%。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7156万元,比年初增加57511万元,增长48.1%。
【教育】2011年,投资1.3亿元的山丹育才中学建成投入使用,全县7个乡镇的11所农村初级中学学生顺利并入育才中学就读,秋学期共招收学生2562人。成立乡镇中心小学,对全县各乡镇大部分生源少、办学条件薄弱的小学进行合并,全县中小学校调整到38所,学校布局更趋合理。利用村校空余校舍和教学资源办起乡村幼儿园,解决了农村孩子入园难问题。基本实现“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城郊集中、农村小学向乡镇集中、幼儿园向中心校集中”的目标。改造建设了山丹一中、南关学校、山丹三中等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基础设施,“两基”工作扎实推进,高考上线率逐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012年,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投资2430万元,新建清泉幼儿园,改扩建陈户乡、霍城镇中心幼儿园,完善了育才中学附属设施。山丹一中成功创建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2年全县有国家级重点中专1所(山丹培黎学校),高级中学1所,普通中学5所,小学33所。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2619人,高中在校学生4036人,初中在校学生6436人,小学在校学生11863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9.92%。向全国各类高等专业院校输送新生1602名,高考录取率达97.33%;向中等专业学校输送新生1000名。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达100%。
【卫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全完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群众的就医环境和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升。2011年新建县医院综合大楼,改扩建乡镇卫生院6个、村卫生室25个。2012年投资740万元,新建大马营乡中心卫生院等4个乡镇卫生院和北湾、张湾等5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县妇幼保健院创建为全国“促进自然分娩保障母婴安康”县级示范医院。2012年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207个,其中二级甲等综合医院1个、二级甲等中医医院1个,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新农合办公室各1所,乡镇卫生院10所(中心卫生院4所、一般卫生院4所、卫生院分院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所,驻丹企业医疗机构9所,民营专科医院1所,村卫生室115所,城乡个体诊所64所。全县卫生技术人员1086人,其中执业医师97人,执业助理医师215人,注册护士246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253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110张,其中乡镇卫生院400张。
【商贸流通】加快实施商贸流通示范园区“126”工程(1个汽车商贸城、2个物流中心、6个专业市场)建设,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农超对接工程的建设步伐,在城郊结合部、公路沿线、传统集散地、交通要道或乡镇驻地建成一批农村集贸市场,初步形成以商贸流通示范园区为中心、乡镇集贸市场为支撑、农家店为补充的城乡流通网络体系,市场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全面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等惠民政策,努力扩大城乡消费,全县消费拉动发展的能力逐渐增强。2012年全县共有各类交易市场11个,其中城区市场2个,乡镇集贸市场9个。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993万元,同比增长18.6%。分城乡看,城镇零售额达59335万元,增长13.7%;农村零售额达26658万元,增长31.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71043万元,增长19.9%;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4950万元,增长12.6%。
【文化旅游】打响文化品牌,弘扬特色文化,全力支持文化产业开发和文艺精品创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紧抓全省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以大佛寺、山丹马场、艾黎纪念馆等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为重点,组织实施了一批资金投入大、带动作用强、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产业项目。加大刺绣、剪纸、烙画、文物复制等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力度,积极推动胡腾舞、太平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加快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艺术创作精品工程,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完善,有效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以建设河西旅游大县和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站点为目标,明确“世博圣地、五彩山丹”的发展定位,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重点培育东路长城文化体验游、南路自然景观生态游、西路人文景观及佛教文化体验游三条特色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倾力打造“焉支风、马场梦、长城魂、艾黎情、佛山缘”五张文化旅游名片。2012年,投资3.1亿元,加大景区景点建设力度,焉支山景区游客中心、观景佛塔、隋炀帝行宫等主体工程已完工;佛寺景区佛城广场、千佛殿、文化长廊彩绘和亲水平台等工程全面完成。大佛寺4A级景区创建通过省上初评,组建甘肃焉支山和山丹皇家马场2个文化旅游公司,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基础更加坚实。开通山丹旅游信息网,出版《五彩山丹》系列丛书,成功举办第三届焉支山旅游文化艺术节、焉支山笔会、“文化山丹·魅力山丹”摄影作品展,山丹旅游文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全年共接待游客112.2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6亿元,同比增长43.5%、60%。
2012年,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2.5万户,同比减少16.7%。《西部山丹》全年发行49期,累计发行459期。完成清·道光《山丹县志》的整理出版,内部出版收录有762人的地情资料书籍《天南地北山丹人》一书,在兰州举行发行仪式,引起较大反响。
【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加快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2012年,累计投资6.6亿元,高标准建成艾黎大道2.8公里、仁和大道0.9公里,城市新区“七纵八横”的道路框架基本形成。中央商务综合写字楼、艾黎国际大酒店、检察院业务大楼等重点工程主体已完工。龙首广场拓建改造和全民健身运动中心竣工投入使用,改造建设背街小巷3.2公里、供排水管网2.4公里、天然气管道4.1公里、污水收集管网24公里。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入设备安装阶段。世博丽景、南湖中央花园、绿城山水等高标准住宅小区开发建设稳步推进,建设商品房16.89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2.22万平方米。编制完成《山丹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25%。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编制完成位奇镇总体规划和潘庄、刘庄、山羊堡等10个村的建设性详细规划,改造农村危旧房3359户,位奇、霍城、大马营等乡镇集镇建设有序推进。进一步强化城市管理,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市容市貌明显改善。
【人民生活】2011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86.5元,增长13.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158.9元,增长13.3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农民人均纯收入6298.18元,增长16.52%;农民人均消费支出4557.68元,增长20.7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9%。2012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34.66元,同比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565.46元,同比增长15.36%;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2%。农民人均纯收入7315.9元,同比增长16.2%;农民人均消费支出5328.2元,同比增长16.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11%。
(撰稿:王安民 审稿:杨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