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张掖综合年鉴2011-2012·湿地生态保护》

来源:日期:2019-09-11

《张掖综合年鉴2011-2012·湿地生态保护》

【概况】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荒漠地区典型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具有很强的典型性、稀有性、濒危性和代表性,是集生态保护、科研监测、资源管理、生态旅游、宣传教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河中游,跨张掖市甘州、临泽、高台3县(区)14个乡镇,南依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靠巴丹吉林沙漠,处于河西走廊的“蜂腰”地带,是中国西北地区自然保护区网络的重要节点。地理坐标为东经99°19′21″~100°34′48″,北纬38°57′54″~39°52′30″,总面积41164.56公顷,其中核心区13640.01公顷、缓冲区12531.21公顷、实验区14993.34公顷。区内湖泊、沼泽、滩涂星罗棋布,有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2大类,河流湿地、湖泊湿地等4个类型,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河流等11个类别。这些湿地,发挥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防风固沙等多种生态功能,既是减轻沙尘暴危害、阻挡巴丹吉林沙漠南侵的天然屏障,也是流域人民繁衍生息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自然环境】地质与地形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过渡带、张掖盆地西北端,摆浪河冲积、洪积扇中下部与黑河冲积平原西北部,地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总体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保护区主体地貌为中部黑河河谷平原区,海拔1200~1500米,由黑河两岸一、二级阶地和河漫滩组成,呈条带状,微向北倾,地面坡降4‰~22‰。自南向北又可进一步分为砾石平原、细土平原、风积沙地和河谷平原等地貌单元;保护区北部边缘为合黎山区的倾斜戈壁平原,南部边缘为祁连山及分支榆木山中高山区,有大面积的戈壁区。

气候状况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属典型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夏季主要受东南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冬季在蒙古、西伯利亚气流控制之下,气候寒冷、干燥。光热资源丰富,年温差较大,年日照时数长达3088.2小时,年均温度5摄氏度~10摄氏度,年平均日较差14.0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41.0摄氏度,最低气温-31.0摄氏度;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由东南部的200毫米向西北减少至55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由东南部的1200毫米向西北增至2200毫米,年相对湿度52%。保护区气候条件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只要水分条件充分,发展农牧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灌溉农业区。

水文状况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地表水径流主要为过境的黑河水,来源于南部祁连山区的降雨和冰雪融水,地表水资源量24.8亿立方米。一般来说,黑河水系具有春汛、夏洪、秋平、冬枯的特点。地表径流年际变化具有丰水年和枯水年连续较长的变化过程,大约十年一个变化周期。地下水主要由黑河、大磁窑河、梨园河、摆浪河、水关河、石灰关河、马营河等河川径流的渗漏与潜流的侧向补给,地下水总补给量18.5亿立方米,保护区黑河干流的流量为11.342亿立方米/年。

土壤条件在自然成土因素与人为因素的长期综合作用下,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类型呈多样化。土壤分为8个土类、18个亚类、40个土属,75个土种。其中地带性土壤类型为灰棕荒漠土与灰钙土,还包括灌耕土、潮土、草甸土、风沙土、盐土、沼泽土等非地带性土壤。土壤类型的不同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开发利用又促进了土壤类型的发育和演变。

野生动植物资源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样化的湿地类型为多种生物的栖息生长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特征显著。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53科173属311种。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属3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40科133属244种,单子叶植物12科39属64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裸果木和绵刺2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中麻黄、沙拐枣、斧翅沙芥、梭梭、华北驼绒藜、蒙古扁桃、黄芪、肉苁蓉等8种。分布于保护区的野生脊椎动物209种,其中哺乳类24种,鸟类155种,两栖爬行类11种,鱼类19种。在保护区各类别湿地中,栖息着《湿地公约》规定的水禽65种,占全国水禽种数的25.10%,占保护区鸟类种数的41.29%,其中繁殖种类41种。湿地鸟类群落中鸻形目、雁形目和鹳形目占明显优势,分别有21种、20种和8种。保护区已记录的昆虫892种,隶属于12目114科578属,其中甘肃省新纪录130种,珍稀昆虫11种。昆虫种类以鳞翅目(319种,占35.76%)和鞘翅目(217种,占24.33%)昆虫占优势,区系成分以中亚耐干旱种类为主。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珍稀候鸟、水禽种类和数量繁多,每年春秋两季,大批候鸟成群结队,携儿带女,历尽艰难险阻,不远万里,来到黑河湿地停歇。据调查,保护区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种类有28种(I级6种,II级2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的鸟类有黑鹳、金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大鸨、遗鸥6种;国家Ⅱ级保护的鸟类有白琵鹭、大天鹅、小天鹅、鹗、鸢、苍鹰等22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的有25种,其中列入附录Ⅰ的2种:白尾海雕、遗鸥,列入附录Ⅱ的23种。此外,保护区还有甘肃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白鹭、灰雁、斑头雁等7种;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的鸟类有73种,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的鸟类23种,国家保护的“三有”野生脊椎动物126种,甘肃省保护的“三有”野生脊椎动物25种。保护区核心区天城湖、明塘湖、马尾湖、大湖湾等地经常出现五、六万只各种鸟类欢聚一堂的壮观场面。黑鹳是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集群数量在500只以上。每年4—11月份来保护区内栖息,在合黎山悬崖峭壁的崖缝或浅洞处筑巢产卵、孵化、育雏。因此,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鹳重要的繁殖区之一,也是其他鹳类、天鹅等水禽的重要越冬地,部分野鸭和雀形目鸟类的繁殖地和迁徙鸟类的重要驿站和中途食物补给地。

景观资源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保护区南北依山,北瞰“河环玉带”“屏画黎山”、美景奇观尽收眼底;南眺“祁连雪峰”“榆木晴岚”,令人心旷神怡。“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这水波涟潋的旖旎风光,曾是张掖黑河湿地生态的真实写照。黑河贯穿全境,冰雪融水纵横,地下径流充沛,水库鱼塘遍布,春天碧波荡漾,水鸟栖息;夏天绿苇茵茵,翠色浓郁;秋天荻花摇曳,鱼跃雁鸣,碧草连天,野花遍地,田畴如画,牛羊成群,赋予这片沃土不竭的生机与活力。

张掖市城北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保护价值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中国西北典型内陆河流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以黑鹳为代表的湿地珍禽及鸟类迁徙重要通道和栖息地;黑河中下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生动植物生境;西北荒漠区的绿洲植被及典型的内陆河流自然景观。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天然性良好,生长着大面积的盐生草甸、沼泽草甸、沼泽、荒漠草原等地带性植被,是西北地区为数不多的典型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生境类型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珍稀候鸟、水禽种类和数量繁多,因此,保护区是干旱地区湿地形成、发育和演替,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性及生态效益评价等研究的重要场所和天然实验室,具有非常重大的科研价值。保护区是开展环境保护宣传与科普教育实习的理想基地。对周边社区群众认识自然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增进对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意识,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项目建设】2011—2012年,共争取到位资金近6000万元。其中总投资3971万元的《甘肃张掖黑河流域中游湿地修复与治理二期建设工程》获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批复立项;总投资544万元的《甘肃黑河流域中游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项目》获国家林业局立项批复;总投资900万元的《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获国家环保部立项批复;其他项目130多万元。同时,积极跑部进京,申报各类湿地生态保护项目。概算总投资4.5亿元的《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后上报省政府,并顺利通过省林业厅组织的专家评审,已上报国家林业局审核;编制的概算投资2996万元的《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由省林业厅报国家林业局立项;概算投资1371万元的《甘肃黑河湿地植物优良种质资源培育基地建设项目》、概算投资700万元《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建设项目》可研报告均已上报省发改委、林业厅立项,待国家相关部委批准后组织实施。按照国家政策和投资方向,组织技术人员编写储备估算总投资5亿多元的“黑河湿地生态功能区域效益科学修复示范推广工程”“黑河湿地科技博物馆建设”等9个项目。项目资金的落实到位,储备项目的申报和立项成功,为张掖市湿地生态保护工作夯实了基础。

【工程建设】作为中国黑河流域(张掖)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牵头单位,组织对湿地保护工程及各项子工程进行充分研究论证,组织修编《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划》和《张掖市宜居宜游城市发展规划》等规划。其中《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后上报省政府,并顺利通过省林业厅组织的专家评审,已上报国家林业局审核;《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划》也经省政府第11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负责开展的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甘肃黑河流域中游湿地恢复与治理工程、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进展顺利,完成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和湿地恢复与治理工程年度计划,建设了管护设施、科研监测设施、宣传与教育工程,新建水文气象监测点1处,投食台15处,观鸟塔1处,木质巡护监测栈道5.2公里,沙石路面巡护监测栈道17.6公里,一级疏浚渠道10公里,二级疏浚渠道17.6公里,新建引洪拦水坝5座,实施退耕还泽20公顷,湿地植被恢复3485公顷,设置固定监测样地200个。根据国家环保部对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勘界立标的要求,成立勘界确权领导小组,全面完成甘、临、高3县(区)所辖自然保护区的勘界立标工作。共划分保护区小班1059个,设置区界标43块,宣传牌35块,标志牌24个,埋设界碑39块,界桩690个。积极开展由国家七部(局)组织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工作,对照评估打分标准,督促相关县区开展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及能力等工程建设,查漏补缺,收集档案资料,顺利完成黑河湿地国家级保护区批建以来的首次迎评、迎检工作,得到与会评估组专家的高度评价,荣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优秀”奖项。

【资源管理】结合国家林业局打击毁湿开垦专项行动的精神,四次组织开展全市打击毁湿开垦等破坏湿地资源行为专项行动。共查处各类违法毁坏湿地案件37起,处理37起,处理违法违纪人员48人次,督办各县区湿地、林业部门立案查处3件,处理来信来访5件,答复人大、政协提案4件,有效遏制了破坏湿地的势头。

【科研协作】历经数年的艰苦努力,已在保护区实验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建成一个集动植物物保护、生态旅游、科研培训于一体的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先后兴建城市湿地博物馆、飞禽保护区、游客接待中心、马文化产业园、观光航道及流泉养生馆,建造了观鸟塔、标本馆、垂钓池、孔雀园、跑马场、仙鹤园、休闲亭、曲廊、接待室、购物中心、餐厅等旅游景点及科普宣教、接待服务设施,配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职讲解员、导游员、接待员,编写了湿地生态保护科普宣讲材料。新建成的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集收藏、研究、展示、宣教、科普于一体,以“戈壁水乡、生态绿洲、古城文明”为主题,传承地域历史文化,展示湿地保护历程,彰显生态文明成果,描绘城市规划远景,是展现张掖湿地生态建设的窗口,也是对大众进行生态科普教育的基地。5000余平方米展厅,以“塞上江南·印象张掖”“地貌大观·多彩张掖”“丝路重镇·人文张掖”“湿地之城·生态张掖”“城市未来·大美张掖”“湿地·生命的摇篮”为脉络,建成6大展区及4D影院,布展采用先进的声、光、电控制技术,并配套大量的标本、图片、文字资料印证,浓缩张掖生态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历程,凸显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战略地位、地质地貌、自然资源、环境演变及生态保护成就,构成室内与室外、实景与虚景、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湿地生态科普科研基地,为弘扬张掖的人文精神,提升张掖生态旅游品质,践行张掖生态发展战略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每年吸引着50多万中外游客、青少年学生前来观光。

2011年来,保护区与科研单位协作开展科研课题5个,在国内外发表专业论文23篇,取得成果7项。其中保护区管理局主持的“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重点区保护与利用技术研究课题”的攻关,通过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其研究成果达到同类研究的国内领先水平;邀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主讲,成功举办“中国张掖黑河流域湿地保护与开发知识讲座”“甘肃省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研修班”和“全国湿地生态保护高级研修班”;

全国湿地高研班在张掖举行

实施国家外专局支持的国外引智项目,引进以色列著名湿地土壤学专家约拉姆本杰明博士对“张掖湿地水资源综合管理与利用”和“张掖黑河流域湿地生态定位研究站建设”两个湿地保护重点领域进行了高端指导。同时,结合实际,在保护区内开展固定样地调查,共调查不同湿地类型样地21个,分别就土壤类型、积水状况、植物种类、盖度、胸径、冠幅等内容进行详细调查,建立样地调查电子档案资料;开展西北干旱区季节性河流建造多级蓄水装置恢复生态景观专利材料的编制,上报省科技部门认定;建立全自动湿地水文气象监测站,在6县(区)设立22处观测记录站;依托新品种引进繁育项目,在湿地博物馆引进美国加州迎宾柳等苗木新品种取得成功。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和“野生动物保护月”等时机,坚持开展“湿地宣传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走近张掖湿地”等主题活动。在《人民日报》《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播发张掖黑河湿地保护的新闻稿件,制作《保护湿地资源,建设生态张掖》《湿地之韵,金耀张掖》《走近张掖黑河湿地》等专题片;在“湿地中国”“张掖湿地”等网站及时发布黑河湿地保护与建设的工作动态、新闻图片及湿地生态知识等内容。编辑出版了印象张掖湿地》《图说张掖湿地》《感恩黑河——走近张掖黑河湿地》《金色张掖》等书籍,编辑刊印《湿地工作动态》。

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2011年,根据省编办《关于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管理局更名的通知》(甘机编办通字〔2011〕35号),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管理局更名为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并经2011年10月22日市委常委会第14次会议研究,决定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由市人民政府直接管理,业务归口省林业厅指导,进一步明确了职能职责。是年11月,省编办正式批复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2012年10月,市委批准成立中共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组。在此基础上,报请省编委同意,相应成立甘州、临泽、高台3个副县级建制的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民乐、山丹、肃南3县成立保护站(局),形成完整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使湿地保护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截至年底,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内设科室5个,即办公室、资源保护科、资源开发科、湿地生态监测站、湿地保护总站,人员由初建时4人增至22人。周全民为首任局长,土建雄、张永祥、邓茂林为副局长,范睿为局长助理。全局干部职工中,具有硕士学位2人,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1人。

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领导人名录

局长:周全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

副局长:土建雄(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

张永祥(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

邓茂林(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

局长助理:范睿(2011年11月至)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