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日期:2016-05-23
气 候
【气候特征】指某一地区长年天气特征的综合,包括平均天气状况及其特征。世界气象组织规定30年观测记录为得出气候特征的最短年限。并且把1961~1990年的观测记录作为论述现阶段气候的统一年代。张掖位于我国中纬度地带,受青藏高原影响,属大陆性温带气候,祁连山地区属高寒半干旱气候,张掖的主要气候特征是:目照多,太阳辐射强;光能丰富,温差大,夏季短而暑热,冬季长而严寒,干旱少雨且降水分布不均。气候灾害主要有干旱、冰雹、霜冻、干热风和沙尘暴等。
【光照】境内太阳辐射量每平方米94万千瓦年以上,仅次于全国太阳辐射最大的西藏和柴达木盆地。一般年辐射量为每平方米103万千瓦年,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年辐射量随之减少。浅山区一般为每平方米95万千瓦年左右,比川区减少约5%。冬季(1月)最少,平川区为每平方米5300千瓦~5400千瓦,浅山区为每平方米5400千瓦~5600千瓦;夏季(7月)最多,平川区为每平方米11300千瓦~11700千瓦,浅山区为每平方米10000千瓦;秋季(10月),平川区为每平方米7500千瓦,浅山区为每平方米7200千瓦,山区为每平方米6800千瓦。太阳辐射的年变化非常明显,最大值出现在6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从1月起开始增加,从7月起开始减少。日照年平均时数的空间分布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多,川区多于山区。川区日照3042~3118小时,山区2702~2959小时。高台县为31177小时,甘州区为3074小时,临泽县为3042小时,山丹县为2959小时,民乐县为2940小时,肃南县为2702小时。各季日照时数:春季(4月)228~262小时,川区261~262小时,山区228~254小时;夏季(7月)222~293小时,川区281~293小时,山区222~270小时;秋季(10月)243~269小时,川区257~269小时,山区243~252小时;冬季(1月)216~237小时,川区223~227小时,山区216~237小时。日照时数从3月起开始增加,最大值出现在5月或6月。从8月起开始明显减少,最小值出现在2月。年均日照百分率的空间分布趋势和日照时数大体一致,即由东南向西北增大,山区向川区增大。全区年平均日照百分率61%~70%,川区69%~70%,山区61%~67%。各季日照百分率的大小与云量有关,云量多的季节,日照百分率小;云量少的季节,日照百分率大。区内日照百分率以11月或12月最大,7月最小。春季(4月)日照百分率58%~66%,川区66%,山区58%~64%;夏季(7月)日照百分率49%~65%,川区62%~65%,山区49%~60%;秋季(10月)日照百分率70%~78%,川区75%~78%,山区70%~73%;冬季(1月)日照百分率72%~78%,肃南最小72%,民乐最大78%。
【气温】年平均气温分布:全区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为自东南向西北增高,变化范围在3.0~7.7℃;其中川区的甘州、山丹、临泽、高台4县(区)为6.1~7.7℃;山区肃南、民乐为3.0~3.7℃,祁连山区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在0.5℃以下,3000米以下地区在0~5℃。四季气温分布:春季(4月)4.7~10.2℃,川区9.7~10.2℃,山区4.7~8.1℃,祁连山区0.5~2.0℃;夏季(7月)16.1~22.3℃。川区20.5~22.3℃,山区160℃左右,祁连山区12.0~14.0℃;秋季(10月)3.4~7.5℃。川区7.2~7.5℃,山区3.4~6.3℃,祁连山区0.4~1.1℃;冬季(1月)-11.7~-9.1℃,川区-9.5~-9.1℃,山区-11.7~-10.2℃,祁连山区为-14.6~-11.4℃。气温年变化:夏季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的最大值出现在7月;冬季气温最低,最小值出现在1月。春温高于秋温,春季气温回升的速率小于秋季气温下降的速率。气温年较差除高山区外,各地都比较大,山区为26.3~27.6℃,川区为31.0~31.6℃,祁连山区为23.5~28.1℃。高台为全区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地方(32℃),肃南则相反(26.3℃)。气温日变化:夏季日最高气温出现在14~15点,冬季出现在13~14点。气温最大日较差,全区为27.7~44.9℃。祁连山区为229~305℃。春季24.6~30.8℃,夏季19.6~29.2℃,秋季22.3~35.5℃,冬季25.0~35.4℃。最大日较差多数出现在3月,有的年代也出现在12月和2月。四季气候:高台、临泽、甘州等地有明显的四季,但四季分配不均匀,大都是冬季长、夏季短,春季长于秋季。肃南、民乐、山丹只有春季和冬季,而无夏季。冬季全区一般在187~252天,川区187~192天,山区207~252天,高山区220~310天;夏季川区21~31天,春季川区86~91天,山区春、秋相连为123~158天;秋季川区56~61天。川区春季来的早,开始于4月中旬,结束于7月上旬或中旬;山区较迟,开始于4月下旬或5月中旬,结束于9月中旬或下旬;祁连山区开始于6月下旬或7月上旬,结束于8月中旬或下旬。冬季来临的迟早与春季相反。日平均气温小于等于-5℃的时期为严寒期。全区为72~110天,其中川区72~92天,山区100~110天,祁连山区最长,为110~125天。严寒期开始迟早不一,高台、临泽县开始于12月初,结束于2月中旬,其他地方开始于11月中旬或下旬,结束于2月下旬和3月上旬。
【降水】年降水量分布:区内年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趋势大致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多、西北少,山区多、川区少。变化范围约在549~4362毫米之间。民乐最多,为3318毫米;高台最少,为1054毫米。浅山区254~332毫米,川区1054~127毫米,祁连山区为3405~500毫米。四季降水量分布:区内降水量主要集中在4月~9月,占全年的87%~91%,其中7—9月尤为集中,占全年的54%~59%。春季(3—5月),平均降水184~666毫米;夏季(6—8月)平均降水638~1910毫米;秋季(9—11月),平均降水176~645毫米;冬季(12—2月),平均降水(雪)40~97毫米。
【降雪】全区降雪期比较长,开始于9月末到11月初,结束于次年4月中旬—5月中旬,其中山区开始于9月底10月初,结束于5月中旬;川区开始于10月下旬到11月初,结束于4月中、下旬。降雪期长达164~233天,年平均降雪日数15~43天。祁连山区开始于8月中旬—9月中旬,结束于5月下旬—6月中旬,个别地方到7月中旬,降雪期248~300天,年平均降雪日数51~60天。积雪最大深度9~18厘米。
【湿度】 年平均相对湿度:春季35%~47%,夏季51%~65%,秋季47%~58%,冬季41%~58%。
【风和风能】各县年平均风速变化一般在2米/秒~3米/秒之间,风向各地不一。高台多东风,甘州、临泽、山丹县大马营多西北风,山丹、民乐多东南风,肃南多东北风,祁连山多西南风。全区大多地方为春季风速最大,在3米/秒以上,最大值一般出现在4月;夏季次之,为2.5~3.4米/秒;冬、秋季最小。有效风能年贮量达400千瓦·小时/米2以上。山丹军马二场、三场在500千瓦·小时/米2左右;山丹、民乐达400千瓦·小时/米2左右,其它地方为200~300千瓦·小时/米2。
【干旱】区内降水量少,旱灾成为主要自然灾害。见诸史料记载,自公元26年(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到1995年的1969年间,共发生重大旱灾96年(次);其中全区性的51年(次),局部性的45年(次);连续2年发生的7次,连续3年发生的3次,连续5年发生的2次,连续6年发生的1次。从历年旱灾发生的时间看,四季皆有,多发生在春夏,其次为冬,秋旱较少。春旱出现时间一般为2~5月,夏旱为5~7月。一次旱季的持续时间多数为40天左右,重旱年份达80~100多天,个别也有连续数月无雨的。历史上对农作物威胁最大、造成粮食严重减产的特大旱灾有8次;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民国17—18年(1928—1929年),共和国成立后的1960、1962、1963年。从旱灾发生范围看,民乐、山丹、甘州3县(区)次数较多,灾情较重,临泽、高台、肃南3县次数较少,灾情较轻。
【洪涝】辖区南北依山,中间低洼。虽年降水量少,但沿山地区常发生暴雨、山洪,且很凶猛,时有淹没村庄农田,冲毁渠路林木,危及人畜财产,造成灾害之事。张掖水灾见于史料最早年份是魏明帝青龙三年(公元235年),至1995年共发生较大的水灾103年(次),其中全区性的11年(次),局部性的92年(次)。1949年以来特大水灾有4次,即1949年的高台县新坝、红崖乡洪水;1952年的张掖县黑河洪水和山丹县山区洪水;1974年的高台县6条河洪水。从洪水发生的地域看,民乐27次,山丹26次,张掖21次,高台16次,临泽13次。肃南山高沟深,洪水泄入河流,草原、山地一般洪灾很少,对人畜危害不大。
【冰雹】多发生在祁连山北麓的山丹、民乐、甘州、临泽、高台的南部沿山地区。六七月份较多。夏秋之际空气湿度大,气温骤变,容易形成冰雹。雹粒一般似豌豆大小,大者有枣大,个别的有如鸡蛋。每次降雹时间,短则10数分钟,长则半小时。时间虽短,但破坏性大。对农作物,特别是对油菜、麦类、豆类损害极大,重者颗粒无收。冰雹来之突然,防不胜防,目前尚无科学有效方法防治。
【霜冻】区内初夏和仲秋,天气环流发生回变,导致较强冷空气入侵,局部出现强烈降温,形成霜冻。由于气候干燥,有时不出现白霜却仍有冻害,故以日最低气温≤1℃为霜冻指标。霜冻是春、秋两季区内常发生的自然灾害,农作物幼苗、果花易受冻害,轻者减产,重者绝收。据文献记载,张掖、临泽、高台3县(市)川区春季的晚霜冻结束时间一般是4月下旬到5月上旬,对农作物危害最大;山丹、民乐、肃南3县山区在5月中、下旬,对作物危害较大。秋季早霜冻沿山区较早,马营一带出现在9月上旬,为全区早霜最早地区;民乐、山丹出现在9月中、下旬;甘州、临泽、高台3县(区)川区出现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风暴】张掖春季和春夏之际多风,4~6级每月都有。历史上有记载的大风44次,其中8~9级28次。大风飞沙走石,拔树折木;刮倒房屋,击打禾苗,埋压农田,破坏设施,危害生命财产。大风过后,多要降雨。区内曾发生过的很多地震与刮风相连,先风后震。高台、临泽、甘州、山丹风次较多,民乐、肃南较少。
【干热风】又名“热东风”,主要发生在张掖、临泽、高台、山丹4县(市)的川区,民乐个别年份偶有发生,是小麦作物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干热风的气象指标是平均日气温30摄氏度以上,持续48小时以上,大气湿度低于30%以下,每天14时有偏东风或静风的天气过程。干热风一般发生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正值小麦灌浆时期,造成小麦千粒重下降,青秕减产。1954—1980年的26年中,出现干热风的次数:甘州市49次,高台县49次,山丹县31次,临泽县23次,共计152次,年均5.8次,其中重型年均1.8次、2.8天。
【病虫害】区内1959年农作物病虫害普查中查出病害23种,1984年有374种;1959年有各种虫害60种,1984年有580种。病虫害常发生在大旱之年或旱年之后,也有的发生在雨涝之季。病虫害多为本地原有,也有通过引进种苗等渠道传入。病虫害与气候关系十分密切,繁衍生存随气候变化而变化。
【地震】境内祁连山地震带从东往西横贯全区,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是地震多发区之一。张掖位于祁连山地震带的中段,呈北西—西向展布,东端与南北地震带相接,西邻阿尔金山地震带,北界在金塔、阿拉善以南,南界进入青海境内。带内以北西—西向深大断裂为主。其次为北东向深断裂和北—北西断裂。其中北西—西向断裂在新世以来具有强烈活动,是主要的孕震构造之一。境内及周边地区主要地震活动构造有北西—西向、北—北西向、东—西向3组。北西—西向有龙首山北缘断裂带、南缘断裂带、榆木山北缘断裂带、祁连山北缘断裂带、九个泉—大岔牧场断裂带、皇城—土门断裂带。北—北西向有榆木山东缘断裂带。东西向有寺大隆—大黄山南麓断裂带。从已发生的境内历次地震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地震带强震活动的特点是:一、大震有一定的迁移规律。由于地质构造的原因,走廊南部的地震,有由东向西迁移的特征;走廊北部地震,则由西向东迁移。二、地震强度大、频次低。三、大震具有突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