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张掖大辞典》(初稿·基础地质)

来源:日期:2015-08-24

 

          基础地质

老君山组】地方性岩石地层单位名称。由1945年黄汲清创建的老君山砾岩沿革而来。命名地点在甘肃省肃南县老君山。老君山组呈狭长带状沿北祁连jB坡的山间及山前凹地分布,总体为一套红色磨拉石堆积,偶夹中基性火山岩。岩性上部以砂岩为主,夹砾岩、砂砾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产植物化石,下部以厚层砾岩、砂砾岩为主,夹少量粉细砂岩,局部夹中基性火山岩。老君山砾岩形成于早中泥盆世,在祁连造山带的形成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代表了早古生代祁连造山运动的结束及强烈耩皱隆起的产物。

【羊虎沟组】地方性岩石地层单位名称。1924年由Grabau,A.w.创名,命名地点在甘肃省山丹县的羊虎沟。羊虎沟组在本省分布广,地层年代跨度大。岩石多为页岩、砂岩、薄层灰岩及薄煤层(线),其中的煤层是祁连山区重要的产煤层位,自西部的安西红口子到东部靖远磁窑,煤产地达100余处,可采煤层最厚可达37. 2米。此外,在本组煤层的顶、底部常产粘士,主要为耐火粘土和陶瓷粘土,如东水泉、何家山等粘土矿。羊虎沟组为一跨系的岩石地层单位,所含化石的种类较多,有腕足LmoproductussPlieatichaoiYIop?-oductus COt‘n.Bmchythyz’na sangwaysz‘等;菊石建立了Reticuloc Billinguites—CanceUocer口s带和Brann一8:rocer口s—Gaso~L’ocer带;还有珊瑚、鲢、双壳类、腹足类、头足类、三叶虫、植物化石等。1993年甘肃省地矿局地层清理组将羊虎沟组的形成时代确定为早石炭世——早二迭世。

【古河西构造体系】  地方性构造体系名称,又称古河西系。1978年魏春海根据李四光1955年的论述;建立古河西构造体系。古河西系展布于甘、青两  省的祁连山脉及其毗邻地区。其北界波及至龙首山  麓-线,南邻柴达木盆地,西到塔里木盆地东缘,东  抵六盘山以西,具有西宽东窄趋势,主要以下古生界  组成的褶皱、断裂及加里东期复杂岩带为主体,构成一系列北西西向延展的巨型褶皱带,早古生代及以前地层卷入其中,自北向南概分为北祁连、中祁连和  南祁连3个褶皱带。北祁连褶皱带位于祁连山脉北侧,包括走廊地带,以下古生界组成的褶皱、断裂以及加里东复式岩体为主体,构成一系列次级复背斜和复向斜等。主要有龙首山复背斜、走廊——走廊南山复向斜、镜铁山——祁连山主峰复背斜、乌鞘岭——白银复向斜和屈吴山——南华山复背斜等;中祁连褶皱带位于野马山——大雪山——疏勒南山——陶赖南山至青海大通山一带,是以前长城纪变质岩系为主体组成的古老结晶基底,中上元古界亦广泛出露,缺失早古生代沉积盖层,晚古生代以来的沉积物也很零星,长期处于隆起状态,伴随断裂带和中酸性——超基性侵入体,总体构成——规模巨大的托来山——大通山复背斜,次级构造有大雪山复向斜,野马山复背斜等;南祁连褶皱带自当金山口经乌兰达坂山、宗务隆山、埃姆尼克山至拉鸡山,呈北西——北西西向展布,以前长城系、古生界为主体,构成一系列相间排列的复背斜和复向斜,主要有拉鸡山复背斜、宗务隆山复向斜、柴达木北缘复背斜及伴随的断裂带,其大部分被后期强烈改造卷入青藏系头部外围褶带成分之中。因此,古河西系具有独特的构造形态和控岩特征,褶皱强烈,延伸规模大,多呈紧密线状;与褶皱平行伴生的压性断裂成群出现,并具强烈挤压兼扭动特点;岩浆侵入活动多集中于加里东期,不仅强烈频繁,且规模宏大,与体系的成生发展、演变有密切的联系。古河西系可能始于晚元古代,成生发展于早古生代,成熟于志留纪末。古河西系对矿产资源形成与分布具有显著控制作用。在其孕育萌动期及早期阶段形成的矿产主要是元古界沉积变质型铁矿、铜矿和与基性——超过高性岩有关的镍矿岩等;早古生代形成的矿产主要是与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的铬铁矿、石棉矿和与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有关的铜矿及多金属矿床。

【河西构造体系】地方性构造体系名称,简称河西系。李四光1939年命名。河西系展布在我国西部甘、青毗邻地区的祁连山脉东半部及其东南麓,于中生代末期成生发展至第三纪末成熟定型,挽近时期活动。该体系由以总体至北15°~30°西方向白垩系及第三系为主形成的一系列褶皱、断裂,及左行雁列的隆起带和坳陷带构成,包括武威一庄浪河——洮河坳陷带、龙首山——冷龙岭——拉鸡山隆起带、张掖——民乐——门源——西宁——循化坳陷带、合黎山——榆木山——大通山——日月山隆起带、酒泉——野牛台——青海湖——共和坳陷带、榆树沟山一祁连山主峰隆起带。河西系复合于祁吕系、陇西系之上,部分已截切了秦岭——昆仑纬向构造,并在许多地段横跨于古河西系之上。地震资料表明,河西系与其它的构造体系尤其是祁吕系复合部位是地震活跃区之一。

【祁连运动】地方性构造运动名称。是早古生代末强烈的地壳褶皱上升运动,在祁连山区尤为强烈。由李康等在1962年创名,在我国相当于广西运动。在祁连山区的主要特征及依据是中下泥盆统的老君山砾岩(老君山组)普遍角度不整合盖于早古生代浅变质地层之上;北山地区表现为内蒙古清河下泥盆统雀儿山组平行不整合于上志留统碎石山组之上;安西墩墩山可见下——中泥盆统三个井组呈角度不整合于奥陶纪花牛山群和寒武纪双鹰山组之上。据此魏春海等于1979年将祁连运动的时期限定在晚志留世末至早泥盆世中期之间。祁连运动使祁连山区早古生代沉积的厚近25 900米的巨型坳陷褶皱隆起,形成北西西向中等——强烈的紧密线状褶皱,伴随走向大断裂的形成及以酸性为主的大规模岩浆侵入,如酒泉、武威等地的岩体侵入于志留菜地层,同位素年龄值在362~379Ma间,此外还发生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低绿片岩相变质岩系,;在永昌、景泰等地地层变质年龄为355~393Ma。

【走廊过渡带】 中国二级大地构造单元名称,又称走廊冒地槽褶皱带。位于北祁连优地槽褶皱带和中朝准地台阿拉善台隆之间,主体展布于永昌至宁夏中宁一带。这是一个陆棚海型冒地槽带。中上寒武镜和中、下奥陶统为厚近万米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靠近北祁连优地槽带,早、中奥陶世沉降幅度较大,并有中基性火山喷发。上奥陶统不整合于中奥陶统之上,主要为笔石页岩和介壳灰岩,志留系亦为类复理石和复理石沉积。整个古生代沉积,从南到北厚度和岩相具有明显的从优地槽型向地台型过渡性质。走廊过渡带的范围。一般将河西走廊中新生代坳陷带均置于走廊过渡带范围。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其西界应置于张掖——民乐盆地以东,而将河西走廊西部中——新生代坳陷带仍置于北祁连范畴。   

【北祁连优地槽褶皱带】  中国二级大地构造单元名称。祁连山的中心深海槽,由侵位的超镁铁岩和辉长辉绿岩、具枕状构造的基性喷发岩、放射虫硅质岩和复理石构成中上寒武统和中下奥陶统两套蛇绿岩系,上奥陶统和志留系为火山碎屑复理石建造。北祁连优地槽内的火山岩及相关的沉积岩层是典型的古蛇绿岩带。寒武纪和奥陶纪的古蛇绿岩带呈北西——北西西向延伸长达600千米,主要有细碧岩、粗玄岩、拉斑玄武岩和安山玄武岩。古蛇绿岩特征组合从下至上为辉长辉绿岩一含放射虫硅质岩、复理石建造一中基性、中酸性海底喷发岩一超镁铁岩。超镁铁岩出现于晚期。古蛇绿岩带中的蓝闪片岩带伴随超镁铁岩带出现,沿青海省祁连县大体分南北两支,断续出露100公里,清水沟一带厚达150~200米,主要类型有石英——白云母——蓝闪片岩,石榴石—一帘石——蓝闪片岩等。此外,在俄博野牛沟以西还有蛇绿混杂岩分布。北祁连还有少量酸性岩,但常与蛇绿岩伴生,为以钠、奥长石为主的斜长花岗岩(柴达诺山、拉硐等)。总之,北祁连从寒武纪开始至早中奥陶世,处于以引张为主的海盆扩张阶段,晚期出现了俯冲断裂,形成向北东倾斜的深海沟俯冲带。志留纪——泥盆纪时则是这一海槽主要闭合阶段,广泛分布于北祁连北缘的中下泥盆统老君山砾岩即是洋陆转化的标志。

【祁连山中间隆起带】 中国二级大地构造单元名称。是古中国地台褶皱基底的残块,位于北祁连优地槽和南祁连冒地槽之间,并以深断裂带与其相隔。西段在省内包括陶赖南山、野马山、大雪山。东段在省内包括兰州、榆中地区以东。中祁连隆起带的结晶基底由下元古界北大河群(原称野马南山群)的变质杂岩组成,中上元古界构成褶皱基底,早古生代期间一直处于隆起状态,仅在西段硫磺山之西沿断裂带出露厚度不大的早古生代砂岩、板岩、泥灰岩和红色砾岩,含奥陶纪化石。志留纪末的晚加里东运动,使大量以花岗岩为主的酸性岩体侵入于中祁连隆起带,形成一个巨大的酸性岩浆岩带。

【北祁连蓝闪片岩】  出露在祁连造山带中的一种高压相系的变质岩。1976年王荃等首次确定。蓝闪  片岩只在北祁连之走廊南山南北坡出露,北坡的蓝  闪片岩分布在肃南九个泉到背泉门一带;南带位于青海省祁连县清水沟、卧龙沟、百经寺及白泉一线,呈NNm—SSE向断续延伸约200公里以上,其中  以青海祁连县清水沟一带发育较好,出露宽度可达200米。在清水沟、百经寺等地的蛇纹石化超基性岩和蓝片岩中,产有透镜状的蓝闪榴辉岩。祁连山蓝闪片岩带主要矿物组合有蓝闪石——石英、蓝闪石  ——多硅白云母——石英、蓝闪石——绿帘石(黝帘石或斜辉石)、蓝闪石——绿泥石、蓝闪石一红帘石——黑硬绿泥石——石英及硬柱石——蓝闪石组合等。北祁连山的蓝闪片岩相与绿色片岩相密切伴生,相互过渡共同组成祁连山的高压变质带,是该地  区古板块俯冲运动的重要标志。

【祁连山蛇绿岩】我国的典型蛇绿岩之一。代表古祁连洋壳消减后残留的块体,由超镁铁岩基性枕状熔岩及放射虫硅质岩复理石等组成。祁连山区共有四期不同时代的蛇绿岩,各期一般呈狭长带状产出,宽约几百米到几十公里,长在600~1 000公里不等,彼此呈北西——南东向大致平行产出,其时空分布规律是自祁连中间隆起带(中间地块)向南北侧时代逐渐变新。元古代蛇绿岩分布于北祁连西段的托来山南侧,大致沿锅底坑山——刘口峡山——祁青一线,产于中上元古界朱龙关群及多尔诺尔群中;中寒武世蛇绿岩西自玉门昌马鹰咀山,东到青海祁连县均有出露,产于中寒武统黑茨沟群中,出露较完整,包括超镁铁杂岩、镁铁杂岩、枕状熔岩及硅质岩等;奥陶纪蛇绿岩广布于南北祁连,在北祁连以早中奥陶世为主,是祁连山蛇绿岩的主体部分,西自玉门昌马东到景泰县南均有分布,产于下奥陶统阴沟群和中奥陶统中堡群中;在走廊南山北坡还断续分布有早中志留世的蛇绿岩,由基性火山熔岩、角砾岩及海相复理石组成。祁连山蛇绿岩与世界典型蛇绿岩相比,缺失席状岩墙群,在堆积岩中没有明显的堆晶结构,以发育巨厚的枕状熔岩和大量的沉积岩夹层为特征,反映了不同时代及不同造山带蛇绿岩特征各不相同。

【祁连山北缘深大断裂】  祁连造山带中最重要的一条断裂。断裂西起玉门镇附近,向东经肃南、天祝到景泰南,全长约700多公里,沿断裂分布有蛇绿岩,并且明显地控制着河西走廊与北祁连的磁场和重力场分布。航磁表现为断裂续升高的线性异常带。以断裂为界,北侧表现为负背景为主的磁场,南侧是剧烈变化的磁场区,剩余重力异常反映该带是一较大的重力场突变带,由此证实该断裂为一超岩石圈断裂。北祁连北缘断裂成生于早古生代,在整个古生代及中生代均有剧烈的活动,新生代继承中生代差异性升降活动,造成祁连山区的强烈抬升,最终形成青藏高原北部一条重要的边界断裂。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