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张掖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日期:2023-11-30
为扎实开展全市“精品年鉴品读”活动,进一步推进年鉴编纂工作,持续巩固提升全市综合年鉴编写质量和“一年一鉴,公开出版”成果,11月29日,市史志办组织召开了全市“精品年鉴品读”活动暨2024卷年鉴编纂工作推进会议。会上,各县区志办围绕年鉴编纂工作进行了研讨交流,现将部分发言摘编如下,供借鉴学习。
潜心磨砺重质量 常编常新做精品
甘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年鉴是具有权威性的地情工具书和重要的信息载体,主要是向人们提供域内一年全面、真实、系统的事实资料,便于各级各部门了解事物现状和研究发展趋势。2019年,在甘州区二轮志书出版后,我办立足工作实际,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年鉴编辑上,优化提升《甘州年鉴》编纂出版质量,在继承往年年鉴优秀传统、参考其他年鉴的基础上,不断对《甘州年鉴》进行探索与创新。
一、以时代为主线的框架创新之路
《甘州年鉴》创办于1998 年,至今已出版18卷,历经4次大型改版,逐步趋于规范,向志书体框架并轨。在《甘州年鉴》编纂工作中,我办十分重视学习其他省市县(区)优秀年鉴编纂工作中的一些好方法,尤其是框架设计和篇目设置的成功经验,通过汲取精华、结合实际、逐年探索、适度调整,修订完善《甘州年鉴》的篇目框架,使之更加合理,更加全面反映甘州区各行各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整体框架重构
《甘州年鉴2023》在保持年鉴信息资料连续性的基础上,调整优化部分框架内容,提升编纂质量,按照“政治军事、园区三产、经济交通、城建水务、生态环境、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民生、乡镇街道”和“特色栏目”10大类别,重建框架。《甘州年鉴2023》新增入编单位12家(从2019年的112家,增加到161家),重新调整了各类目的前后顺序,特别把“生态环境”放在文化之前,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山论”的重要阐述。全书共设34个类目、218 个分目、各类表格10张。反映各行业、各部门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新面貌的图片分列于各类目中,随文插图332张,做到图文并茂。通过压缩字数、增加图照、提升质量、增加内涵,《甘州年鉴2023》从2022卷的648页精减到537页;图照选用也从2019年的266张增加到491张。
(二)突出时代特色
《甘州年鉴2023》彩页部分,精选图片159张。版块设置甘州20年,以“数据比对”和“今非昔比20年”的图片,充分展示撤市设区20年来甘州取得的巨大发展变化;其他板块除政务、经济、文化、生活、生态等还增设了具有年度特点的“喜迎二十大”和“彩虹张掖·乐游甘州”两个板块。设置“信息甘州”特色栏目,选用省、市党委、政府采用过的政务信息,彰显时代特色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更好地突出甘州特色、年度亮点。
二、以内容为根基的编纂创新之路
甘州区委、区政府领导非常重视《甘州年鉴》的编纂工作,每年的征集文件都以中共甘州区委办公室、甘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名义联合发文。主编、副主编每年对《甘州年鉴》的校样稿都会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一)健全制度,保障质量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及时制定《甘州年鉴》年度方案和征集通知,成立年鉴编辑部,制定工作计划,安排专人负责统筹协调年鉴编纂工作。二是善用督察督导。协调区政府督察专员将《甘州年鉴》收稿工作纳入督察范围,对部分延时报送稿件的单位进行督办,为年鉴编纂工作顺利开展保驾护航。三是落实编写责任制。各承编单位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认真履行职责,指定精通业务、责任心强的人员承担撰稿工作,从源头上把好稿件质量关。四是建立审校责任制。指定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同志负责入鉴内容审定、业务把关、数字审核和保密审查等工作,安排专人组稿、排版、修改,减少书版改稿的不便。
(二)优化流程,缩短周期
《甘州年鉴2023》进一步优化年鉴编纂流程,提速增效,最终实现1月启动、6月初稿、9月见书。一是提前谋划。年初及时召开编纂工作会,全面审定年鉴栏目,突出重点内容记述,反映特色,合理取舍。以9月底前出版发行为目标倒排工期,制定进度计划。二是速定方案。在充分论证后,拟定组稿方案,向各承编单位征集资料,提前部署组稿任务。三是业务培训。有针对性的对历年来交稿慢、换人频繁的单位,开展小规模培训或“一对一”指导。四是流程合理。灵活安排工作流程,改稿审稿环环相扣,在送出版社审核期间,送上级部门进行同步审稿,同步改稿。五是主动评稿。通过出版社、市史志办和区编委会对《甘州年鉴》全面审读,广泛听取修改意见,进一步提升年鉴的品质。
三、以装帧设计为招牌的理念创新之路
年鉴不仅做到“内优”还要做到“外美”,除了强化年鉴规范,提高年鉴内在质量外,还必须在装帧设计上下功夫,实现年鉴精品化。《甘州年鉴2023》书脊采用拔圆设计、人工锁线;全文采用三栏式设计、彩色印制。封面设计延续2022卷设计理念,版面整体不变,以甘州出土的唐·莲花砖花纹为元素,黄底蓝晶字,在为读者创设以资料性为主体的阅读体验的同时,构筑高品位的艺术审美空间,也可以有效提升年鉴的品质。
《肃南年鉴(2023)》编纂的主要做法
肃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肃南年鉴(2023)》编纂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史志办公室工作要求,紧密结合肃南实际,将“精品年鉴品读”活动成果运用到具体编纂工作当中,学习借鉴《张掖年鉴》和兄弟县区年鉴工作的经验做法,在框架结构、条目编写、装帧设计、行文规范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力求全面准确反映部门单位年度工作亮点、成效,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一是精准分类,科学设置类目。《肃南年鉴(2023)》依据分类科学、层次清晰、领属得当、编排有序的思路,在保证框架基本稳定和原有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年度工作实际和承载内容进一步进行了调整、优化,删减了“园区”“档案史志”等类目,相关内容调整到“工业”“文化”等类目,新增“商贸服务”“应急管理”类目,优化后共设置29个类目,使原框架体系更加科学、完备。同时,在“工业”“教育”“卫生健康”“旅游”类目中分别增加县内重点企业、学校、医疗机构、景区分目,在“乡镇”类目中增加村情(社区)简介分目,使记述内容更加全面,增强了年鉴的资料性。
二是精细设计,体现地方特色。《肃南年鉴(2023)》封面继续沿用2022年设计风格,以棕色为背景色,选用裕固族传统特色纹饰如意图案作为底纹,配以肃南皇城草原自然风光摄影照片,书名文字采用金色浮雕效果呈现,整体风格庄重大方。内文页眉的设计上,采用“祁连神鹿”雕塑剪影作为logo,体现肃南地方特色。专题彩页的编排上,改变往年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为辅的做法,按照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文化建设、社会民生、乡村振兴、生态建设6个专题分类编排彩页图片,以图片为主,以图片说明文字为辅,增强了年鉴的可读性。
三是精益求精,严格把关审校。在入鉴资料撰写报送上,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文责自负”,各供稿单位确定专人负责年鉴资料撰稿任务,上报的文稿和图片经本单位分管领导审核、主要领导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加强意识形态审核,杜绝政治性差错,对涉及民族、宗教、外事等敏感问题,提请政府办、宣传部、统战部、民宗局等部门单位前置审查,把好政治关和保密关,确保不发生泄密情况,确保稿件内容记述全面准确。年鉴初稿形成后,将电子版样稿反馈各供稿单位征求意见建议,共同做好审核校对工作,进一步减少差错,确保年鉴的编纂质量。
《高台年鉴2023》编纂的主要做法
高台县地方史志办公室
《高台年鉴2023》按照省、市史志办要求于9月底出版发行。有类目27个、分目145个、条目855个,42万字。回顾《高台年鉴2023》的编纂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严格框架设计。在认真组织开展“学精品读精品用精品”精品年鉴品读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讨论制定了年鉴篇目大纲。增加了往年缺失的“政务服务”“法治政府建设”“人民生活”“居民服务”“快递物流”等类目或分目,使年鉴涵盖内容更加全面。在全面反映2022年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项工作的同时,彩页以“高台这十年”为题,重点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和脱贫攻坚取得的辉煌成就,选取图片90张,使总体框架既保持大体稳定,又能突出时代特色、地域特色。
2.严把编校质量。审校是年鉴编辑过程中任务最繁重、花费精力最多也最容易有偏差的环节。一是全文保持统一规范。在文字表述、表格编排、图照设置等方面,严格对照精品标准逐条逐项落实,表格在表题、表体和表注等要素内容和样式风格上做到统一规范,图照在文字说明做到统一规范。二是加大审核把关力度。年鉴统稿后,分别邀请有关部门单位进行审核把关,对年鉴的资料来源、内容要素、语言文字、统计数据、标点符号等再研判再审校,同时,组织保密、档案、历史、法律、经济、政法等方面的专家进行严格评审,严把入鉴资料政治关、保密关、体例关、史实关、文字关,确保年鉴观点正确、史实清晰、要素齐全、文字精练、表述清楚、数据准确。三是规范审校流程,加大审校力度,建立编辑质量全程溯源机制,全面消除内容和文字差错,杜绝“硬伤”和“暗伤”,确保年鉴整体质量。
3.精心排版设计。年鉴要实现资料性这一基本属性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和鉴赏性,使读者赏心悦目。我们在排版设计时以规范为准则、以读者为中心,从封面、扉页、目录、正文到页眉、封底等整体统筹,力求精致精美。适当加大图片选用比重,在各单位提供的图片中精挑细选,收录年内重点工作图片,并在适时位置插入表格,做到图文相关、文表呼应、图文并茂。通过图、文、表的有机组合和全书整体色彩的搭配优化,使年鉴版面更加灵活,浑然一体。
4.精准对外推广。年鉴出版后,改变以往单纯只在乡镇、部门单位配发的形式,积极开展地方志“六进”活动,主动“走出去”,采取现场互动方式,为农村、社区群众和中小学生及志书爱好者赠送年鉴等地情书籍,并与联系村和社区联合举办志书推介活动,向群众介绍志书内容;与档案馆、图书馆、城关镇党群服务中心合作,设置“方志阅览区”,加大方志图书对外开放力度,引导社会各界大力开发利用方志资源。同时,及时在政府门户网站上传数字化图书,方便群众阅读使用。
《山丹年鉴(2023)》编纂的主要做法
山丹县地方史志编纂办公室
一、抓学习研讨,为编好《山丹年鉴2023》打基础
一是抓好线上学习培训。按照省、市史志部门要求,2022年9月20日至22日,山丹县史志办连续三天组织单位全体编辑人员线上收听收看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织的“精品年鉴品读季”活动,先后聆听十余位专家的讲座及十余家年鉴获奖单位的情况介绍,积极交流讨论,更新编纂理念、拓宽工作思路、破除思维惯性、创新工作方法。二是抓好线下学习研讨。组织单位编辑人员对《北京朝阳年鉴(2020)》《孝义年鉴(2020)》《长沙年鉴(2020)》《连云港年鉴(2019)》四部获得特等奖的年鉴静下心来认真品读学习。围绕四部精品年鉴,单位先后于11月11日、14日开展以“读精品、学精品、用精品、编精品”为主题的大学习、大讨论,7位同志通过书面心得体会进行集中研讨交流,通力营造编纂“精品年鉴”的良好氛围。通过线上线下研讨学习,编辑人员的年鉴精品意识普遍提高,为编好《山丹年鉴2023》卷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抓问题整改,在优化《山丹年鉴2023》内容结构上出实效
一是调整优化编目。针对一些年鉴内容归属不当,出现新问题、新变化等情况,与《山丹年鉴2022》相比,2023卷编目大纲中,将原有部类“财政·税务”整合归入“经济管理”中,下设发展和改革、财政、税务、市场监督管理、自然资源管理、审计、统计、公共资源交易8个分目;原有部类“商贸”更名为“商业流通”,下设商贸服务、供销合作、烟草专卖、快递物流4个分目;充分考虑工商联的特殊性,将原有部类“群众团体”更名为“人民团体·工商联”;将原有部类“金融·保险”更名为“金融”,原有分目按照“银行业、保险业、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合理设置;对原有“教育”“职业教育”部类优化整合,分类设置综述、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学校选介、义务教育学校选介、普通高中学校选介、职业教育学校选介5个分目;增设“军事”部类,将县人民武装、武警中队、人民防空、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信息归入此部类;根据年内机构新增城市管理局、社区重新划分的实际情况,将原有部类“社区”中的相关内容并入“城市管理”,归入“社会事业”部类中;将原有部类“村民委员会”资料全部整理成表,根据属地属性归入“乡镇”部类中,不再进行文字记述;将地方组织机构领导名录从正文中挪出,归入“附录”。
二是规范编目层次。按照自然、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建设五大内容对编目层次进行排序。在保持框架相对稳定和充分展示山丹特色的基础上,优化精减“城建·住房·环保”“农业·林草·水利”“文化·旅游·体育·广电”“教育”“医疗卫生”等篇目结构,增加建筑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特色产业、中考、高考等相关内容,力求全面展示山丹县经济发展情况、县域特色和重点企业,丰富年鉴“经济气”。同时,对各部门(单位)内部事务、队伍建设、机关党建、信息报道等内容进行适当压缩,或取消单设条目,选取重点内容调整到“概况”中,使得篇目层次更清晰、逻辑更合理。
三是精心压缩编目。针对以往多部山丹年鉴中“县委重要会议”“县委常委会”“县政府重要会议及活动”“大事记”内容交叉重复太多,造成篇幅冗长,条目混淆严重的问题,《山丹年鉴2023》在合并上述内容同类项的同时,“大事记”记述不再以领导调研为主,而是按照“大、要、特、新”标准,精选县域内年度大事,尤其是民生相关大事,遵循“大事简、正文详”原则,注意与正文条目记述相互呼应,最终将此内容由《山丹年鉴2022》中的4.15万字,压缩至《山丹年鉴2023》中的3.18万字,压缩字数9700余字。
四是突出特色亮点。规范全书“综述”或“概况”内容,突出记述年度大事、要事和重点工作。如重点道路建设、山丹炒拨拉美食节、仙堤书院揭牌、山丹县图书馆改造挂牌、世博恒太城开业等年度重要事件,均通过卷首彩页专题设置、专记、大事记、设立分目或单一性条目等方式进行完整记述。以“山丹烟火气”“夜经济”“庄园经济”等为主题设置专栏,收录焉支巷子、如意花海、乡味高庙、芦笋庄园、大马营镇土豆驿站等内容,拓展全书知识容量,让年鉴更接“地气”。
五是精排文内插图。《山丹年鉴2023》第一次采用三栏式编排,将精心选定的照片以三栏中的两栏编排,既避免文内一些通栏式照片的空泛和大而无当,也克服了以往两栏式编排中一些照片“火柴盒”式的小气局促。文内插页,选定有针对性的照片,通栏式编排,做到既准确又美观大气。